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锑化铟(InSb)薄膜型霍尔元件
锑化铟薄膜型霍尔元件主要用于直流无刷电机,大量应用于电脑的电源风扇,CPU 风扇,打印机,电动自行车等所用的微型直流无刷马达。具有灵敏度高,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小,频率高,耐震动,耐灰尘、油污、水汽和盐雾等各种污染或腐蚀的优点。
南开大学 2021-02-01
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
由南方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完成的题为“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in ZrTe5”的研究论文,实验证实了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Bertrand Halperin在1987年给出的关于三维电子气体系中量子霍尔效应的理论预测。南科大物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于德介
于德介,男,1957年5月生,湖南常德人,现任湖南大学校长助理,湖南大学发展规划办主任,湖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办公室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德介 2021-06-23
薛德胜
薛德胜教授,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5年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成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入选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1985、1988和1995分别于兰州大学获得磁学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和原子核物理专业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完成博士后工作。1997、1999、2001、2009年分别赴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新加坡从事合作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高频软磁材料、磁电耦合效应和自旋动力学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等。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霍英东教书育人奖和甘肃省园丁奖。累计发表SCI论文410余篇,被引用5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70余次,H因子36。获发明专利16项。 现任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天文与物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核物理学会穆斯堡尔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甘肃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薛德胜 2021-12-31
谌德荣
姓名:谌德荣 研究方向:航天测控技术 职称:教授 教学工作 1. 本科:《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工程实践-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 2. 硕士:《武器系统测试技术》、《航天测控技术》 3. 博士:《自动目标识别技术》 社会兼职 1. 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2.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富媒体指挥专业委员会委员 3.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技术专家 4. 北京市科技创新项目评审技术专家
谌德荣 2021-12-31
高德友
高德友,男,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十多年来从事党务、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具有丰富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经验: 1、作为主要执笔人,起草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纲领性文件一一《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 )》,参与起草了相关配套文件,负责制订了一系列落实举措及操作流程等,推动了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作为具体负责人完成了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建设经费 1.5 亿元)的申请、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 3、2013 年起具体负责与泸州的校地合作工作,开创了四川大学与地方合作的“三个一”(一支资金、一个平台、一支队伍) 校地合作模式和实施路径,成为四川大学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 4、作为负责人或参与人,完成了一系列省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项目,顺利结题验收,总经费 1000 余万元
高德友 2023-03-13
丁德科
丁德科,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陕西铜川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社会兼职 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陕西省人大代表; 渭南市临渭区人大代表; 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 国防教育专家; 教育部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高校流通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干事;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国防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 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和主编; 全国高校流通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干事。 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甘肃省产业竞争力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丁德科 2023-03-10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脂肪干细胞 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技术方法
先天发育畸形、肿瘤切除、创伤、难愈性伤口等因素导致的软组织缺损对患者的外形容貌、生活质量等都有严重影响;由于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廉、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自体脂肪移植至今仍然是软组织缺损修复和重建的常用方法。然而,脂肪移植的远期吸收率较高,可达60%以上,这极大地影响了软组织修复的远期疗效,从而限制了脂肪移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移植脂肪组织吸收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有微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导致早期血供不足,组织中脂肪细胞凋亡、去分化等导致成熟脂肪细胞数目减少。近年来,随着细胞治疗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干细胞应用于脂肪移植。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是较理想的可应用于脂肪再生和脂肪移植的种子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是全血经过多次差速离心后的产物。除了高浓度的血小板,PRP激活后还可释放多种、大量的对细胞增殖、组织修复与再生等具有重要作用的生长因子。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PRP应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针对脂肪移植后成活率低的问题,考虑到ASCs和PRP的诸多优势,本项目致力于研究了PRP复合ASCs对脂肪移植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获得PRP促进脂肪移植存活的最佳用量等基础数据,有望为临床自体脂肪移植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四川大学 2016-04-29
教创赛专家报告荟萃⑬ | 北京理工大学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林德福:教学赛研用“五位一体”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该模式深度融合“教学赛研用”,打造“飞行力学”等思政示范课程,将高端赛事案例融入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内涵与育人实效。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9-28
羊肚菌
威海鑫宝食品有限公司 2021-08-3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8 5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