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尾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
垃圾焚烧烟气具有高污染性和成分复杂性,开发高效的垃圾焚烧尾气净化技术与工艺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技术成果包括:(1)新型锥形半干法喷雾脱酸塔构建;(2)廉价吸附剂开发及吸附剂喷射装置优化;(3)垃圾焚烧炉内SNCR脱硝优化及炉后低温SCR脱硝联合脱硝;(4)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超低排放净化系统集成。该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1
格污染土壤电化学淋洗还原(E-F&R)修复技术
反应器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是密闭阴极池,内设铁质电极;中间是土 壤层,土壤上下包有滤布;下层阳极池,内设铁质电极。运行时,阴极反应产生 氢气和0H-离子,氢气的产生提高了阴极池的气压,推动阴极液向下渗入土壤层 形成淋洗过程。而0H-离子也随阴极液进入土壤,促进六价格(CrO「离子)从土 壤颗粒表面解吸。本技术使用直流电,其作用有:(1)通过电迁移作用将CrO;「 离子从黏土中分离出来,缩短修复时间;(2)利用电热效应使土壤温度大幅度升 高,提高CrOf离子的解吸效率和速率,同时(3)提高阴极室气体温度,并产生 大量水蒸汽使阴极池气压升高,驱动力淋洗液从上向下穿过土壤形成淋洗过程, 将CrO「离子洗出土壤层。在阳极池内,铁阳极反应释放出Fe奸离子,与CrO芝反 应生成Cr",实现六价铭的解毒。Cr"离子进一步与来自阴极的0H-离子反应生成 Cr(OH)3沉淀,将铭■从阳极液中分离出来。在反应后期,多余的Fe"离子进入土 壤,将不溶解的六价铭在高温下进行还原,最终实现在同一反应器内对铭污染土 壤的修复和废水的同步处理。与同样利用电化学过程进行铭污染土壤修复的电动 修复(EKR)技术相比,电动修复技术中只有电动作用被正向的用于修复过程, 其他所有电化学过程和产物都对修复过程起负面作用;而E-F&R技术的设计使所 有相关电化学过程和产物都正向地促进修复过程。其修复效率、能量效率、时间 效率和操作的简便性远远优于EKR技术。该技术用于经机械淋洗后富集的高浓度 细颗粒黏土。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种前置氧化喷淋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氧化喷淋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在本系统中,通过在脱硫塔入口烟道加装氧化性添加剂喷淋系统,向烟道内喷淋液相氧化剂,对烟气中的NO,气态Hg0进行氧化,生成易溶于吸收塔浆液的NO2、Hg2+,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一方面,在85~120℃烟气条件下,液相氧化剂通过挥发与烟气中的NO,气态Hg0充分混合、氧化,可达到较好的氧化效率;另一方面,液相氧化剂在喷淋过程中与烟气中的NO,气态Hg0混合接触,进一步提高烟气中的NO,气态Hg0的氧化效率;喷淋下来的液相氧化性添加剂通过循环装置返回到添加剂配置箱,实现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NO、Hg0氧化后的烟气进入脱硫塔中,通过脱硫塔浆液的喷淋,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脱除。
浙江大学 2021-04-13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PM2.5污染健康的影响
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多边贸易引起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发现,与国际贸易相关的PM2.5跨界污染要远高于与大气输送相关的跨界污染,2007年国际贸易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造成全球每年约76万人过早死亡,约占全球由于PM2.5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的22%。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使中国、印度、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的PM2.5污染暴露和过早死亡人数增加,而美国、西欧、日本等地区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显示污染通过国际贸易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了发展中地区。通过大气输送过程,某一地区的生产和消费引起的PM2.5污染导致了世界多个地区的过早死亡。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提高聚酰亚胺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及产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聚酰亚胺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属于聚 酰亚胺膜的改性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S1 将聚酰亚胺膜浸渍在强碱 溶液中 5min~30min,之后取出洗净;S2 将步骤 S1 中经洗净的聚酰亚 胺膜浸渍在银离子溶液中 5min~30min,之后取出洗净;S4 将浸渍过 银离子溶液的聚酰亚胺膜置于 100℃~300℃温度下保持 10min~ 120min。本发明方法可提高聚酰亚胺膜的抗污性能,尤其能提高其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方法,从农业面源污染流出农田到进入下游受纳水 体的整个过程入手,提出三道防线的具体减污技术,以田间节水灌溉与水肥综合调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 的源头控制为第一道防线,生态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净化为第二道防线,塘堰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 除净化为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之间为串联关系,即首端为第一道防线,其次联接到第二道防线,最后联接 到第三道防线。本发明
武汉大学 2021-04-14
城市景观水体初期雨水污染物非调蓄削减技术
针对削减初期雨水/溢流污水入湖(河)污染物的技术需求,在湖(河)滨带设置了以去除颗粒性污染物为主、溶解性污染物为辅的集成技术措施。初期雨水 COD、 TN、 TP 指标分别削减 40%、 30%、 30%以上;溢流污水主要污染物 COD、 TN、 TP 削减 30%、 10%、30%以上。
扬州大学 2021-04-14
高效无二次污染焦炉煤气脱硫工艺技术
项目简介国内常用的湿式催化氧化脱硫工艺是 HPF 法、PDS 法或其它的催化氧化工艺。催化氧化脱硫工艺的优点是脱硫效率高, 操作费用低, 建设费用少, 设备结构简单等。 其缺点是脱硫工艺产生的脱硫废液无处理工艺相联合, 产生的废液成为焦化厂的麻烦; 脱硫工艺过程产生的硫泡加工能耗高, 质量低, 市场小, 操作环境坏。 为此, 我们开发了“无硫泡催化氧化氨法前脱硫——废液处理” 和“无硫泡催化氧化——废液处理” 两种工艺, 适用于新上工程或老工艺改造。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清洁低硫船舶燃料油制备及石油污染生物治理
我国的清洁船舶燃料油(重油型)缺口巨大,每年进口 1000 万吨以上。目前,国内外均采用调和技术生产船舶燃料油,国内大部分产品均为中高硫燃料油(硫含量约为 1.0~3.5%)。传统调和技术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且无法实现对劣质原料的有效利用,造成清洁型燃料油产能的严重不足。以欧盟标准的低硫(硫含量<0.1%)清洁船舶燃料油为例,其需求量大且价格昂贵,当前国内无生产企业,全部依靠进口。2020 年,船燃硫含量标准将在全球范围内由现行<3.5%大幅提升至<0.5%。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炼化每年产出约 2500 万吨油浆或渣油,大部分作为劣质锅炉燃料低价销售,与清洁船舶燃料油之间存在巨大价差。因此,将劣质重油转变为清洁船舶燃料油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潜在的市场价差每年可达 2000 亿人民币以上。 我课题组开发的生物炼化技术可弥补加氢法等在重油脱硫脱氮应用上的缺陷和弊端(如:粘度降低、催化剂中毒等),可重点去除高硫原油、渣油和油浆等劣质油品中的有机硫氮以及重金属等其它有害固杂成分,且保证油品的高粘度。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完成 800 余次生物脱硫技术测试,脱硫效率可达 30~60%,并初步建立 1~5 吨的中试装置。试制的清洁型 180#和 380#船舶燃料油产品经国家权威检测机构鉴定优于国际标准。该项技术实现突破,可替代传统调和技术,为石化企业、船舶燃料油经销企业提供高品质清洁燃料油的生产和油品升级服务。仅需约 200~300 元/吨成本即可实现劣质油浆转化为优质清洁船舶燃料油(价差大于 1000 元/吨),具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我课题组基于生物炼化核心技术(8 项专利)已开发以下四项技术,均有较好应用效果,可实现工业化。包括: 1)清洁船舶燃料油制备技术(中试) 2)油浆的生物清洗技术(中试) 3)生物乳化油制备技术(中试) 4)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剂(产品成熟) 
南开大学 2021-04-13
全水深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潜标
项目成果/简介: 潜标可实现全海深海洋环境的定点、长期、连续、多层次、多要素同步观测,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等优点,是开展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最有效的手段。 自主研发系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08年以来,团队突破了深海潜标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海洋动力环境多尺度同步观测潜标”、“定时卫星通讯潜标”等系列高可靠性深海潜标,实现了海洋动力环境长期连续准实时观测。相关研发成果已获4项国际发明专利及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于研发的潜标,在南海、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累计布放潜标400余套次,总结出一套安全高效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潜标布放回收作业流程,作业成功率达到100%,解决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技术瓶颈,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水平。 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自2009年以来,在南海开展潜标布放回收航次22次,累计布放各类潜标350套次,目前同时在位观测潜标42套,观测海域横跨吕宋海峡、南海深海盆、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陆坡陆架区,最长工作时间已接10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潜标观测网。南海潜标观测网于2017年完成潜标观测站位在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实现了南海复杂环境的长期连续观测。上述成果入选2017年度“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构建了横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的全水深潜标观测阵:2015年以来,在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布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60余套次,构建了横跨热带、副热带(0-22°N)的西太平洋潜标观测阵,实现了西太平洋低纬度流系时空特征、中尺度/亚中尺度过程及混合的长期连续观测,有力支撑了西太平洋海洋动力环境研究工作的开展。 成功布放回收国际上首套万米综合观测潜标:基于自主研发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2016年1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布放国际上首套万米多学科综合观测潜标,并于2016年9月成功回收。目前以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海域构建了由6套潜标构成的海沟观测阵,实现了深远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体现了我国深远海长期连续调查的技术水平。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最基本的设备和手段,可为海洋动力过程科学研究、海洋数值预报模式同化验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社会和军事意义。随着当前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上经济贸易、海上军事活动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海洋动力环境的观测和认知的需求日益迫切,海洋动力环境监测潜标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前景。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US 9,372,082 B1 US 9,423,251 B2 US 9,593,947 B2 US 9,557,171 B2 201410252441.0 201410252601.1 201410821320.3 201510243938.0 201510244120.0 201510244469.4 201510244144.6 201410820855.9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326 32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