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辐射探测器用高电阻CZT晶体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超高尾矿坝结构隐患电阻-面波综合法超前探测技术
针对超高细粒尾矿坝存在的松散泥质软弱夹层、初期坝裂缝等结构性安全隐患,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尾矿坝结构隐患电阻-面波综合法超前探测技术体系,提出反映坝体典型结构隐患分布范围、规模及埋深等的概观评价预测模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用于船舶和海洋装备的长效防腐防污新材料与制备技术
一、概述 (一)腐蚀  腐蚀是船舶和其它海洋服役装备全寿命周期内存在的共性问题;  引起船舶和海洋装备不可用天数增加,产生巨额维修费用;  增加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 (二)污损 已探明的海洋生物20余万种,其中约有4000-5000种生物能造成污损; 船舶、码头、浮标、水管、石油平台、养殖设施易受海洋生物附着污损; 污损增加船底粗糙度、降低航速、增加燃料消耗(水线以下船壳污损5%,燃料将增耗10%;污损大于50%,燃料将增耗40%以上); 产生巨额的清污与防污费用。 (三)国内外现状 1、表面腐蚀防护技术 防腐涂料:常用防腐技术,期效一般为1-5年; 热喷涂:可用于舱内防腐,但不适用于与海水接触区域; 激光熔覆:熔覆层与基体冶金结合、晶粒细小、孔隙率极低,其综合性能显著高于热喷涂涂层。 2、海洋污损防护技术 含氧化亚铜的自抛光涂料是当今主导产品,我国远洋船舶防污涂料的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 常用防污涂料的期效一般为2-5年; 国际公约要求,2008 年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含三丁基锡 TBT 防污涂料,2009 年全部停止溶 剂法氯化橡胶生产线,2010 年全面禁止使用含 DDT船底防污涂料,把含氧化亚铜防污涂料列 入“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名单,氧化亚铜防污技术是过渡性措施。 3、高耐蚀合金现状 Ni-Cr-Mo系镍基合金耐海水腐蚀性能优异,但该类合金产品制造工艺复杂、 价格昂贵,主要依赖进口; 现有镍基合金的成分是综合考虑强度、耐蚀、加工及焊接性能而设计的,而激光熔覆层的核心功能为防腐,需要重新设计其成分。 4、高速激光熔覆技术 2017年10月,德国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研发了高速激光熔覆技术,其优点为: 激光束功率密度高,1000~5000W/mm2; 熔覆速度高,10~350cm/s,使热影响区、稀释率、工件变形等参数得到更好的控制; 吸收比高,粉末到达熔池之前吸收激光能量,适合在高反射率基体上制备熔覆层。 二、课题组开发的相关技术  研发了系列专用于激光熔覆的高性能耐蚀粉末材料和制备高耐蚀熔覆层的高速激光熔覆系统,高性能熔覆层耐蚀寿命≥50年,该项技术的成熟度达到8级,具备批量生产条件;  研发了系列环保性好(不含氧化亚铜、敌草隆、二甲苯、石油脑等成分)、防污期效长的新型防污材料和防污层制备工艺,防污层与基体冶金结合,防污期效可达10年以上(已经进行了3年的实海试验)。 三、应用领域 (一)船舶与海洋装备的腐蚀防护 根据模拟海水腐蚀实验结果,熔覆层静态海水条件下腐蚀速率为0.00004mm/a。 该项技术已在发电设备、船舶及海洋装备中得到应用,效果显著。 (二)船舶与海洋装备的污损防护  防污层与基体材料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防污层在异物撞击下不会脱落;  防污层厚度可根据防污寿命的需要调节,防污层防污期效可达10年以上;  防污层能满足抑制藤壶水螅、水母、藻类、细菌粘膜等多种类型海生物生长的要求;  主要用于船舶、海洋装备的海洋生物污损防护(如钻井平台、海上设施)。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天津市关于征集海洋领域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海洋强国战略,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涉海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支撑我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计划组织召开“天津市海洋领域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对接会”,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海洋领域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社会发展与农村科技处 2023-08-04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由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大连海洋大学、鞍钢集团开发的全尾矿细骨料 C40 人工鱼礁混凝土,采用 1%水泥熟料,胶凝材料 99%由超细矿渣粉、钢渣粉和脱硫石膏代替,骨料 100%采用磁铁石英岩型铁矿的尾矿和废石。这类人工鱼礁混凝土中的固废总比例达到了 99.8%,并且其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低于我国大多数近海海域海底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所制备的人工鱼礁的优良性能在国家海洋局重大公益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0805030)”的工程应用中得到充分验证。传统的混凝土人工鱼礁中水泥熟料含量一般在 10%以上,而本成果所制备的混凝土人工鱼礁中水泥熟料含量仅有 0.2%,水泥熟料下降的比例达到了 98%以上,因此在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和减排 CO2 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极低水泥熟料全尾矿废石骨料混凝土人鱼礁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及评价见表 1,中国长江口近海海域、中国南海南澳岛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见表 2。从表 1、表 2 可以看出,极低水泥熟料全尾矿废石骨料人工鱼礁混凝土每一种重金属潜在海洋生态危害指数 Eir 均小于 40,潜在生态综合危害指数 RI 分别为 34.51、28.32,均小于 150,其潜在生态综合危害指数数值接近我国近海岸、海岛海域沉积物的综合危害指数数值。因此,对于两种钢渣-矿渣基绿色人工鱼礁混凝土,无论单种重金属还是综合所有重金属均具有海洋生态环境的低危害性。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MD-98金属/电压探测器 智能壁内金属探测器
产品详细介绍
上海乔宜实业有限公司 2021-08-23
煤矿救援探测机器人
西安科技大学自 2006 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开始煤矿救援探测机器人的研发工作,研发适用于爆炸、塌方等矿难复杂环境下参与救援的煤矿救援探测机器人,目前已研制出六履带四摆臂探测机器人和两履带式探测机器人两种样机,并分别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煤矿井下模拟巷道试验,研制的机器人能够代替或部分代替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地进入灾难现场,及时准确地获取现场信息,为救援指挥赢得时间并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成果已申报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收录 16 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无线电近距探测装置
无线电近距探测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测距精度高、跟踪速度快 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高速移动目标的近距精确探测领域。性能指标: 1. 探测参数:探测范围1〜100m;测距精度土0.1〜0.3m; 2. 探测条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消防报警探测器
产品详细介绍 烟感报警器就是通过监测烟雾的浓度来实现火灾防范的,烟雾报警器内部采用离子式烟雾传感,离子式烟雾传感器是一种技术先进,工作稳定可靠的传感器,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消防报警系统中,性能远优于气敏电阻类的火灾报警器。  它在内外电离室里面有放射源镅241,电离产生的正、负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各自向正负电极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内外电离室的电流、电压都是稳定的。一旦有烟雾窜逃外电离室。干扰了带电粒子的正常运动,电流,电压就会有所改变,破坏了内外电离室之间的平衡,于是无线发射器发出无线报警信号,通知远方的接收主机,将报警信息传递出去。烟雾报警器广泛应用在城市安防、小区、工厂、公司、学校、家庭、别墅、仓库、资源、石油、化工、燃气输配等众多领域。 『烟感报警器-功能特点』   ▼ 光学迷宫   ▼ 采用低功耗CMOS微处理器   ▼ 特殊防潮设计   ▼ 独立/联网/无线输出方式(可选)   ▼ 具有手动测试、手动复位功能   ▼ 工作性能稳定可靠   ▼ 单面PCB工艺   ▼ 采用超薄式结构设计   ▼ 结构设计独特,防尘、防虫、抗外界光线干扰
郑州有机防火堵料有限公司 2021-08-23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亚市人民政府、三沙市人民政府等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省属高校,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也是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地。学校的前身是广东省1954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几经分合、调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2006年琼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琼州学院。2009年学校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市。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转隶归属学校管理。学校拥有三亚、五指山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2200余亩。现有总建筑面积53.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4238.49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112.24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53.4万册,电子图书153.7万册。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法学、农学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已有海洋科学等19个涉海类专业(方向),确定了海洋人文历史、海洋旅游、海洋管理、海洋食品、海洋信息、海洋生物生态与环境等六大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和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民族、生态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特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海研发中心1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此外还有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三亚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教育部马来西亚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海南省两岸少数民族研究院,海南文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实训平台。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84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1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20多人,双聘院士2人。教师队伍中既有国务院特贴专家、省优专家,省515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双师型教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2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40多人、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60人,本科生15200多人、专科生2800多人,留学生110多人。学校确立了“服务需求,心智为本,通专结合,德能并举,知行合一,创新自立,勇于担当”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先后设有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海南)三亚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学院等,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361项、省级奖励969项,其中在全国举办的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导游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2个、二等奖86个。学校注重发挥科技支持、文化影响、智力服务等作用,主办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成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一批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分别承担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组织开展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等公共国际事务公益服务活动及“三下乡”“四进社区”、义务支教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依托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合作优势日益彰显。学校先后与五大洲和港、澳、台共63个国家和地区的127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签署合作协议145份,其中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议有87项。派出900多名学生做交换生、汉语志愿者、共同培养硕士生、游学生、海外实习生,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接收来华留学生300名,涉及15个国家。交流合作项目数十个,其中包括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项目:中国-奥地利旅游管理项目。招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25名外教到学校工作。近年来,学校组织承办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20余场,接待和参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会议200多次。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2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4项。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其中《黎族通史》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海南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学校先后获得“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海南省“十三五”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海南省“十三五”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单位和海南省“十三五”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将秉承“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三大机遇,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海洋大学,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719 72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