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纳米多功能外墙保温涂料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多功能外墙保温涂料。该涂料质量百分比组成为:纳米硅酸铝10-20%、硅酸钙纳米线5-15%、纳米碳酸钙10-20%、醋丙乳液或苯丙乳液15-30%、水20-40%、纳米钛白粉4-10%、成膜助剂0.1-1%、消泡剂0.1-2%、润湿分散剂0.1-0.5%、防冻剂0.5-1%、流平剂0.1-2%,其制备方法是:在低速搅拌下先将水、纳米硅酸铝、硅酸钙纳米线、纳米碳酸钙、润湿分散剂、一半消泡剂高速搅拌1-3小时,在搅拌下加入其他无机纳米粉体,在多功能分散机上高速搅拌1-3小时,然后在低搅拌速度下缓慢滴加乳液,随后加入剩余的消泡剂、成膜助剂、防冻剂、流平剂低速搅拌3-5小时,最后装罐即得涂料成品。本发明外墙保温涂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特性、附着力强、具有良好的耐洗刷及抗菌自洁性,无毒无味。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3
彩色热反射涂料及其颜填料制备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用于钢材热轧工序的高温抗氧化涂料
钢板在热轧工序中易出现表层氧化损耗导致钢板最终产生轧制裂纹、晶界缺陷,使产品报废或降等的问题,针对该问题,国际上先进的钢铁企业采用的解决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无氧炉,该设备需要用到氢气,投资费用及使用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二是在钢坯加热之前涂敷抗氧化涂料,钢坯加热过程中形成与钢材紧密结合的致密均匀的无机涂层,防止钢材的表面及深层次氧化。目前国内对抗氧化涂料技术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但均没有突破性进展,所需涂料均需进口,价格达几十万元一吨。本项目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抗氧化涂料,并通过特殊的工艺配方、工艺手段大大降低了涂料的生产成本。本项目产品已在宝钢集团特种钢公司的镍基合金钢和低磁钢热轧中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面钢板的表面氧化层由30~40丝下降到2~3丝,氧化损耗降低90%以上,钢板表面质量大幅提高。本项目的研发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水性红外-激光复合隐身涂料的制备
本发明涉及水性红外-激光复合隐身涂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粘合剂的制备,(2)填料的制备,(3)将粘合剂和填料中添加防沉淀剂、分散剂、流平剂、抗老化剂、消泡剂、增稠剂等,经高速分散、研磨、过筛、涂刷、干燥等过程制备成水性红外-激光复合隐身涂料。由水性红外-激光复合隐身涂料制得的涂层的红外发射率低,激光反射率低,具有很好的红外隐身和激光隐身性能。涂于目标载体上,可以使目标物具备红外及激光复合隐身的能力,达到红外-激光复合隐身的目的。本发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国防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一种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涂料和制备高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涂料和制备高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应用,所述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向容器中一次性加入一定体积的溶剂,共溶剂,催化剂,然后以一定转速搅拌一段时间,再向其中先后加入一定体积的硅酸酯和含氟硅氧烷,在室温的条件下,继续反应一定时间,即得所述涂料。本发明所制备的超疏水涂料可以通过喷涂、蘸涂、浸涂等方法,用于玻璃,纸片,钢铁等不同的基底上,所制备的涂层在可见光的范围内,透过率达到92%以上。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所制备的涂层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制备的涂层具有多种用途,如车窗玻璃,摩天大楼光幕,手机和电脑屏幕等,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东南大学 2021-04-11
头面部防口罩压疮保护敷贴
如何解决小口罩引起的大麻烦,更好地关爱医护人员?2月初,由副院长李济宇牵头,联合研发企业成立了“头部防压疮保护敷贴研发项目组”,争取以最快速度完成研发、设计和生产,第一时间解决在一线苦战的同袍们的痛苦。 为了寻找准确的压迫点,研发团队自己佩戴护目镜和口罩,寻找压力点及压迫范围,往往一戴就是一天。为了最大程度提升舒适度,研发人员把水胶体、硅凝胶、压敏胶等材质全部贴在脸上不同部位进行“人体试验”,往往一贴就是24小时、48小时,最终选定了皮肤过敏性弱,缓冲效果好并可吸汗的凝胶泡棉复合结构作为敷料材质。 敷料材质中,外层的PU膜既防水又透气;中层的高分子材料可有效吸附人体呼出的湿气,避免因洇湿口罩而造成防护性能下降;内层的硅胶材质既可提供富弹性的缓冲,又避免了普通橡胶材料有可能带来的过敏反应。
同济大学 2021-04-10
防爆柴油机自动保护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爆柴油机自动保护装置,包括红外测温装置、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冷却水水位传感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机油压力传感器,可燃气体检测器、电子控制单元ECU、燃油关断阀、自动灭火装置;所述红外测温装置、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冷却水水位传感器、排气温度传感器、机油压力传感器、可燃气体检测器通过总线与电子控制单元相连。本发明能实时监测防爆柴油机表面温度、排气温度、冷却水温度及水位、机油压力、环境中可燃气体含量,当所监测参数超过限定值时,能自动发出警报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浙江大学 2021-04-11
AOP-1 型超速保护装置
AOP-1 型列车超速保护装置,是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我校开发 的列车超速保护装置,是机车信号类产品,是一种机车车载设备,由 4U 标准机箱以及 安装在机箱内的若干功能电路板组成。主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功能 1:通过对外部速度传感器的脉冲信号进行计算,得到机车运行的实时速度。 功能 2:根据计算所得实时速度驱动司机台上的指针式速度表,实现测速显示(无 论何种操作模式,均反映列车实时行驶速度)。 功能 3:提供零速功能,零速的限值可以人工修改。当列车运行速度低于设定的零 速限值时,该装置将闭合所有的零速触点,反之将断开所有的零速触点。 功能 4:提供三种限速模式的超速保护:正常向前模式限速、正常向后模式限速以 及切除模式限速,每种限速模式下的限速值都可以人工修改。当其中一种限速模式启用 16 时,如果列车速度超过由机车维护人员预先所设定限速的某个比例值时,会闭合一路有 源节点,司机台上的报警器会得电报警,从而提示司机注意限速;当列车速度超过设定 限速的 100%时,该装置将断开所有的超速保护触点,从而可以导致列车安全环路断开, 产生紧急制动并向 TMS 报告有超速保护发生;之后,只有当列车速度低于所设置的零速 限值时,所有的超速触点才能重新闭合。 功能 5:任何故障都将导向安全(所有的零速触点断开,所有的超速触点断开),并 向 TMS 报告。 本装置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各部分模块功能单板连接为背板插接式;各单板前面 板有相应指示灯显示具体信息,数码管 LED 显示关键状态代码,方便使用和维护。 为保证系统安全,本装置采用两组同样的功能单元共同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 性。两个司机室各安装一套列车超速保护装置,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通信连接。 该 AOP-1 型列车超速保护装置,已经成功应用在巴西地铁 1A 线 19 列地铁列车上, 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该装置的成功研发,保证了由于列车超速而可能导致的列车运行风险,该装置也得 到了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地铁公司及巴西业主的一致好评! 17 18 应用范围: 该装置是为巴西地铁 1A 线研制开发的列车超速保护装置,其可以用在城市轨道列 车上,用于保护由于列车超速而带来的列车运行风险,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实现列车 制动,从而保护列车运行安全。 同时,该装置也可以应用在高速列车及普通铁路运营列车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1
TH_CDP 智能持续数据保护系统
本项目基于 iSCSI 的块数据 I/O 连续跟踪、块差异存储及压缩、虚拟镜像及快速启动、数据库一致性检测以及嵌入式技术等,结合现有的高性能硬件平台,提供文件级和卷级连续 数据备份方案,可实时、透明保存企业内的分散数据,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和完整。该系统 提供任意时间点或版本的数据恢复;采用基于差量的版本管理,存储空间小,网络传输数据 少,易于实施,系统后台透明运行,稳定可靠;支持远程异地办公人员使用;备份数据集中 管理,便于公司集中备份和保护企业价值数据。与传统备份产品相比,具有可靠性高、可用 性好、速度快、部署简单、无缝集成的特点。本地化的生产和服务,可以大大地提高服务质 量和降低成本。而且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可以更加稳定地保护数据安全,减 少风险。同时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清华大学 2021-04-11
数控刀架切削过载保护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了一种数控刀架切削过载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主动侧轴套,钢球,复位轴套,圆柱挡块,左侧推板,长弹簧,短弹簧,长弹簧套筒,短弹簧套筒,右侧推板,从动侧轴套,调节轴套;其中,从动侧轴套一侧与主动侧轴套相连,另一侧与调节轴套相连;复位轴套位于从动侧轴套外侧;主动侧轴套的端面上有凹槽,从动侧轴套上有第一钢球孔,钢球置于第一钢球孔内,当需要传递扭矩时,钢球被弹簧压入主动侧轴套的凹槽上。本发明采用机械式的过载保护机构简化了故障的排除过程。通过由弹簧及推板组成的临界力调节机构,既可以改变临界力大小,也可以确保某一阈值下该过载临界力可调机构装置的可靠实用特性。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49 5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