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原始消化道模型
XM-824原始消化道模型   XM-824原始消化道模型显示原始消化道早期形态演变。 尺寸:放大,20×20×47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XM-824原始消化道模型
XM-824原始消化道模型   XM-824原始消化道模型显示原始消化道早期形态演变。 尺寸:放大,20×20×47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上消化道多生理参数动态记录分析系统
本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仪器,能够24小时同步监测、记录胃、食管内的PH值,按需记录ECG信号。主要用于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诊断,诸如胃�车拦芊盗鳎�ㄖ�盗鳎�敢悍置谑С#�脑葱院头切脑葱孕赝吹募�鹫锒希�钚苑盗鳎�箍梢约觳狻⑵蓝ㄉ舷��拦δ芗耙┬ё饔谩6�庑┒际悄壳俺9娴奈妇怠⑽赋Ρ低福B超检查所无法诊断的常见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整机及其关键技术、传感器立足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2019-nCov感染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分子机制研究
2020年1月31日,海军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及同济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bioRxiv在线发表题为“The digestive system is a potential route of 2019-nCov infection: a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based on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的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剖析表达ACE2的细胞组成和比例,并探索2019-nCov感染在消化系统感染中的潜在途径,分析了肺,食道,胃,回肠和结肠单细胞转录组的数据集。 
海军军医大学 2021-04-10
消化道手术缝合用可吸收缝钉吻合器
吻合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消化道手术后缝合,用量大,但目前吻合器采用的缝钉材料为钛合金,手术后缝钉将终身存在在人体内。本研究成果“消化道手术缝合用可吸收缝钉吻合器”,采用的是基于自主研发的高强度镁合金微细丝材及可控降解涂层技术的具有革命性可吸收功能新型缝钉,能在体内组织完成修复和再生过程后自行降解,避免长期存在于体内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术后的体内异物感及心理阴影,减轻患者痛苦,解决了患者在未来难以进行核磁共振等医疗检查的问题,避免了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带来的痛苦和经济压力,特别是能克服传统钛钉不降解带来的缝合部位组织增生形成疤痕组织,并造成术后腔道狭窄等问题,临床推广便利,市场前景巨大。产品具有原始性创新性,已完成动物实验和生物相容性检测。研究团队在可吸收吻合器缝钉新产品与新技术开发方面已申请了10余国家发明专利,从镁合金熔炼、成分设计、可吸收镁合金丝材加工、可降解保护涂层、到吻合器用可吸收缝钉的制作等关键技术环节都有很好的发明专利保护。
东南大学 2021-04-13
便携式消化道PH值24小时动态监测仪
近年来对消化道疾病的研究表明,某些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内消化液返流现象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诊断与病理研究工作中急需对返流现象进行动态监测。我们研制的PH值24小时动态监测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动态监测消化道内PH值来确定返流发生次数及持续时间,并提供各项具有临床诊断和科研意义的相关数据。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愈来愈被重视,八十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促消化道粘膜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消化道粘膜修复的材料,它是由京尼平交联小肠黏膜下层制备而成,小肠黏膜下层经过京尼平交联后的交联指数为30%~100%。本发明还公开前述促消化道粘膜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本发明促消化道粘膜修复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酸、抗胃蛋白酶降解性能,溶血性低,无细胞毒性,力学性能优良。
四川大学 2016-10-27
一种用于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胶囊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的胶囊机器人,包括胶囊外壳、设置在胶囊外壳内部的内置永磁体、齿轮传动机构、影像采集单元,以及可伸出胶囊外壳的回转腿;其中内置永磁体可在外置永磁体的驱动下旋转;齿轮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内置永磁体相连,用于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绕着胶囊机器人主轴线的回转运动,其输出端与回转腿构成移动副,用于驱动回转腿以改变其伸出胶囊外壳的长度;影像采集单元用于拍摄被检部位,并将所拍摄的影像发送至影像接收处理装置,由此执行内窥镜检查过程。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运动控制系统。通过本发明,能够灵活执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原料:三七5-12份、白及6-15份、熟大黄6-15份、甘草6-15份、龙骨20-50份、牡蛎20-50份、山茱萸20-50份。取所述配比三七、白及,粉碎备用;取所述配比熟大黄、甘草、山茱萸混匀,加水煎煮1-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取所述配比龙骨、牡蛎,加水煎煮1-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B步的滤液合并,浓缩得清膏;取清膏,加入三七粉、白及粉,制剂即得。该药物制剂可更好保留药物有效成分,能有效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作用良好,市场前景广阔。该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将中药配方制成现代制剂,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工艺科学合理。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21
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智能早诊早筛体系建立及应用(内镜精灵——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
本项目结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内镜影像学、早期肿瘤诊疗学技术,创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智能早诊早筛体系,大幅提高内镜检查质量和消化道肿瘤早诊早筛水平。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全球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早诊早治是改善患者生存率的重要策略,然而,项目组多年流行病学研究揭示,我国消化道早期肿瘤检出率低、漏诊误诊率高,检查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基于此,本项目结合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内镜影像学、早期肿瘤诊疗学技术,创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智能早诊早筛体系,大幅提高内镜检查质量和消化道肿瘤早诊早筛水平。具体为:1)首创消化内镜全局智能监测与无盲区扫查技术,开辟内镜质控新路径。使胃镜检查盲区率降低45%、肠镜检查合格率提高1.78倍、腺瘤检出率提高1.12倍,确立我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2)发明“逻辑拟人化”消化道高危病灶动态探查方法,使胃瘤变漏诊率降低78%,推动智能内镜临床应用;3)创建实时监测与智能反馈内镜检查质量方法,使医生胃癌前状态检出率提高1.33倍,肠腺瘤检出率提高0.88倍,显著提高消化内镜检查质量;4)研制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主机,实现实时动态多模态预测,系统延迟小于 48ms,全面满足临床需求。 在消化内镜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排名世界第一,引领研究方向,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52篇,其中中华系列论文25篇,SCI论文27篇,影响因子9分及以上21篇,单篇最高45分。制定专家共识及行业指南3项、国家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18项。该项目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4项,成功转化发明专利14项,所孵化产品获国家医疗器械创新审批,获中国、欧盟II类注册认证共7项。在中德500余家三甲及基层医院落地应用,覆盖近2000万人;技术相关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5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获2021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1年欧洲消化疾病周国家学术奖、2020年中国十佳消化道领域临床研究奖等。樊代明院士和李兆申院士评价该成果极大推动我国消化道早癌防治事业的发展。
武汉大学 2022-08-15
1 2 3 4 5 6
  • ...
  • 24 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