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药物可控时序释放的含多种药物的磷酸钙骨水泥粉末
一种药物可控时序释放的含多种药物的磷酸钙骨水泥粉末,由长期释放药物与磷酸钙骨水泥粉末中的一种成分沉淀共混后,再通过高分子包裹得到包裹物粉末;然后将包裹物粉末与磷酸钙骨水泥粉末中的其它磷酸钙成分以及前期释放药物直接混合制得,或者将包裹物粉末与前期释放药物与磷酸钙骨水泥粉末中的另一种成分的沉淀共混物粉末及磷酸钙骨水泥粉末中的其它成分一起混合制得。该粉末可适合于骨缺损的填充与修复,而且所携载的前期释放和长期释放药物药物,可在骨缺损局部不同时序释放联合给药,并通过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促进骨愈合,提高临床骨缺损填充和修复的成功率,同时可降低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副作用,满足临床对骨填充修复材料的需求。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1
可吸收药物缓释心脏支架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微创介入医学工程是医学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在冠心病治疗方法中, 介入治疗以微创和高效性,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术后血管再狭窄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虽然支架的介 入能够撑开狭窄的血管,但也将不可避免的对血管造成损伤,由此可能引起血管 再狭窄。血管再狭窄主要发生在介入性治疗术后 3-6 个月,1 年后罕有再狭窄的 发生。目前冠脉支架介入术后,再狭窄率高达 20%-30%,已经成为支架介入治 疗的主要问题。 镁合金支架既具有金属支架的强度,又具有可降解聚合物支架的生物可吸收 性,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本项目的研发,得到了良好的具有抗再狭窄药物释放 和镁合金腐蚀速率双重可控的镁合金支架样品。通过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研究 和初步的动物实验,完成了支架材料和双重可控涂层的选取和制备。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研究了镁合金表面药物释放机制,采用双层药物释放模型制备了可控紫杉醇 等释放膜层,采用 PLGA 作为紫杉醇药物释放膜层,采用交联明胶作为药物控 释涂层,通过控制药物释放膜层的 PLGA 的膜厚,药物含量,添加剂等方法控 制药物释放速率,使药物比较稳定的释放,避免了释放初期由于药物突释而带来 的一系列危害,使药物达到缓慢持久有效的治疗。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方法制备 PLGA 紫杉醇药物微球,并采用交联明胶的方 法控制释放紫杉醇,通过调整药物浓度,PLGA 浓度,及超声功率的大小测定了 PLGA 紫杉醇微球的药物释放速率变化,通过条件优化制备出药物包封率高,药 物释放缓慢的 PLGA 紫杉醇微球。采用 PLGA 紫杉醇微球与交联明胶共混膜来 封孔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膜。有效的提高镁合金耐腐蚀性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控制 释放紫杉醇,同时减少了膜层过多、过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的得到了双重可控释放镁离子和紫杉醇药物,同时明胶不同的交联度及明胶膜的厚度有效的控制 药物在明胶膜中的扩散。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这一技术已经获得三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另有一项在专利局实审过程中。 1、具有双重可控释放涂层的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 200610130594.3,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时间:2009-5-20 2、无机有机防腐生物相容性复合涂层的可吸收镁合金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0910245022.3,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时间:2014-4-9 3、防腐与药物缓释复合涂层的可吸收镁合金支架与制备方法,申请号: 200910245023.8,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时间:2011-7-6 4、一种医用镁合金支架及处理方法,申请号:201110136252.3,中国发明 专利申请时间:2011-12-14,公开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本项目研发的具有双重释放功能的可生物吸收镁合金药物洗脱支架,有望克 服普通金属支架在体内长期存留导致的负面效应,稳定的药物释放对于降低再狭 窄有良好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可用于尿道支 架、小儿肺动脉支架等多种需要支架降解的无创、微创介入治疗中,为国际研究 前沿,对于推动医疗器械国产化、降低同类产品垄断价格、减轻国民医疗负担、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民族产业竞争力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应用领域:医药领域 合作方式及条件:具体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高效抗MRSA活性药物
已有样品/n该项目的具有抗MRSA活性的曲张链丝菌素(Streptovaricins)产生菌Streptomycesspectabilis M2017417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所包含的曲张链丝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和通过基因定向改造所产生的新结构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前期的研究结果已经显示曲张链丝菌素及其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MRSA标准菌株,以及MRSA临床分离菌株均表现出高效的抑制活性。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当今公众健康的严重威胁,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武汉大学 2021-01-12
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发 明 人】  卞慧敏 ; 张启春 ; 赵越 ; 彭国平【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包括药物的有效组分和辅料,其特征在于,药物中的有效组分为苹果酸、丁二酸和柠檬酸组成,所述的有效组分的重量比例为苹果酸2~4份、丁二酸1~3份和柠檬酸1~3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化疗药物配药定量输入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化疗药物配药定量输入装置,定量计量管以及抽液机构,所述的定量计量管由呈螺旋状的透明材质的中空管构成,所述的定量计量管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吸取化疗药物的针头,所述的定量计量管的上端管壁的侧壁面连接有通气管,所述的定量计量管的外壁面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若干用于量取液体容量的刻度线,相比传统的输液装置,本实用新型利用螺旋状的定量计量管,使得定量计量管的高度一定时,具有更长的长度,管内空腔较小,使得量取的刻度更精准,同时了利用中空管进行配药,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定量输入化疗药物有效的防止药量控制不精准对患者正常细胞的损坏。
浙江大学 2021-04-13
肾小球疾病新型药物研发
紫檀茋可有效防治肾小球疾病的活性作用,拟依托上述工作基础和本项目的实施运行,以新药产品研发为导向,力争研制开发以紫檀茋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肾小球疾病防治新型药物,本项目具备良好的可行性。项目申报团队中药干预防治肾小球疾病,特别针对紫檀茋的药理活性开展了多项深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报道了紫檀茋对肾脏疾病,特别是肾小球损害具有确切的改善治疗作用;2014年获得国家专利授权保护(专利号ZL201210359684.5)
南京大学 2021-04-14
NMT高通量药物筛选仪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中国的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抑制,但全球的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尽全力向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的经验和成果,这充分显示出大国的奉献与担当,同时彰显了为人类命运的共同繁荣而奋斗的精神。 但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新冠肺炎的科技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任重道远,尤其是在研究技术及方法的竞争上更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NMT联盟的会员单位,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响应国家对于生物安全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为解决药物快速、准确筛选这一短板,隆重推出: 《NMT高通量药物筛选仪》系列产品!   应对挑战: 1)安全性:NMT是用于研究活体材料的生理环境,其所检测的Na+、H+、K+、Cl-等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细胞形态维持等生理过程直接相关。 2)有效性:NMT可实现活体组织层面研究,结果更贴近体内的真实药效结果。 3)耐药性: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病毒改变了其所处的微环境,影响药物发挥作用,而组成微环境的pH(H+)及相关Ca2+信号,正是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对象。 分类及用途: 1)《NMT高通量药物筛选仪》(型号:NMT-HTS-1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2)《NMT高通量药物筛选仪》(型号:NMT-HTS-2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NMT高通量药物筛选仪》(型号:NMT-HTS-100) 应对挑战: 1)安全性:NMT是用于研究活体材料的生理环境,其所检测的Na+、H+、K+、Cl-等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细胞形态维持等生理过程直接相关。 2)有效性:NMT可实现活体组织层面研究,结果更贴近体内的真实药效结果。 3)耐药性: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病毒改变了其所处的微环境,影响药物发挥作用,而组成微环境的pH(H+)及相关Ca2+信号,正是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对象。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药物快速筛选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Na+、Ca2+、Cl-、O2、H2O2 1.4 最高可支持96孔板检测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   《NMT高通量药物筛选仪》(型号:NMT-HTS-200) 应对挑战: 1)安全性:NMT是用于研究活体材料的生理环境,其所检测的Na+、H+、K+、Cl-等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细胞形态维持等生理过程直接相关。 2)有效性:NMT可实现活体组织层面研究,结果更贴近体内的真实药效结果。 3)耐药性: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病毒改变了其所处的微环境,影响药物发挥作用,而组成微环境的pH(H+)及相关Ca2+信号,正是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对象。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药物快速筛选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Na+、Ca2+、Cl-、O2、H2O2 1.4最高可支持96孔板检测 1.5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检测时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经纬度 1.6配备新指标拓展功能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以及检测时的环境参数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红花黄酮类滴丸制剂(SAFE)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治疗用途
项目简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由于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失调,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并最终导致患者运动功能的障碍,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态不稳。药物流行病学显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19.3%,2050年则可能达到38.6%,中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已达67.3%。全球有大约600万PD患者,且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其中总人数的大约一半在中国。多巴胺替代疗法仍是PD治疗的首选策略,但不能有效地改变PD的病理进程,且副作用较多,如症状波动、异动症等,因此研发高效、低毒、新的治疗PD的有效药物迫在眉睫。传统中医表明,中药对P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副作用较少,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项目中,我们成功研发了红花黄酮类滴丸制剂(SAFE)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来改善PD的治疗方案。我们建立了红花黄酮类提取物和滴丸的制备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获得了红花黄酮类提取物的标准指纹图谱(图1),并将总黄酮含量不少于60%,两个指标成份K3R和AYB 各自的含量不少于5%作为质量标准。它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PD的症状,包括改善动物行为学、保护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图2-多巴胺能神经元)、并抑制α-synuclein的异常聚集或过度表达(图2-α-synuclein)、抗炎作用(图2-星形胶质细胞)、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改善黑质部位细胞外间隙结构异常等。
北京大学 2021-04-11
红花黄酮类滴丸制剂(SAFE)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治疗用途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由于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失调,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并最终导致患者运动功能的障碍,主要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态不稳。药物流行病学显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19.3%,2050年则可能达到38.6%,中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已达67.3%。全球有大约600万PD患者,且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其中总人数的大约一半在中国。多巴胺替代疗法仍是PD治疗的首选策略,但不能有效地改变PD的病理进程,且副作用较多,如症状波动、异动症等,因此研发高效、低毒、新的治疗PD的有效药物迫在眉睫。传统中医表明,中药对P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副作用较少,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本项目中,我们成功研发了红花黄酮类滴丸制剂(SAFE)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来改善PD的治疗方案。我们建立了红花黄酮类提取物和滴丸的制备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获得了红花黄酮类提取物的标准指纹图谱(图1),并将总黄酮含量不少于60%,两个指标成份K3R 和 AYB 各自的含量不少于 5%作为质量标准。它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善PD的症状,包括改善动物行为学、保护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图2-多巴胺能神经元)、并抑制α-synuclein的异常聚集或过度表达(图2-α-synuclein)、抗炎作用(图2-星形胶质细胞)、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改善黑质部位细胞外间隙结构异常(表格1)等。
北京大学 2021-02-01
一种入耳式微电流与声音治疗耳鸣系统及治疗仪
该疗法是一项创新的、高效的、服务于耳鸣病人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智能便携式医疗设备。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耳鸣(Tinnitus)是指在无内在或外界声源时感知的声音。耳鸣的发生率大约为10%-15%,其中,约10%-20%人口的生活深受耳鸣影响,部分耳鸣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另外,耳鸣不仅降低患者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很多研究者在探寻有效治疗耳鸣的方法,如耳鸣习服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对耳鸣症状的改善效果不佳,且个体之间的疗效存在很大差异。目前仍没有完全有效治疗耳鸣的方法,这可能是因为耳鸣确切的神经生理机制仍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对耳鸣中枢机制的深入研究,根据耳鸣旁抑制障碍中枢机制学说产生了切迹滤波音乐治疗。该治疗通过滤除以耳鸣频率为中心的一段频率范围,引起切迹范围内频率相应听觉皮层神经活动减弱,而邻近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并通过旁抑制方式对耳鸣频率相关神经元进行抑制。 有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蔡跃新团队早期研究也发现了短期切迹音乐治疗能有效改善耳鸣的主观症状。    迷走神经刺激( 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 是通过外科手术将线圈放在左颈部内的迷走神经上,调整电刺激参数与模式,自动刺激迷走神经来达到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作用。Hyvarinen 等研究发现,VNS可以成功调节与耳鸣相关的β波(频率为12~30 Hz)和γ波(频率为30~48Hz),因此可能作为治疗耳鸣的新方法。同时先前研究通过fMRI 和脑电路已经证明迷走神经耳支刺激可以激活迷走神经系统。Ylikoski 等分析了97例接受经皮 VNS 刺激15~60 min前后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的变化。因为严重耳鸣患者常常表现出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而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往往表现出 HRV 的降低,所以 HRV 可以反映出VNS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约3 /4患者的交感神经优势降低,即其对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曾祥丽等通过对 64 例慢性耳鸣患者的经皮VNS,发现经皮VNS能减轻患者焦虑障碍,改善睡眠质量,有超过 80% 的患者获得一定程度的主观症状改善。经典的VNS术是在颈部植入迷走神经刺激器,需要手术植入,手术取出,部分患者出现声嘶等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成本较高。 蔡跃新团队早期研究设计外耳道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器,结合个性化切迹声治疗方案,是为国际首创,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前期声治疗临床试验表明,在经过3个月治疗后,患者耳鸣严重程度明显降低,且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依从性以及安全性。该疗法是一项创新的、高效的、服务于耳鸣病人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智能便携式医疗设备。
中山大学 2022-08-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67 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