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是于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08年12月,经国家批准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跻身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行列,先后获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建设支持;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做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海南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海南省人民政府 “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序列。 海南大学现有31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38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3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3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0多人,聚集了双聘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学校坚持“突出特色、重点建设、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特色,学科涵盖哲、经、法、文、理、工、农、医、管、艺等十大门类,作物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以“作物学”为核心的“热带农业”学科群、以“法学”学科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学科群、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核心的“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学科群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建设。建立了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1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点类别、97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1个培育基地),16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项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已达成合作的境外院校、国际科研机构和高校联盟171所(个),分别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已建成了国际学生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2017年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立“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提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这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海南开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大学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作为海南唯一和全国热带地区唯一、面向南海最前沿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学校海南大学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加快美好新海南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海南大学 2021-02-01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师范大学位于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现有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是省部共建高校、海南省重点大学,是中宣部批准的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高校,是卓越师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建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18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办学历史悠久。1949年秋正式创建国立海南师范学院,是海南第一所公办高校。学校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琼台书院;1952年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更名为海南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恢复海南师范学院建制;1999年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海南师范学院;2007年更名为海南师范大学。培养体系完善。现有23个学院(其中本科教学学院21个),65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完整的本、硕、博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招生,在校学生2万余人。师资力量较强。现有专任教师99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6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8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等10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个,院士工作站5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6个。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是全国首批中宣部与校共建新闻学院、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五年来,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是海南省获得最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学生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获得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国家级一等奖46项,连续三届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大学生创业作品得到李克强总理点赞。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海南省唯一送选参评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学校。学校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资格,学生就业率92%以上,多年保持海南公办高校第一。科研水平较高。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2项,获海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系列课题等省级项目立项295项。获省部级奖励42项,其中一等奖7项,贝勒龟类保护国际奖1项。服务地方扎实。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服务海南基础教育。“双五百”人才工程,为海南培训师资十万余人次,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肯定。实施“海南省乡村教师支持服务计划”“卓越教师培养专项计划”,为海南乡村小学培养“留得住、干得好”一专多能师资792人,培养中学教师6000多人。突出学科特色,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在数据科学与智慧教育,定点精准扶贫,热带药用资源化学研究与应用,热带动植物资源研究和保护,激光技术与应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开放办学有力。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等73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等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等13所大学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项目合作。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家汉办东南亚汉语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菲律宾研究中心“三块牌子”积极扩大海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校园文化活跃。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思路,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大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大学生艺术展等活动中获金奖等国家级一等奖20项。“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师德标兵”林明祥、“时代骄子”张九精等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师生向善、向美、向上,彰显了海师人良好精神风貌。培兰育蕙、硕果累累。漫步在四季如春的校园,纵情奔跑在运动场上,晨读在椰林树下,畅游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里,这就是魅力海师!在新的历史时期,全体海师人,不忘初心,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更多优秀师资和高素质实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海南师范大学 2021-02-01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一、学校简介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是在2008年海南省建省20年并向国际旅游岛华丽蜕变之时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海口校区的基础上创建,于海南全面建设自由贸易区(港)时成功更名为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现有海口市美兰和云龙两个校区。学校秉承“科学、务实、厚德、创新”的校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着眼行业发展,关注社会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开设有60多个全日制本科与专科专业。学校以工科为主特色立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海事学院、城建学院、财经学院、设计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国际护理学院、临床医药学院、传媒与音乐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学校2019年全日制在校学生10934人,2020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预计可达16000余人,2021年9月全日制在校学生预计可达20000人。学校占地面积1092亩,2020年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不含在建面积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5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28万册,电子图书135万册,有中外期刊100余种,根据在校生规模将逐年增加图书与教学设备。近五年师生获省部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奖500多项;教师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批100多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北创助教”基金课题等;获权专利300多项;学校所获荣誉100多项,其中包括“5A级社会组织”称号。学校办学前八年由南昌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秀英担任校长,2015年8月开始由原海南师范大学校长韩长日担任校长;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是原海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肖玉明,第二任党委书记是原海南医学院院长焦解歌,现任党委书记是省教育厅委派的党委书记兼政府督导专员文强。学校第一任政府督导专员是原海南大学学工处处长王大群,现任政府督导专员是省教育厅党委办公室正处级督查专员文强。二、教师教学改革学校一直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以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杨秀英教授主持并带头组织与南昌航天文体用品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航天牌浓缩广画颜料研究与制备》项目,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发明专利并获权。学校建立了海南省唯一的“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实现了海南省化工产品质量“检测不出岛”的目标。曹维良教授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技术攻关,共同申报获批海南省科技厅2016年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双效余热回收与热泵技能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生态设计》,获专项经费50万元,企业配套经费780万元。黎冬楼副教授与粤海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海南省科技厅2018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口湾智能化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获批立项,专项经费25万元,服务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海上交通服务应用软件,为船舶、船员和航运公司提供海上交通和安全信息服务。郑兵副教授组织优秀教师与北京丰源智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7项,与北京镭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24个虚拟仿真项目建设,与水滴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开展全校智慧教室、私有云项目建设并取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等等。这只是学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的一小部分,这些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也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条件。三、学生创业就业一直以来,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加快推进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之中有的投身基层,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成绩优异,在各类大赛中斩获颇丰;有的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成为双创时代的弄潮儿……学校首届毕业生谷兵兵,海南大学海科全日制自考本科毕业生,数学等三门课程连续2年获得省级状元。留校任教校内孵化基地,从2015年开始带领2009级、2010级优秀毕业生共同创办海南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校内孵化公司),主要经营物联网领域系统集成开发,近年来获批政府创新基金项目,项目投入总资金200万元,为国家电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水务集团、中国联通等单位提供服务,每年创造效益400万元以上。海事学院2019届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吴进奇,在校期间获得“三好学生”等荣誉,考取了船员大证。现任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散运部)实习三副,月工资福利15000元。财经学院2019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何春雨,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被评为“优秀班干部”。现就职于海南省腾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任店长并入股餐厅股份成为合伙人,月工资福利12000元以上。城建学院2017届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毕业生林探,在校期间学习优异,2016年开始进入海南捷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实习,2018年为公司创造两百多万的业绩。2018年进入广东九艺三星装饰工程技术公司海南帝豪总部分公司工作,月工资福利20000元。信息工程学院2019届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关泽日,在校期间担任校艺术团宣传部长,获2018年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省级二等奖。现就职于海口海晋启弘有限公司(vivo海南分公司),月工资福利8000元以上。四、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注重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海南省特种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1个,海南省老年健康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1个,海南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中国残联、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1个,海南省高校特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1个,海南海科石油化工产品检测中心1个。学校有18个校内实训中心,164个校内实训、实验室,近百间智慧教室,与海南汉地阳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上海中船海员管理有限公司、海医第二附属医院、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天来泉康复疗养院等117家省内外企业共建共享校外实训基地。五、师资力量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年青教师专业发展和应用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2020年专任教师642人,兼职教师1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379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212人;学校出资在国内外名校培养硕士61人,博士16人,并不断深化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国招聘、引进人才,根据所开设专业及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专任教师。未来五年将建设一支数量过千,结构合理(高职称占比40%以上,高学历占比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比60%以上)的师资队伍。六、人才培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在锤炼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海科大学子自觉地把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珍惜韶华、励志勤学,在艰苦奋斗中绽放青春风采,为新时代追赶超越做贡献。七、专家治学学校施行专家治学,校长韩长日是原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校级领导刘康德是原海南大学党委书记,教学科研副校长周兆德是原海南大学分管教学科研副校长。学校二级学院院长皆是硕士或博士生导师,均具有名校教育教学管理25年以上工作经验。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2021-02-01
中南大学刘小鹤团队在廉价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该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氧化镍(NiO)纳米晶粒的聚合物氮化碳(g-C3N4, CN)二维纳米片新材料,通过构建具有金属性的Ni-N键形成高导电界面,大幅提高了催化效率,该策略拓展至其他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Fe2O3、CuO等)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过渡金属基层状蛇纹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进一步实现高效电催化。通过设计合成不同比例的Co、Ni基蛇纹石CoxNi3-xGe2O5(OH)4纳米片,调节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导电特性,有效加快了催化效率,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比传统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商业RuO2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团队以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了新型二维复合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吡啶作为抑制剂,借助溶剂热反应和热处理制备了氮原子掺杂的Ni-Ni3S2@碳复合纳米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催化性能,为二维金属-金属硫化物@碳多元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学 2021-02-01
中南大学刘小鹤团队在廉价电催化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项目成果/简介:该团队制备了一种负载氧化镍(NiO)纳米晶粒的聚合物氮化碳(g-C3N4, CN)二维纳米片新材料,通过构建具有金属性的Ni-N键形成高导电界面,大幅提高了催化效率,该策略拓展至其他的过渡金属氧化物(Co3O4、Fe2O3、CuO等)也获得了成功。同时,该团队还开发了过渡金属基层状蛇纹石结构的纳米催化剂,进一步实现高效电催化。通过设计合成不同比例的Co、Ni基蛇纹石CoxNi3-xGe2O5(OH)4纳米片,调节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和导电特性,有效加快了催化效率,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均表现出比传统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商业RuO2更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该团队以二维金属-有机框架(2D MOF)纳米片为前驱体制备了新型二维复合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吡啶作为抑制剂,借助溶剂热反应和热处理制备了氮原子掺杂的Ni-Ni3S2@碳复合纳米催化剂,大幅度提高了催化性能,为二维金属-金属硫化物@碳多元复合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南大学 2021-04-10
陈滢
陈滢博士现任慧科集团合伙人、首席战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长,负责集团研发与创新战略规划和推动工作。
云上高博会 2022-03-24
陈海涛
陈海涛 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职称:教授/博导 现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评审专家,吉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吉林省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厅、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互联网工业联盟常务理事、吉林省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物流与采购协会常务理事,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教授,长春市政协委员、常委,吉林省工商联常委、执委。多家企业顾问。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工学学士,吉林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 研究领域:系统与工业工程,智能制造、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商务智能、创新与创业 主讲课程 1、《生产运作管理》(本科生、MBA生课程) 2、《工业工程导论》(硕士研究生课程) 3、《管理科学前沿》(博士研究生课程) 4、《现场管理》(工程硕士)  
陈海涛 2021-06-23
陈功
1987年大学毕业,1990年硕士,1998年博士。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研究。曾任职于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专题组长,从事大型化学工业化流程的研究。目前,在北航材料学院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从事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教授有机合成化学和化工原理等多专业基础课。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航天重点基金、航空基金、国防重大专项和军工配套项目。曾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20多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中外文论文三十多篇和专利授权3项等。
陈功 2021-12-31
陈赟
电子邮箱:75010@njnu.edu.cn   办公室: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环境学院 素质楼406室 通信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1号,210023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n_Chen57
陈赟 2021-12-31
陈亮
专业方向:光电信息器件与系统,光电传感与图像计量技术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大学科研处处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光传感与图像计量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 10 余项,主持完成企业横向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 收录论文4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 余项。 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151 专项人才; 国家市场监管局光传感与图像计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 浙江省光学学会,副秘书长; 浙江省照明学会,理事; 浙江省“光电产品及其检测技术”机器换人专家指导组联系人; 依托浙江省半导体照明创新团队,从 LED 照明对人体作用出发,解决了色温、光色调控、照明均匀性、灯具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发明自由剪切湍流阵列无损解聚及精密分级 LED 荧光粉的方法,发明灯管均匀涂粉方案和大面积任意形状光源光学设计方法和自由曲面透镜,提高了照明舒适和安全性能。其中双高斯设计、双蓝光激发可调白光 LED 技术处国际领先水平。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0 余项。通过与阳光照明、得邦照明、生辉照明、赛尔富电子、燎原照明等企业合作及成果产业化,近三年新增销售87.5亿元,新增利税 15.7亿元,出口创汇8.2亿美元:在某型号军舰、三峡大坝、东海油井、故宫博物院等重大工程照明项目获得应用,出口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国家照明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陈亮 2023-03-24
1 2 3 4 5 6
  • ...
  • 177 17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