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热泵综合供能系统
成果来源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该技术将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热泵供热技术有机结合,研发了一体化的高性能太阳能光伏/集热装置,收集热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光伏组件温度,光电效率可相对提高10[[%]];基于热泵技术对太阳能、空气热能进行高效捕集与复合利用,为建筑提供全年热水与采暖,能效比达4.0以上。 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ZL 200810020840.9等多项发明专利),实现了太阳能热电联供及与空气热能的多能互补,应用前景广阔。曾获江苏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1
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建筑供能系统
一、 项目简介近年来,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成为供热空调系统的新宠,各地争相建设。但是,一些地源热泵系统项目由于存在设计考虑不周、施工偷工减料及运行精细化不够等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项目运行不理想或失败的案例。尤其是,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系统需要保持土壤的冷热平衡问题没有引起设计和运行人员的注意。北方地区,在全年的建筑用能上,常常出现用热量远大于用冷量的情况,在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补助热源的设计,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特别实时监测地下温度场的平衡。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HSGSHPS),由地源热泵系统(GSHPS)和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SAGSHPS)组成,可以为建筑供冷、供热及供热水,既解决了夏季空调能耗远低于冬季供热能耗建筑单纯使用地源热泵时出现的地温不平衡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如下优点:两个子系统热负荷分配灵活可调,适应负荷计算的不确定性;非供热季太阳能通过跨季节储存与土壤中,既减少了太阳能集热器的需求面积,又可以提高土壤温度,进而提高地源热泵机组COP;太阳能冬季直接供热效率高,提高整个系统供热的COP。本项目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根据建筑负荷需要和建筑所在地地质和太阳能资源情况,对供热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平稳运行并使系统初投资和运行成本最低。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本项目技术已在小型别墅建筑和中型办公建筑进行示范运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本达到成熟。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天津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完成,获得验收,现有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建筑供能系统(专利号:201110146044.1)。四、 市场前景(应用领域、市场分析等)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区处于找不到热源的状态,城市集中供热不能到达,燃煤锅炉不允许新建,燃气锅炉供热运行费用太高且燃气气源紧张,传统的供热方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热源,消耗部分电能可获得3-5倍热量为建筑供热,同时,可以实现建筑的制冷空调,室内舒适度高,运行费用低。本项目技术适用于农村小型建筑、别墅以及中型办公建筑或住宅,应用前景很好。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资金需求、场地规模、人员等需求)以260 m2的别墅建筑为例,建筑供热负荷约15 – 20 kW,供冷负荷约为18 – 25 kW,需配置一台地源热泵机组,太阳能集热器25 – 40 m2,室内布置风机盘管4 – 6台,室外钻孔4 – 5口,孔深110 m。 系统投资10 – 15万元, 系统供暖运行费用15 – 18 元/m2。以5000 m2的办公建筑为例,建筑热负荷约为260kW,冷负荷为360kW。室内末端采用风机盘管,采用地源热泵与太阳能跨季节储热辅助地源热泵系统耦合形式,系统总投资约为300万元,系统运行供暖费用8 – 10元/m2。六、 生产设备本项目所涉及的设备均可通过外购途径获得,企业无需投入相关生产设备。七、 效益分析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形式为用户提供能源服务,或者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等形式,对该供热空调系统进行推广,比传统的集中供热节省运行费用30-50%。八、 合作方式专利转让、技术入股均可,面议。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联系人:王恩宇电话:1380217895Email: enyuwang@163.com十、 高清成果图片3-4张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热泵综合供能系统
成果来源于承担的国家“863计划”课题。该技术将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热泵供热技术有机结合,研发了一体化的高性能太阳能光伏/集热装置,收集热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光伏组件温度,光电效率可相对提高10%;基于热泵技术对太阳能、空气热能进行高效捕集与复合利用,为建筑提供全年热水与采暖,能效比达4.0以上。 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ZL 200810020840.9等多项发明专利),实现了太阳能热电联供及与空气热能的多能互补,应用前景广阔。曾获江苏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东南大学 2021-04-13
高博会上新啦!营火新话局大咖嘉宾与您畅聊!
深度对话,火热启程!本届高博会首次与央视网教育频道联合推出“营火新话局”活动,将围绕当下热点话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采购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AIGC与未来教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品牌传播、媒体力量等,为嘉宾与观众营造围炉探讨的氛围,聚焦面对面深入交流。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04-10
新冠肺炎快检产品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主持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获得科技部优先立项资助,同时相关检测产品由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办公室,向国家药监局推荐进入应急审批通道。该项目系湖南大学针对新冠肺炎前期诊断困难所设立的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旨在通过快速检测技术,帮助医护人员和民众在家庭、社区对感染病疑似患者实现快速筛查。经谭蔚泓院士、蒋健晖教授、杨朝勇教授等来自湖南大学、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融健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等单位科研团队的艰苦攻关,发明了一种现场快速分子诊断新技术。 该项目相关产品已完成核酸快提和恒温逆转录扩增等系列技术攻关。正与多家定点医院合作进行临床试验,并已完成100多例临床样本测试,阳性样本检出率约为90%,其它检测指标达到金标准水平。检测试剂盒的优化和定型可望近日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快检产品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主持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获得科技部优先立项资助,同时相关检测产品由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办公室,向国家药监局推荐进入应急审批通道。 该项目系湖南大学针对新冠肺炎前期诊断困难所设立的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旨在通过快速检测技术,帮助医护人员和民众在家庭、社区对感染病疑似患者实现快速筛查。经谭蔚泓院士、蒋健晖教授、杨朝勇教授等来自湖南大学、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湖南融健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等单位科研团队的艰苦攻关,发明了一种现场快速分子诊断新技术。 该项目相关产品已完成核酸快提和恒温逆转录扩增等系列技术攻关。正与多家定点医院合作进行临床试验,并已完成100多例临床样本测试,阳性样本检出率约为90%,其它检测指标达到金标准水平。检测试剂盒的优化和定型可望近日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新冠病毒试剂盒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之后,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迅速成立了由青年教师陈蕾博士牵头的科研攻关小组。近日,在山东省科技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技术攻关及集成应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课题组联合潍坊安普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大健康精准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目前市面上的核酸检测仍是传统的荧光定量PCR方法,需要采取反转录、荧光定量扩增等多重操作,总体时间需要2小时左右,操作复杂,检测人员感染风险高。该试剂盒采用恒温扩增技术,在保证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基础上,只需“一次开盖一步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扩增检测时间,整个检测过程只需要不到20分钟。“操作熟练的检测人员可以在5到10分钟内完成检测。”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桂文表示。由于减少了操作时间,从而大大降低了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增加了操作安全性。目前该试剂盒已经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报程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防护产品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肖凯军教授团队与广东工程环境净化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合作,通过纳米银形貌的精准调控和高价正离子制备技术,研制出广谱多功能复合纳米银喷剂和口罩净化液产品。利用纳米银定向负载、抗菌分子键合和超疏水自洁等技术,研制出新型抗菌医用无纺布和抗菌口罩,经广东省微生物所检测,复合纳米银喷剂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的杀灭率达99.99%。经过第三方检测,非溶出长效抗菌医用无纺布材料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念珠白色球菌等病原菌的抗菌率达99%,经过50次清洗灭菌后,抗菌率仍可以保持在95%以上。团队还联合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共同开展病房病原气溶胶自净化技术攻关,目前已完成自净化病房的病原气溶胶自净化测试,实现自净化率可达91.06%。口罩净化液广谱长效复合纳米银喷剂抗菌无纺布和抗菌口罩   点击查看原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研究
1. 炎症风暴,威胁生命的重要杀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与2003年SARS病毒不同,有些病人早期发病并不十分凶险,甚至症状轻微,但后期突然会有一个加速,病人很快进入一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状态,其原因就是病人的体内可能启动了炎症风暴。炎症风暴,即细胞因子风暴,是由感染、药物或某些疾病引起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一旦发生可迅速引起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细胞因子风暴在SARS、MERS和流感中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本次疫情中,细胞因子风暴也是引起许多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诱发炎症风暴的关键细胞因子,阻断其信号传导,将大大降低炎症反应对病人肺组织和多器官的损伤。 2. 白细胞介素6(IL-6),诱发炎症风暴的重要通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医部魏海明教授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肝脏、肺脏等组织器官中天然免疫细胞的特性、功能及其与重大疾病(如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病、骨髓排异等)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发现新型免疫治疗靶点、开发免疫治疗技术及其产品。在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2月1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试行 第二版)的通知”中已经明确将白介素6进行性上升作为病情恶化的临床警示指标。3. “托珠单抗”,阻断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的有效药物根据研究团队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的探索,团队推测抗IL-6受体的单抗类药物—“托珠单抗”,可以阻断新冠肺炎炎症风暴,并迅速拟定了“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新治疗方案。4. 扩大救治病人数量,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炎症风暴的多中心研究项目已通过伦理审查,并于2020年2月6日正式立项。2月13日,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显示,“托珠单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已经通过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29765 )。该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托珠单抗治疗普通型NCP(含重症高危因素)及重型NCP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0
窄谱抗菌领域新成果
中国科大阳丽华副教授课题组首度发现,当把表面带负电荷的纳米球与细菌混合在一起时,纳米球会选择性吸附到球菌表面、却不吸附到杆菌表面,而且这种基于细菌形貌选择的识别机制受熵增驱动、且普适于组成和表面化学不同的多种纳米球。基于这种物理识别机制、以及ROS极度有限的有效活性半径(不足200 nm)(图1上),研究人员猜想如果纳米球具有光动力效应,那么就可能在光照下高效清除球菌、却不干扰杆菌(图1中和底)。这一猜想得到了采用不同光动力纳米球和多种细菌所做抗菌实验的证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06 10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