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高灵敏磁场探测系统
1 成果简介磁传感器是用来检测磁场的存在,测量磁场的强度,确定磁场的方向,或确定磁场的强度方向是否有变化的器件,测磁仪器中的“ 探头” 或者“ 取样装置” 就是磁传感器。磁传感器在信息工业、交通运输、医疗仪器等领域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也对磁传感器微型化、灵敏度、使用范围、成本和制备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所采用的磁传感器主要有霍尔元件、磁通门、巨磁阻材料( GMR)、超导量子干涉元件( SQUID)等,这些器件各有其优缺点。霍尔元件使用简单、价格便宜,但是一般只能用于测试 10-8 T 以上的直流磁场或低频交流磁场;磁通门一般用来测试 10-10T-10-3T 的直流磁场,因其成本低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巨磁阻材料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利用巨磁阻效应实现对小磁场的敏感响应,这种材料的制备主要采用薄膜技术,对尺寸和厚度的要求十分严格。超导量子干涉元件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低磁场测试系统,可以探测到 10-15T 的磁场,但是它只能工作在液氦温度,设备体积大且价格非常昂贵,主要应用于医疗和科学研究领域。2 应用说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磁电复合材料的磁场传感系统,具有较高的磁场探测灵敏度( 可探测 10-12T 的弱磁场),可以探测交流、直流磁场。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应用范围广(除上述应用领域外,也可用于军事上)。3 合作方式商谈。
清华大学 2021-04-13
LoongStore大规模集群云存储系统
1 成果介绍网络存储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还是信息储存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技术领域,基于开放操 作系统上的集群计算技术已经取代大型机;网络通信领域,开放架构的 TCP/IP 通信已经统治了一切;在信息存储技术上,单块磁盘的容量已经从 G 级别进入 T 级别。 传统的网络存储设备,无论是 FC SAN、 NAS 还是 IP SAN,都是采用以满足单台服务器存储需要为目标的体系设计,在共享能力、性能、可靠性、扩展性以及总体拥有成本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新的应用需求。如果 仅仅通过外围手段来弥补,必将造成存储架构越来越复杂,用户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总体拥有成本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 IT 技术发展的挑战, LoongStore 集群存储采用了代表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文件 系统技术发展方向的体系架构,提供给用户跨平台共享、高性能、高可靠、可平滑扩展、使用和维护简单的高端存储系统。系统以开放架构平台智能存储服务器为基 本节点,通过在千兆以太网基础上不受限制地添加节点,构成了业界最高的性能、可靠性以及极低总体拥有成本的存储集群。 LoongStore 为一种大规模的文件共享存储系统,它面向海量数据、高并发访问的环境。其产品架构图如图所示: 图 1 LoongStore 产品架构 LoongStore 产品架构支持:单文件系统 100PB支持 2000 个以上节点并发支持超过 500 亿文件产品主要特点:产品架构上:实现了横向扩展。从原来的单节点增加 CPU、内存、存储等等的纵向扩展方案往增加节点数量的横向扩展方案的转变,使得容量扩展更加灵活、同时也实现了更低的起始投入成本;产品工作流上:实现了更高效的数据读写方式。通过实现元数据与数据通道分离、将数据条带化存储在不同的存储服务器上,从而高效实现数据的并行读写;产品性能上:实现了高聚合带宽。克服了以前文件集中式存储的瓶颈,实现了文件切片分布式存储方案,实现了高聚合带宽;产品性能上:实现了性能近线性增长。如:( 1)聚合带宽随着存储集群规模扩大而线性增长, ( 2)充分发挥硬件性能,如网卡性能利用率达到了 80%, ( 3)扩展到 100GB/s 以上的聚合性能;产品可靠性上:实现了无单点故障。通过( 1)为不同目录的数据设置不同的冗余度, ( 2)自动故障探测与恢复, ( 3)设备恢复速度是 RAID 的 5 倍, 750GB SATA 盘恢复时间 15 分钟, ( 4)元数据服务器每两台互备等,实现了产品的无单点故障;在产品扩展性方面:实现了在线业务扩展容量。支持不停业务在线扩容,并自动迁移均衡数据。从而实现不需要关停业务的方式轻易扩展容量;在产品管理方面:实现了单点配置管理。产品通过单点实现了所有的配置管理功能,通过内置各种自动化处理流程,减少人为参与;产品兼容性方面:兼容各种 X86 架构的服务器和 IP 网络,应用服务器端支持Linux/Windows/Mac 等等。2 应用说明LoongStore 大规模集群云存储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加速信息到价值的转换,目前已经在互联网、广电、能源、电信等数据密集型行业帮助企业实现了突破性的价值。 产品主要应用行业与应用案例有:( 1)互联网:视频, SNS 等,例如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 CNTV),人人网,搜狐;( 2)能源:大庆油田,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院;( 3)动漫和广电:中影集团,教育电视台等,《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孔子》等大片的后期制作就是采用该存储系统;( 4)教育及其( 5)军工,航天等等领域。3 技术指标支持 PB 级的存储容量规模,最大容量可超过 100PB;可提供几十甚至上百 GByte/s 的聚合数据读写带宽,而且性能可随存储规模的扩展而线性提升;可高效支持海量小文件的存储和管理,单套系统可高效管理超过 500 亿个文件,现有在线系统已经超过百亿级文件数量规模,而且每天仍然以 2000-5000 万个新文件的速度递增,每天的下载量为 10-20 亿个文件;可支持超过 2000 多个计算节点(或者应用节点)同时高效并发访问同一套存储系统;提供完全符合 POSIX 标准的文件级接口,支持全局共享访问,无须加入第三方共享软件。前端可同时部署 Linux、 Windows、 Mac 等异构计算节点。所有应用可不经过任何修改和移植即可使用存储服务;支持在线扩展存储容量,无需终止应用的正常服务,新增容量即插即用。同时提供在线数据迁移功能,扩容后可均衡所有设备上的存储负载;内置数据高可用机制,一旦发现硬件故障将自动进行数据恢复,无需停止服务。除了能够冗余磁盘故障之外,即使整个存储服务器或者磁盘阵列故障都不影响应用正常服务也不会破坏应用数据。传统存储只能冗余磁盘故障;如果系统中正常设备上的空闲空间总和不少于故障设备上已经使用的空间即可进行数据恢复,无须加入新的设备,传统存储采用 RAID 机制必须加入新的存储设备才能进行恢复。确保了系统无间断持续运行;l 在线控制存储设备的负载。在观察到某块存储设备有异常现象时,可以在线手动禁止这块磁盘的空间分配,设置后系统不再往被禁止分配空间的磁盘内写入新的数据,原有的数据仍然可用。当设备正常时即可在线放开;提供主动数据迁移功能,方便硬件在线更换。当某些设备使用时间超过一定年限,或者是发现设备有安全隐患时,可以主动将该设备上的数据迁移到其它存储设备,迁移完成后即可将设备移除下线,不影响应用的正常服务;简易管理,通过单一图形化界面即可管理和监控整个存储系统;高硬件兼容性,既可以采用传统的 SAN 或者盘阵作为存储单元,也可以采用通用的存储服务器进行构建,硬件选型范围广,成本低,适合用于构建海量的云存储系统。
清华大学 2021-04-13
常规公共交通系统专项规划
1 成果介绍在对公共交通系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交发展战略,从公交线网、枢纽布局、公交设施、公交优先措施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2 应用说明清华大学承担过济宁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以及上述综合交通规划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专项规划。3 效益分析有力地推动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
清华大学 2021-04-13
装备系统可用性综合仿真技术
装备系统可用性综合仿真技术是综合考虑装备群的持续任务想定、装备的构型与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设计特性以及装备的保障方案,通过描述主装备与保障系统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抽象其中的随机因素,建立离散事件仿真模型,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模拟装备系统在任务驱动下的使用及维护过程,收集相关实验数据,探索装备系统可用性参数的数理统计规律,为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设计、分析与综合评估提供依据。 装备系统可用性仿真技术是装备实现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必备关键技术之一。适用于装备论证、研制、验证与使用阶段。可用于航空航天装备、导弹装备、车辆装备、舰船装备等的战备完好性、任务持续性及保障性评估,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设计参数确定与权衡分析,保障方案的比较分析以及保障资源定量要求的分析与确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大型桥梁复合材料防船撞系统
南京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结构研究所围绕桥梁、隧道、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减缓车辆、船舶撞击灾害的迫切需求,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耐腐蚀、轻质高强、缓冲性能优异等特点,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大型桥梁复合材料防船撞系统的设计理念,申请了2项国际PCT专利,获8项发明专利授权。建成了润扬长江大桥等4项防船撞工程,正开展港珠澳大桥等100余项防撞设计。研究所正开展隧道防车撞复合材料路缘、高速公路防车撞护栏、立交桥桥墩防车撞系统、航道船闸防船撞系统等研制工作,已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有效促进了复合材料防撞系统的系列化与专业化。  目前该项目可进行批量生产。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MF7型电容层析成像系统
NJTECH MF7型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可用于石油管道输送的气/液流或油/水流,气力输送、流化床内物料分布的气/固流以及燃烧火焰等的可视化监测中。支持32电极的ECT系统,实测成像速度可达910帧/秒,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电容层析成像仪被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研究所、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东方电气集团等高校和企业应用于气力输送的过程监测中,可在线测量管道中两相流的流型、浓度分布、速度场和流量等参数。通过三维ECT技术对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进行实时全局成像,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循环流化床的流动机理。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高速高精度交流伺服运动控制系统
该设备以交流伺服系统为基础,以Windows2000为操作平台,实现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的概念和方法,可用于相关行业如:机器人、数控机床、测量设备、纺织、印刷、包装、半导体及军事装备等的运动控制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项目优势:工作台面积(working table): 2400×2400 (可选) 行程(sravels) :(x,y,z)2400×2400×120 (可选) 主轴转速(spindle speed): 0 – 24000rpm 精度:0.001mm/步 主轴功率(power of spindle): 1kw/1.2kw 驱动马达(drive motor): 400w/1kw/2kw (可选)工作台荷重(load of table): 150kg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交流伺服机电一体化系统
交流伺服机电一体化系统对自动化,自动控制,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机电器与控制等专业既是一门基础技术,又是一门专业技术,因为它不仅分析各种基本的变换电路,而且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各种复杂定位控制问题,如机器人控制,数控机床等。本项目研究的内容,就是用电力电子技术解决工业调速、伺服定位及其工业柔性制造系统,大量用于机器人、数控机床、测量设备、纺织、印刷、包装、半导体及军事装备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之中,还可广泛应用于数码雕刻,模具生产等工业生产应用场合,具有节约能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本课题研究目标是构成一个三维立体伺服控制系统,通过微机编程,可进行三个自由度的协调控制,实现高速(3000r/min)、高精度(16384P/R)、低震动等伺服特性,该技术代表21世纪最新调速及伺服传动控制 。 本产品2002年开始研制,2002年6月经学校推荐,参加了2002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江苏省教育系统自制实验仪器评选活动,并一举获得了高校组二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该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校在全国高校交流伺服系统实验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泵系统经济运行评价及节能增效技术
(1)泵系统经济运行的判别与评价。依据泵系统经济运行相关的工况调查分析,对机组设备、机组运行、管网、系统运行经济性进行判别与评价。(2)泵节能增效措施。在泵系统运行经济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发非经济运行泵系统的节能增效技术,根据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泵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改造措施。具体包括:①叶轮切割方法研究。②多级泵抽减或更换叶轮研究。③泵变频调速节能方法研究。④高效叶轮设计研究。(3)汽蚀防治技术。考虑定常和非定常流动以及泵结构参数对汽蚀性能的影响,建立基于泵内部流动分析的汽蚀性能预测方法,提出汽蚀防治措施。  (4)开发“石化企业泵系统的经济运行评价与节能增效技术支持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项目优势: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大大降低泵运行的能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减少或避免非计划停车。开发的设计软件操作简单,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掌握。  此外,本研究成果可提高泵运行的稳定性,减少噪声污染,有利于加速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应用实例:扬子石化公司机泵节能评估与改进;扬子石化水厂泵效率测试。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在建基坑一体化监测系统
由于基坑内部结构与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岩土变形存在不确定性,在施工过程中须对基坑工程进行系统、长期的变形监测,并对变形观测量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合理的分析,保证基坑在建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建基坑监测具有内容多、数据量大等特点,只有定期及时地采集并处理监测数据,才能有效地对基坑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与预测。目前,已有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测量机器人监测系统与分布式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应用于大坝桥梁、地铁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健康监测,属于实时监测范畴。对于在建基坑工程,一般对其进行周期性监测,顾及现场环境、设备成本、监测频率等因素,难以普遍采用全自动监测系统,多数仍采用外业人工观测记录、内业手动录入计算的传统模式。此监测方法将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分开,无法实时检核数据准确性并评定工程安全性,存在低效性、滞后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监测数据在现代信息化施工中应发挥的作用。本项目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于工程测量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研究兼容电子测绘仪器及岩土传感器,仅需少量人力即可多种监测项目数据采集、记录、处理、分析、报警与传输的在建基坑一体化监测系统。本项目的系统控制程序装载于PDA中,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远程传输3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发送测量指令,并实时接收返回的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模块可完成监测成果的现场计算,及时评定基坑安全现状,并提示超预警值点号;远程传输模块通过GPRS将数据文件传送至服务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94 195 196
  • ...
  • 531 53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