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上海仪研YJ-0613G 全自动药物凝固点测定仪
YJ-0613G 全自动药物凝固点测定仪 本仪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 通则 0613凝点测定法要求设计制造,用于检测化学试剂及药物等凝固点。本仪器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检测部分采用了先进的传感器,主控部分采用工业级PLC系统,控制性能稳定,制冷采用高性能压缩机,具有降温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本仪器采用工业控制屏操作,样品装好后,一键开启,自动往返式机械搅拌、自动显示温度曲线、自动判断凝固点、自动打印测试数据。本仪器配有加热和制冷,介质浴温控范围广。 一、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 AC220V±10% 50Hz 2、依据标准: 2020版中国药典 3、显示方式:  7寸工业级彩色液晶触摸屏,全中文操作界面 4、控制系统: 工业级PLC控制 5、冷浴温度范围: -40~80 ℃,分辨率 0.1 ℃ (也可以选配-70~80 ℃) 6、测温元件:  高精度温度传感器 7、工作单元: 单浴双孔(可独立可同时实验) 8、恒温浴液: 防冻液、水或酒精(依据恒温浴实验要求) 9、搅拌方式:  电机搅拌,60次/min 10、制冷方式:  压缩机制冷 11、数据输入:  触摸屏数据输入 12、数据输出:  微型热敏打印机,自动打印,打印快速、清晰 13、存储数据:  自动储存1000个测定结果,可随时查看或打印历史测试数据 14、环境温度:  5℃~30℃   15、相对湿度: 30~70%RH 二、性能特点 1、7寸工业级彩色触摸显示器,全中文操作界面,实时显示试样凝固点过程的温度曲线。 2、仪器自动搅拌,自动判断凝固点、自动打印测试数据。 3、采用高性能压缩机,低噪音、降温快。 4、采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内置温度校正,检测结果可靠。 5、仪器浴槽为杜瓦瓶材质,耐低温和高温范围宽、 根据实验要求选用适合的温度来实验。 6、采用电机搅拌,特殊机械搅拌装置,搅拌均匀。
仪研智造(上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 2025-02-20
油门连杆限位汽车防盗构造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门连杆限位汽车防盗构造,由油门连杆凹槽110和与凹槽形成卡合的油门连杆限位机构200组成;所述油门连杆限位机构200具有可分别旋动嵌入所述凹槽左右两侧的左旋板210和右旋板220,左旋板210和右旋板220分别由两套独立的驱动机构,即控制左旋板位置状态的第一旋板驱动电机215和控制右旋板位置状态的第二旋板驱动电机225构成。本发明实现了智能控制,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便宜,且安装在汽车内部,具有不影响汽车的美观,安全等级高的优点。市场前景分析:汽车结构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汽车轻量化与新材料
本项目在轻量化环保热塑性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智能材料开发与应用,结构设计及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已完成前端模块、座椅骨架、SUV尾门、保险杠、复材弹簧的开发。在材料、工艺、载荷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本项目团队来自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成员包括孙凌玉教授、康宁副教授、李立军讲师、郭春杰高工以及团队中多位博士、硕士生。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材结构设计与仿真、智能材料及失效诊断、优化设计与工艺仿真、连接建模仿真与实验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汽车轻量化与新材料
本项目在轻量化环保热塑性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智能材料开发与应用,结构设计及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已完成前端模块、座椅骨架、SUV尾门、保险杠、复材弹簧的开发。在材料、工艺、载荷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本项目团队来自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成员包括孙凌玉教授、康宁副教授、李立军讲师、郭春杰高工以及团队中多位博士、硕士生。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材结构设计与仿真、智能材料及失效诊断、优化设计与工艺仿真、连接建模仿真与实验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09
汽车电动天窗控制系统
汽车天窗已成为汽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适应汽车驾驶性及舒适性的更高要求,汽车天窗的智能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汽车天窗的现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成功研制了具备控制参数修正、位置记忆等功能的智能型电动天窗控制器,该成果对于促进我国汽车天窗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系统的组成: 1.该系统以单片机为核心构建,系统检测电机电流、电机脉冲、电机基准位置以及功能键信号; 2.单片机依据不同功能键信号驱动天窗电机执行不同的动作。 二、系统实现的控制功能: 1.天窗打开和关闭功能; 2.天窗向后翘起功能; 3.防夹保护和过流保护功能; 4.熄火自动关窗功能; 5.位置记忆功能; 6.控制参数的自学习功能。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汽车安全防护实验假人
汽车碰撞试验假人常使用在对人体有较大危险和不确定性的试验里,已成为评估汽车碰撞安全性不刻或缺的测试设备。假人要求最大程度上和真人类似,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材料来模拟人体的不同部位。要研制出试验用的“中国造”假人,难度相当大,不仅涉及到海量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假人的制造,最难的是制造工艺。经历上千次试验后,曹立波教授找到了合适的假人肋骨所用的阻尼材料。经过长期的研究,成功开发了包括混III 50百分位男性假人、TNO-10安全带假人、P系列儿童假人和可调规格配重假人在内的多款汽车碰撞试验假人。同时成功开发了一岁半、3岁、6岁和10岁等儿童人体有限元模型,并与儿童尸体实验进行对比,从而掌握更准确翔实的数据,更好地开展仿真对比研究。
湖南大学 2021-04-11
电动汽车绝缘检测装置
电动汽车绝缘检测装置系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所属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智能控制实验室研制的“电动汽车绝缘检测装置”即可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配件,实时监测整个直流系统的绝缘状况,能够对绝缘故障及危险状况及时报警,保证乘车的安全。    技术特点: 本装置参考国际和国家标准推荐的测量方案,通过测量直流系统正负母线的对地电压,经过计算给出绝缘电阻的数值。主要特点如下: (1)无交流信号注入系统 运行时不向系统注入交流信号,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同时注入交流信号方法中存在的分布电容等对测量结果精度的影响因素也基本不存在。 (2)精度高 全范围等精度的高输入阻抗电压测量电路基本不会影响原系统的绝缘状况。经过适当补偿的测量结果为实际的正负母线对地绝缘电阻的数值大小,根据国际和国家标准中对电动车辆安全的要求进行判断报警,而不是在其他场合经常采用的粗略的范围比较报警的方式。 (3)远程接口 测量结果可以通过远程通讯接口传送到电动汽车的电气控制单元(ECU)。 (4)测量范围 直流系统电压范围50~500V,满足绝大部分电动汽车的要求。 技术指标: (1)工作电源:12/24 VDC (2)被测直流系统电压范围:50~500V (3)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几十欧到兆欧 (4)精度:6% (5)外形尺寸:240mm×150mm×130mm 应用范围: 本装置已经在电动汽车上进行了装车试验,实际运行效果良好,因此完全适合电动汽车上的应用。由于电动汽车经常加减速,直流系统的电压波动较为剧烈,工作环境也较为恶劣,因此本装置完全可用于铁路、电力系统等需要对直流系统的绝缘状况进行监测的场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
此项目可提供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全套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基于HCS12S、C167、MPC5xx等系列微处理器的ECU控制器硬件平台;用C语言开发的汽车发动机控制源程序;利用标定软件对目标发动机实现静、动态在线标定。 标定系统针对目标发动机(491、465、376等)技术参数以及传感器、执行器参数通过试验台架和车载形式采取实验方式确定控制参数从而达到优化控制功能的目的。在标定过程中无需更改ECU发动控制算法软件,只需改动控制参数数值(曲面、特征曲线以及特征值)。系统通用性强,开发成本低,开发效率高。 此项目广泛适用于发动机电控单元(ECU)电喷系统,为国产462、465、491、485型号发动机配套电子控制系统,为快速、低成本开发目标应用产品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系统
创新性的引入快充电池/超级电容,与传统动力电池形成复合电源系统,并开发配套的复合电源系统及能量分配控制策略、混合制动控制系统。
东南大学 2021-04-13
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系统
成果介绍创新性的引入快充电池/超级电容,与传统动力电池形成复合电源系统,并开发配套的复合电源系统及能量分配控制策略、混合制动控制系统。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构建基于超级电容的复合电源系统,提出一种复合电源系统功率分配控制策略,充放电策略,,制动回收策略,降低了能量消耗并提升了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市场前景1、采用复合电源并加入控制策略,可减少对动力电池损伤,而快充电池/超级电容对高功率工况适应性强。2、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是温度场控制。团队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上搭建了全套软件、硬件系统架构。整套系统开发完成,需要搭配产业园区或整车厂共同完成路试阶段后做技术储备或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东南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7 28 29
  • ...
  • 254 25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