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桑色素-磷脂复合物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开发研究
桑色素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是从黄桑木、桑橙树等桑科植物的树皮和许多中草药中提取的一种浅黄色色素,化学名为3, 5, 7, 2′, 4′-五羟基去氢黄酮。研究表明,桑色素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抗病毒感染,治疗头痛、冠心病、慢性炎症及癌症的治疗,与其他化疗药物联用能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还有文献报道桑色素具有明显降低体内尿酸水平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痛风。 桑色素广泛显著的生物学效应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其水溶性、脂溶性均较差,难以注射给药,且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影响了桑色素本身的药效,也限制了它在临床中的应用,目前还没有制剂上市。 桑色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较多,除了脂溶性和水溶性差之外,桑色素还能被胃肠道表面的P糖蛋白外排;另外,桑色素在5、7、4′三个位点均有羟基,所以在体内清除很快。 针对上述原因和桑色素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特点,我们设想将桑色素和磷脂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桑色素-磷脂复合物,利用复合物的性质来促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而且磷脂还可以通过与桑色素结构上的羟基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桑色素的体内清除速率。两者有可能显著提高桑色素的生物利用度。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桑色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的筛选,并将其制备成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在大鼠口服给药后测定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桑色素原料、桑色素-磷脂复合物及其自乳化给药系统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38.9、3045.9、4310.0 mg/l min,后两者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是原料药的4.77倍和6.75倍,可见显著提高了桑色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证明了我们的设想。 目前,桑色素-磷脂复合物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研究内容正在按计划进行。
四川大学 2016-04-15
一种支持多维动态资源分配的 ODMA/TDMA-PON 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 ODMA 和 TDMA 的 PON 系统,包括: 站侧装置 OLT、多个用户端 ONU、光分支器和连接上述装置的光纤, 其中下行数据信号经 OLT 在光纤中传输,通过光分支器输出到各 ONU,上行数据信号经 ONU 和光分支器传送到 OLT,OLT 指定独立 的多个 W-T 分配给各 ONU,各 ONU 的上/下行信号根据 OLT 指定的 特定 W-T 传输。本发明在成熟的 TDMA-PON 的基础上,融入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射频功率放大器功率控制系统
本发明涉及功率放大器技术,具体为一种结合功率合成与动态 负载的射频功率放大器功率控制系统。在单片射频收发器中,功率控 制常采用数字控制的功率合成技术,当功率放大器工作在非最大输出 功率水平时,其效率会由于等效负载不是最佳负载而降低。本发明系 统由射频功率合成单元、动态负载单元和功率控制逻辑单元;功率控 制逻辑单元接收功率控制信号从而控制加权的功率放大器的组合,通 过查找表调节动态负载调节电路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各种功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面向异构内存系统建立检查点的装置
一种面向异构内存系统建立检查点的装置,属于计算机系统结 构的系统容错技术,解决现有面向异构内存的基于存储的检查点技术 开销过大、存在大量无用写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异构内存管理模块、 地址映射模块、派生页管理模块、检查点调度模块,异构内存管理模 块管理异构内存中数据在 DRAM 和 NVM 间的移动;地址映射模块提 供一种细粒度、低开销的地址映射策略,当写请求试图修改检查点数 据时,地址映射模块将写请求映射到其它硬件地址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统一绕组无轴承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统一绕组无轴承电机,其特征在于,该电机 包括定子和转子,以定子上相邻的两个齿为一对,定子每相占据在定 子圆周上相对的相差 180°的两对,一对上设置一组绕组,每相的两 套绕组分别由驱动模块实现驱动,定子上还设置有用于测量转子偏移 位置的两个位置传感器,两个位置传感器的位置相差 90°相差位,电 机还包括与驱动模块连接的驱动控制系统。按照本发明实现的统一绕 组无轴承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简单,转子悬浮,无机械 磨损,不需要机械轴承支撑,硬件结构简单,并且避免了桥臂直通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同时具有纠偏和张力控制功能的浮辊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具有纠偏和张力控制功能的浮辊系统,包括机架、输入导向惰辊、输出导向惰辊、浮辊纵向位置调整机构、浮辊以及纠偏和张力精调机构。纠偏和张力精调机构包括纠偏传感器、张力传感器和球形电机。若检测到的薄膜偏移量表明薄膜在进给面上存在偏移,则驱使球形电机动子带动浮辊在薄膜进给面上摆动,此时浮辊与薄膜间的摩擦驱使薄膜逆方向的摆动实现纠偏;依据检测到的薄膜张力与目标张力的比较结果,驱使球形电机动子带动浮辊转动,动子与浮辊的轴线偏心使得浮辊对薄膜进行拉紧或松弛,完成对薄膜张力的控制。本发明通过球形电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变频调速系统中的电力电子变换器低成本容错技术
本技术针对冗余容错技术体积、重量、成本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系列低成本容错技术,当功率器件发生故障时,通过熔断器将故障桥臂隔离,同时切换到匹配的容错模式,实现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有效容错。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变频调速系统作为主要的电能动力设备,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新能源、国防装备等领域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中,电力电子变换器是电池、电网等能量源与驱动电机之间必不可少的能量传输纽带,是变频调速系统最核心的组成部件。 痛点问题:电力电子变换器中使用了大量的功率器件,承担了稳定电压、控制电流开通和关断等影响系统性能和功能的关键作用,这些功率器件由于电压、电流、机械安装等应力和高温、潮湿等外部环境作用下,本身易损坏易老化,其安全隐患极易引起整个系统崩溃,造成严重后果。 本技术针对冗余容错技术体积、重量、成本高的缺点,提出了一系列低成本容错技术,当功率器件发生故障时,通过熔断器将故障桥臂隔离,同时切换到匹配的容错模式,实现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有效容错。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完整性测试系统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管道运输由于内部腐蚀、外部环境、管材和施工等原因,易发生管道失效甚至引发爆炸事故,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现有管道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已铺设管道加装传感器定期巡检排查,无法做到管道在线自检且实施成本极高。因此,亟需构建一套管道安全完整性监测终端系统,实时在线监测管道运营状态,实现全天候、分布式、高灵敏度、长距离的油气管道健康监测。 本技术研发的光纤分布式声波传感系统(DAS)可以连续记录长距离光纤沿线的声波信号,是一款世界领先的分布式声波传感系统。由于瑞利散射效应,入射进传感光纤中的部分背向散射光会沿原传播路径返回,当光纤沿线周围环境发生微小变化时,散射光的特征也会受到调制。通过记录时间域散射光信号的变化,可实现对光纤沿线声波信号的测量。本系统基于高精度的相干解调算法,将分布式声波传感系统的探测能力优化至皮应变级,响应带宽涵盖次声到超声,可应用管道安全和周界安防等领域。与传统管道监测技术相比,具有全天候、低成本、多参量、高响应、长距离在线管道监测等突出先进性。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锂电池储能系统消防安全关键技术与装备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储能能够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需求响应支撑等多种服务,是提升传统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锂电池储能将达到400吉瓦,年均增长26%。然而,锂离子电池固有的安全性问题使其大规模应用遇到了瓶颈。2019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一起锂电池储能系统火灾,今年4月我国某储能电站爆炸,韩国近年来30座电池储能电站发生火灾,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储能系统的消防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储能大规模推广的关键瓶颈。 现有技术的痛点问题是:1、锂离子电池火灾机理有差异;2、锂离子电池灭火剂适用性不强;3、现有灭火剂不具备高效降温能力;4、实时健康状态监测技术缺乏;5、预警技术作用重视不够;6、技术规范建设严重滞后。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6
一种用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气氛控制系统
一种用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气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气体瓶一(1a)和气体瓶二(1b)分别通过流量计一(3a)、流量计二(3b)与混合气管(4)的进气口相连,混合气管(4)的出气口通过进气腔(6)与原子力显微镜上的气氛腔(7)的进气口相连。该系统能为原子力显微镜提供不同气体、各种比例组成的可控混合气氛,从而使原子力显微镜能进行各种比例的不同气体组成的混合气氛下微机电系统的磨损失效、防护机理的模拟试验与研究,从而为相应混合气氛工作中的微机电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试验依据,以降低微机电系统的磨损,提高微机电系统的使用寿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31 932 933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