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
针对传统盐碱土结构差、土壤颗粒细、洗盐效率低、容易返盐等问题,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针对传统盐碱土结构差、土壤颗粒细、洗盐效率低、容易返盐等问题,创建了“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开发出新型生物基改性材料,将盐碱土的“细小颗粒”粘结成稳定“大颗粒”,重塑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大了土壤孔隙度,大幅度提升土壤的透水性,脱盐效率比传统提高10倍以上;发明长效缓释抗盐抗逆种子处理剂,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层,保护脆弱期种子正常萌发保护幼苗根系,提高盐碱地作物的出苗、保苗率及作物的产量;采用养分控释技术,创制的抗盐碱控释肥料将大大缓解NPK的溶解速率,减小速效肥料对种子和幼苗造成的盐害叠加同时养分释放缓慢,作物可及时吸收;再结合筑堤建闸、控水排盐等措施,显著降低了土壤表面返盐,系统攻克了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这一难题。 采用该技术体系,每亩地一次性使用300立方米淡水即可脱除耕作层盐碱,减少淡水使用量90%以上。已在山东、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四大盐碱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示范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山东东营滨海盐碱地,改良前含盐量0.5%左右,和其他改良方法相比,小麦增产190%,收获后轮作大豆,大豆又增产271%。采用该技术模式,已超过一万公顷重度盐碱荒地,由原来的不毛之地转变为优质耕地。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15
一种列车车轴激光熔覆修复的合金粉末
项目简介 提供列车车轴激光熔覆修复的合金粉未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制备方便、成本低、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一种列车车轴激光熔覆修复的合金粉未,该合金粉未具有工艺可控性好、修复后其微观组  &n
西华大学 2021-04-14
厕所黑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生态厕所、水体富营养化智能化监测系统构建
在厕所黑水处理及黄水资源化方面,研发了ABR/MFC/MEC系统、两级A/O与MFC、MEC耦合系统、黄水(电)化学沉淀及资源化系统。设计的生态厕所在有机物降解同时能源回收,高效厌氧ABR反应器实现100余个生态厕所示范项目;在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方面,构建的污水内生微生物弱电刺激反硝化除磷耦合脱氮装置、微生物双源电化学污水等反应器实现低C/N污水零外加碳源处理。在工业废水方面,研发出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络合物的药剂及其方法、焦化废水预处理方法与活性炭吸附-高锰酸钾氧化-Fenton氧化工艺联合处理农药废水的方法;研发出快速检测水质的新型传感器;构建智慧环保与水务平台。主编环保技术手册一部,参编或审核3项国内环保行业标准、2项国际标准,环保白皮书咨询报告、专著两本。
上海理工大学 2023-05-15
一种处理水中亚硝胺类污染物的组合工艺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处理地表水和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光催化—吸附—膜分离组合工艺。在采用氯胺对自来水进行消毒过程中,氯胺会和水中微量有机物反应生成亚硝胺类物质。亚硝胺类污染物是一类潜在的强致癌物,严重威胁到饮用水安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去除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污染物的组合处理工艺,该工艺操作简单,容易实现工程应用。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高效去除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污染物的组合工艺,包括光催化、吸附和膜分离过程。采用光催化反应降解亚硝胺类有机物,然后通过吸附-膜分离耦合过程,在吸附去除光催化产生的小分子胺的同时得到含剩余部分亚硝胺的膜滤出水,该出水返回光催化反应器继续反应,持续运行直至亚硝胺浓度低于一定值后出水。
南开大学 2021-04-10
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尾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
垃圾焚烧烟气具有高污染性和成分复杂性,开发高效的垃圾焚烧尾气净化技术与工艺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技术成果包括:(1)新型锥形半干法喷雾脱酸塔构建;(2)廉价吸附剂开发及吸附剂喷射装置优化;(3)垃圾焚烧炉内SNCR脱硝优化及炉后低温SCR脱硝联合脱硝;(4)半干法-湿法耦合型垃圾焚烧超低排放净化系统集成。该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前置氧化喷淋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氧化喷淋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系统,在本系统中,通过在脱硫塔入口烟道加装氧化性添加剂喷淋系统,向烟道内喷淋液相氧化剂,对烟气中的NO,气态Hg0进行氧化,生成易溶于吸收塔浆液的NO2、Hg2+,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控制;一方面,在85~120℃烟气条件下,液相氧化剂通过挥发与烟气中的NO,气态Hg0充分混合、氧化,可达到较好的氧化效率;另一方面,液相氧化剂在喷淋过程中与烟气中的NO,气态Hg0混合接触,进一步提高烟气中的NO,气态Hg0的氧化效率;喷淋下来的液相氧化性添加剂通过循环装置返回到添加剂配置箱,实现循环利用。本实用新型NO、Hg0氧化后的烟气进入脱硫塔中,通过脱硫塔浆液的喷淋,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协同脱除。
浙江大学 2021-04-13
清洁低硫船舶燃料油制备及石油污染生物治理
研究方向:微生物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极端微生物和工业(环 境)微生物学。 项目简介: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硫酸盐还原反应器 好氧附着反应器 出水 进水我国的清洁船舶燃料油(重油型)缺口巨大,每年进口 1000 万 吨以上。目前,国内外均采用调和技术生产船舶燃料油,国内大部分 产品均为中高硫燃料油(硫含量约为 1.0~3.5%)。传统调和技术技术 含量低、生产成本高,且无法实现对劣质原料的有效利用,造成清洁 型燃料油产能的严重不足。以欧盟标准的低硫(硫含量<0.1%)清洁 船舶燃料油为例,其需求量大且价格昂贵,当前国内无生产企业,全 部依靠进口。2020 年,船燃硫含量标准将在全球范围内由现行<3.5% 大幅提升至<0.5%。与此同时,国内石油炼化每年产出约 2500 万吨 油浆或渣油,大部分作为劣质锅炉燃料低价销售,与清洁船舶燃料油 之间存在巨大价差。因此,将劣质重油转变为清洁船舶燃料油具有十 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潜在的市场价差每年可达 2000 亿人民币以上。 我课题组开发的生物炼化技术可弥补加氢法等在重油脱硫脱氮 应用上的缺陷和弊端(如:粘度降低、催化剂中毒等),可重点去除 高硫原油、渣油和油浆等劣质油品中的有机硫氮以及重金属等其它有 害固杂成分,且保证油品的高粘度。已与多家企业合作完成 800 余次 生物脱硫技术测试,脱硫效率可达 30~60%,并初步建立 1~5 吨的 中试装置。试制的清洁型 180#和 380#船舶燃料油产品经国家权威检 测机构鉴定优于国际标准。该项技术实现突破,可替代传统调和技术, 为石化企业、船舶燃料油经销企业提供高品质清洁燃料油的生产和油 品升级服务。仅需约 200~300 元/吨成本即可实现劣质油浆转化为优 质清洁船舶燃料油(价差大于 1000 元/吨),具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 保效益。我课题组基于生物炼化核心技术(8 项专利)已开发以下四项技 术,均有较好应用效果,可实现工业化。包括: 1)清洁船舶燃料油制备技术(中试) 2)油浆的生物清洗技术(中试) 3)生物乳化油制备技术(中试) 4)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剂(产品成熟) 
南开大学 2021-04-13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PM2.5污染健康的影响
通过耦合排放清单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大气化学模型和健康效应模型,首次定量揭示了全球多边贸易引起的PM2.5跨界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发现,与国际贸易相关的PM2.5跨界污染要远高于与大气输送相关的跨界污染,2007年国际贸易隐含的PM2.5跨界污染造成全球每年约76万人过早死亡,约占全球由于PM2.5污染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的22%。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使中国、印度、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的PM2.5污染暴露和过早死亡人数增加,而美国、西欧、日本等地区的过早死亡人数减少,显示污染通过国际贸易从发达地区转移到了发展中地区。通过大气输送过程,某一地区的生产和消费引起的PM2.5污染导致了世界多个地区的过早死亡。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一种提高聚酰亚胺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及产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聚酰亚胺膜抗污染性能的方法,属于聚 酰亚胺膜的改性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S1 将聚酰亚胺膜浸渍在强碱 溶液中 5min~30min,之后取出洗净;S2 将步骤 S1 中经洗净的聚酰亚 胺膜浸渍在银离子溶液中 5min~30min,之后取出洗净;S4 将浸渍过 银离子溶液的聚酰亚胺膜置于 100℃~300℃温度下保持 10min~ 120min。本发明方法可提高聚酰亚胺膜的抗污性能,尤其能提高其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方法,从农业面源污染流出农田到进入下游受纳水 体的整个过程入手,提出三道防线的具体减污技术,以田间节水灌溉与水肥综合调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 的源头控制为第一道防线,生态沟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净化为第二道防线,塘堰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 除净化为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之间为串联关系,即首端为第一道防线,其次联接到第二道防线,最后联接 到第三道防线。本发明
武汉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4 25 26
  • ...
  • 34 3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