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项目-地下金属管线探测服务比选公告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项目-地下金属管线探测服务比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0-09-14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2008年2月6日,温家宝总理与江西财大师生共度除夕,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称赞说:“你们学校是所很好的学校”,激励着学校永葆奋斗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办学历史:江西财经大学的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几经更名并遭停办,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办学特色: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路子,正努力朝着“基础厚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迈进。 3、办学条件:学校坐落英雄城南昌,东临赣江碧水,西接梅岭烟霞,北吸锦绣庐山之灵气,南纳雄伟井冈之精神。现有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四个校区。占地面积共22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643.6万册(含电子图书280万册)。校园幽香雅静,错落有致,层重叠翠,湖光潋滟,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 4、机构设置: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国防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6个教学学院,EMBA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 设有《当代财经》杂志社、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财政大数据分析中心、生态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8个独立设置科研机构;有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西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江西省应用统计研究中心等7个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江西省经济预测与决策研究中心等3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中澳亚太资本市场、现代商务研究中心、创新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等与学院合署或挂靠学院的科研机构。 5、学科专业: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共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1998年获批江西省首家MBA办学权,2009年获批江西省首家EMBA办学权,2017年顺利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法学),有3个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7个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 6、教学工作: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2001年、2009年和2014年三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法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个,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3项。拥有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8个。学校于1994年(全国较早)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修双专业(学位)。2007年学校获得普通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08年学校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资格。 7、科研工作:2017年,学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9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数居江西省首位,全国财经类院校第2位。近年来,10余项研究成果编入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并送中央领导决策参考,百余篇研究成果、调研报告获中央及省部领导批示。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一流刊物及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0余项。学校现有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主办的《当代财经》(月刊)入选“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和“新闻出版署百强优秀期刊”,“理论经济”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双月刊)入选“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两刊均为CSSCI来源期刊。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紧密联系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江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与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具有重大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相关论文成果多次获得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充分发挥了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智囊团”与“决策库”的作用。 8、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79人,专任教师129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90人;博士生导师124人;硕士生导师64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张蕊、胡援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7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4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我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9、招生就业: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其中在28个省份一本招生,近年来在江西省招生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均为全省高校第一。现有各类在籍学生4万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全日制本科生有2.2万人,各类研究生5千余人。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2017年博士就业率100%,硕士就业率97.35%;普通本科初次就业率92.17%、常规就业率65.74%,国(境)外升学率9.67%,61名本科生到全球排名前20的著名高校深造。学校获2013-2015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2年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2016年江财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学校获评“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 10、国际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南特高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芬兰奥卢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13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1998年开始,学校先后获批中美合作培养MBA、中澳合作培养MBA等研究生项目。2010年正式成为国际交换生组织(ISEP)中国大陆首家成员大学。加入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组织、国际商学院联盟、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等国际组织。获批与瑞典达拉那大学合作本科双学位项目、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教育部全英文授课国际金融硕士项目、商务部国际商务硕士项目和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自主招生项目。入选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来华留学生奖学金院校。2016年5月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运行。获批为全国托福考点、GRE考点、GMAT考点、ACCA考点、SIMA考点、FRM考点。学校2002年成立国际学院,开办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会计学(国际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学(注册金融分析师)四个专业方向,长期聘任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知名高校的教师授课。学校还在相关学院开设了会计学(ACCA方向)、会计学(CIMA)、金融风险管理(FRM)、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教学方式和资源与国际接轨,目前初步形成了“教学相长、中西合璧、外引内联、高位嫁接”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自2003年以来,有2000余名学生于在校期间分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等国高校交换或交流学习,400余名学生毕业后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排名世界前100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我校自1999年招收第一批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的留学生,目前学校面向来华留学本科生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商务专业,面向来华留学硕、博士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贸易学、金融、会计、统计等四个专业。2017年招收来华留学生突破400人,生源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 11、党建团学工作:学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学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学校扎实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国旗日日升、好事月月评、红歌年年唱”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品牌。 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名、全球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课程统考全球第一名和大陆第一名、“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特等奖、“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博创杯大学生嵌入式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一等奖、全国包装设计大赛学生最高奖、“世华杯”全国股王争霸赛冠军、香港AIA国际双语求职王语文大赛冠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荣誉,学生社团绿派社获全国“百佳学生社团”、团中央“保护母亲河”项目等荣誉,学生自强社获全国“优秀百强社”,大学生网球队获评为国家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渠道、以勤工助学为手段、以奖、助学金为主导、以社会资助为补充、以困难补助为保障、以学校“奖、免、补、缓”等各项资助为特色的“六位一体”多元化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长效机制,年发放各类助学金5000多万元。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18项,年奖励总金额320万余元,单项奖学金最高8000元/年。 12、社会声誉:学校连续19年被评为“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先后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军训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大学生思政工作先进高校、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公共机构节能先进单位、江西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办学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多数学生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甚至成为商界、政界、学界的精英。毕业生中涌现出了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上海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等大批知名企业家;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江西省副省长孙菊生、吴晓军、胡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建华,省政协副主席谢茹、汤建人、张勇,黑龙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甘荣坤,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国务院副秘书长陆俊华,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董仚生,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尹艳林,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荣发,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许宏才,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艾俊涛等优秀党政干部;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著名会计审计学家、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著名会计学家、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樊启淼等知名学者。 据资料显示,学校排名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第7名、中国CFO大学排行榜第5名、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第16名、中国高管校友大学排行榜第30名、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47名、中国大学生创业竞争力排行榜第59名、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第60名、高考生最喜爱的百强大学榜第71名、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第86名、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第89位、全国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江西省第1名。近三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众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对学校进行了近千次的报道。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2-01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者发现一种天然小分子EGFR抑制剂并对其抗结肠癌作用进行探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者于2022年8月25日在《PharmacologicalResearch》期刊(TOP期刊)发表了题为“VoacamineisanovelinhibitorofEGFRexertingoncogenicactivityagainstcolorectalcancerthroughthemitochondrialpathway”的研究性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2-09-21
西藏藏医药大学
西藏藏医学院是一所集学研医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医药高等院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校,也是世界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校,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大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是教育部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是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单位和藏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是科技部国家级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中心共建基地,是西藏自治区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创新团队,承担国家藏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学校于1989年9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创建,位于文化积淀深厚、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拉萨市。建校29年来,为全国培养了6000余名政治合格、业务精湛、勤于创新、勇于奉献的藏医药专业人才,并禀承圣贤雄风,成就藏医气韵,完成了学校性格塑造,形成了“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人文品质。 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医药基础实验室)、科技部重点实验室(藏医药与高原生物联合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传统藏药炮制及质量控制实验室)、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基地)、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藏药炮制实验室)、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藏医临床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或以上基地实验室。 学校拥有藏药学(生药学)、藏医人体学2个国家教育部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学科,藏药学(方剂学)、藏药药理学等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藏医学、藏药学2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开设藏医学、藏药学、藏医学(护理学)、藏医学(临床药学)、藏药学(市场营销)5个本科专业,藏医学、藏药学、藏医学(护理学)、天文星算4个专科。今年教育部新批准护理学、市场营销2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1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中医学(藏医学),1个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藏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等2个学科门类,另开展各级各类函授学历教育。现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学科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主编和参与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26部;主编21世纪藏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10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全国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基础和临床)2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课程教学大纲1部,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上著作填补了藏医药本科教学空白。 学校有29年培养藏医药学本科经验,有18年独立培养藏医学硕士研究生经验,有13年挂靠北京中医药大学招收培养中医学(藏医学)博士研究生经验,具体培养由西藏藏医学院承担,学位授予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负责。今年教育部批准新增藏医学博士授予单位、藏药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硕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2%,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88%。学校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1名, 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1名,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5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4名,西藏自治区名藏医3名,西藏自治区教学名师2名,西藏自治区“四有”好老师1名,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名、专家7名,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8名。 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承担“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藏自治区科技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10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4项,总经费6751.3万元。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和藏文专著类一、二等、三等奖6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次派遣专家赴美国、英国、南非、巴西、日本等24个国家访问讲学,先后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讲授藏医药学,并在英国开办藏医班,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以藏医药专业和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院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完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着力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创新教育,走内涵发展、特色强校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践行“质量立校”的发展理念,全力提升学生的传承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推动全国藏医药事业发展的骨干。 如今,步入西藏藏医学院如同走进藏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博大精深的浩瀚典籍、科学规范的炮制工艺、堪称瑰宝的天然药品标本历历在目,充分展现着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诠释着藏医药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深厚哲学思想。 面向未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藏医药文化传承为载体,教研医产协调发展为办学思路,以“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为办学理念,以藏医药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留学生教育为层次定位,以培育和建设藏医学、藏药学为一流学科,拓展相关学科建设,建立健全藏医药现代综合学科体系为学科定位,以立足西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人类健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为服务面向定位,全力办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在国内外藏医药学科领域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藏医药大学。
西藏藏医药大学 2021-02-01
上海中医药大学杨莉团队在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发表质谱成像技术应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综述文章
近日,我校杨莉研究员团队受邀在质谱研究领域国际著名期刊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发表综述文章,题为Advances i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for toxicological analysis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pharmaceuticals。文章系统总结了基于“空间辨析、原位表征”理念的质谱成像分析技术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2-10-12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德恒在The Lancet子刊eBioMedicine发文揭示丙戊酸钠抑制癫痫发作的神经机制
近日,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子刊eBioMedicine以Articles形式发表了我校基础医学院王德恒副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苏州大学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eural excitatory rebound induced by valproic acid may predict its inadequate control of seizures。该文揭示了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VPA)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VPA对神经环路的兴奋抑制平衡失调所介导的神经放电的异常回升而引起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22-10-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 2023-03-01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农村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育人体系完备。现设有17个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艺等9大门类。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4个江西省一流学科。1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一流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招收了江西省第一个外籍博士后。2017年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有在职教职工17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有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3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南昌市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个。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3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特色较为鲜明。组建了江西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核心协同单位)。建有江西省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1个、江西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有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学校办学成就卓著。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30余万人,涌现了6名院士,14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模范教师,大多数成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目前全省100个县市区的现任书记县长中有近30位为农大毕业生。与全省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和科技合作关系,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二五”以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0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努力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共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西农业大学 2021-02-01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04余万册,电子图书33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历史沿革 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 办学思想 学校先后七次迁址,六易其名,四度调整,砥砺出“静思笃行、持中秉正”的校训,孕育了“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以人为本、面向社会”的办学思想,“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质量立校、学术铸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管理兴校、和谐荣校”的重点任务和“爱国荣校、民主和谐、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的师大精神。 学科建设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23个专业学院,1个独立学院(科技学院),现有1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87个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种,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从1999年开始学校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培养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分制管理、模块化课程、菜单式培养、开放型教学”为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厚专业基础、宽学科口径、高品德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2008年起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近年来,学校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培养社会中坚骨干人才的目标定位,着力满足学生对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四个理性选择,2012年起启动“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起开展本科师范生免费教育(1000人),实施本硕、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2年,学校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5年,在全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位居第一,英语、会计学和生物工程排名第二,法学和通信工程专业排名第三,成为全省唯一所有参评专业都位居前三的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全国地方师范大学首个、江西省唯一获批的高校;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学校被专家组称为“一所具有历史底蕴、文化情怀、名校气质的模范大学”。 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6个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10个省级软件科学(高校工程、实验示范)技术中心。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专项课题、“973”计划前期预研项目、国家国际合作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7项,国家软科学项目4项;获得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划项目、省高校哲社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项目)30余项。2012年以来,学校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均超过1亿元,近4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师范院校前10位。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41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重大委托项目3项,年度项目的立项总数列全国高校第7位,在全国师范类院校和全省高校中均列第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6项,列全国高校第112位,全国师范院校第5位。学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2017年2月发布的2017全球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位居全国高校中排名第71位。学校共办有期刊5个,其中《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等3种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心理学探析》等2个刊物为CSSCI来源期刊。 师资队伍 学校校本部共有在编教职工2626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博士716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2.16%;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3.7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4.67%。 国家级优秀人才方面,学校现拥有院士3人(双聘),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 在省级优秀人才方面,目前学校拥有江西省教学名师1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40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6人(含柔性引进10人),江西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7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教师7人。学校2017年入选全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学生竞赛 学校注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校团委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获得由团中央授予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等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体育竞赛、专业竞赛、科技活动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蓝天”环保社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学校报送的《纯洁.朝气.责任—努力培育青年精气神塑造青年新形象》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音乐学院合唱团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获专业组声乐类金奖;杨文军同学成为历史上首次蝉联皮划艇项目奥运冠军的运动员,金紫薇和她的队友们实现了中国赛艇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第16届亚运会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劳义同学勇夺亚运会男子100 米决赛冠军,成为我国在亚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男子百米冠军;2011年,寿旻超同学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斩获三枚金牌,创下江西省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学校2012年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一金两铜,刷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十三、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三等奖,实现江西高校参加该项竞赛特等奖“零”的突破,并成功跻身全国50强行列,成为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师范院校中唯一的“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并填补了江西在该类别赛事的金奖空白。在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总数列全国第1位(并列)。2017年9月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团体总分跻身全国20强并荣获全国先进集体奖。 教师教育 学校坚守地方师范大学使命,发展教师教育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在全国率先“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被确定为全国实施“农村师资支持计划”试点高校,现已成为江西基础教育教师人才的摇篮、教师骨干人才培训的基地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培养了一大批各地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中坚骨干力量。学校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合作,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构建了实践取向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力取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取向的教师养成教育体系。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立项建设2门、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项,2017年入选教育部“推进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项目院校。从2013年起,在全省率先实施本科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建立了全省日访问量最大的“江西教师网”,有效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其中,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办公室、省“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等均设在我校;承担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核大纲”“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等教师教育项目的研制和开发建设工作。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始终以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命,充分发挥在江西科学发展中的“人才库”、“发动机”和“智力源”作用。解放后,学校积极支持和帮助筹建地市大专院校,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近年来,学校注意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以及在我省独有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等学科优势,打造赣鄱文化平台,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和理工类应用学科优势,优化创新科研服务体系,取得了以“五朵金花”——“糖、剂、布、膜、湖”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成果;学校积极参与江西省科技振兴计划,总投资1亿多元的“年产1500吨汽油抗爆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实现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LED外延材料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依托学校纳米纤维技术、由学科科研人员创办的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亿平方米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生产基地在南昌高新区隆重奠基,项目总投资达6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将在60亿元以上,是我校又一项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案例;方志远教授六登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国史,先后评选为《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和“最受欢迎节目”。大学科技园2011年成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年获批全国师范院校第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积极发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2015年创办智库内刊《江西发展研究》,刊发的34篇研究报告均获省领导批示。2016年以来,学校教师有30余份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5次,其中中央领导批示1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8次。 国际合作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28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师生交流等项目,招收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与10余个海内外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学校现建有孔子学院2所,2008年,学校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建了该国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并被评为全球示范孔子学院;2012年,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共建第二所孔子学院。学校长期聘请一批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其中外籍教师Constance Gibson荣获国家“友谊奖”。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校友工作 自办学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30万名,一大批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骨干人才,现在江西近半数中小学特级教师、60%以上的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80%以上的高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江西师大的毕业生,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赖大仁,全国模范教师彭娟等。学校校友中还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这其中既有中正大学时期校友两院院士黄克智、曾庆元,重点大学校长解沛基、刘振群、尹长民、贝效良、林增平、蒋建平,著名制浆造纸专家陈嘉翔,国家最高出版荣誉奖—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徐柏容,著名诗人公刘,著名军旅作曲家李非,著名书法家沈鹏,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等,也有师院或师大时期校友如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邵鸿,原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原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一级大法官沈德咏,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上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萌,国家信访局局长、党组书记舒晓琴,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平,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罗熹,中国泰康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刘经纶,世界500强企业江西省铜业公司前董事长李保民,江西首富、江西济民可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义海,江西恒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辉,北京快乐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趣分期创始人罗敏等。学校在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78位,2016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高校第83位,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居全国高校第126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要求,朝着建设一所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而奋斗,努力在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伟大实践中再谱新篇。
江西师范大学 2021-02-01
国家中医药局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广电总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根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方案如下。
国家中医药局 2023-04-19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188 18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