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及散体动力学应用技术
该课题是针对地下金属矿因回采间柱而造成大量资源损失这一问题而形成的阶段回采工作面连续推进的实用技术,并围绕连续开采工艺中出矿效率低这一技术难题深入研究了散体动力学基础理论。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变传统的二步骤开采为一步骤,可实现井下采矿作业的合理集中,提高回采强度和井下工人劳动生产率。在采矿新工艺方面,试验成功了侧向挤压斜面连续推进振动出矿崩落法以及阶段空场嗣后充填连续采矿法;进行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研究,创新了充填料浆贮存、制备与输送等相关的设施与设备,在深井充填水力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缓解了深井充填管道磨损程度;长期从事金属矿地压综合治理研究,在微震监测与岩爆预报、回采地压控制、大面积空区失稳安全分析等方面有所建树;在新型硬岩支护方式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研制了水压支柱并应用于缓倾斜薄矿脉分条连续开采中;大力推广连续出矿技术,成功研制了复合型金属橡胶弹性系统的新型振动出矿、运矿设备。该课题在国家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设备,拥有 2 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具国际先进水平,于 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出版了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专著《散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万吨级非金属矿超细粉工业化技术
  非金属矿超细粉工业化生产技术可生产(3000~800目)的各类非矿粉体颗粒,产品粒度分布窄,已在浙江建成年产2万吨超细重钙、硅灰石粉工业化生产线,并于2000年4月2日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产值为1250万元,利税600万元。广东年产1万吨高岭土、大理石超细粉体生产线正在建设中。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金属和合金纳米粒子组装薄膜材料的气相制备技术
纳米粒子由于具有非常小的颗粒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通常显示出许多不同于常规块体材料的电、磁、光和化学特性,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技术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寻找一种可替代液相法的真空气相法来获得表面清洁纳米粒子的制备技术是开发具有优异性能新型纳米结构材料的迫切要求。特别是纳米粒子组装复合薄膜材料由于具有传统复合材料和现代纳米材料两者的优越性,成为一个重要的前沿研究热点,它有望将“传统功能材料”通过“纳米复合化”达到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材料性能的目的。
厦门大学 2021-01-12
一种延长重金属离子击穿时间的填埋场防渗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延长重金属离子击穿时间的填埋场防渗系统,该系统包括防渗垫层、数字直流电源、电流传感器、计算机和报警装置;防渗垫层包括由下至上层叠的下部外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下部导电土工布、中间膨润粘土层、上部导电土工布、上部外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上部导电土工布与数字直流电源负极连接作为阴极,下部导电土工布与数字直流电源正极连接作为阳极。通过上部和下部导电土工布对中间防渗垫层施加电场力,使得重金属等污染离子反向运动,从而极大地延长防渗垫层的使用寿命。中间膨润粘土层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微观结构由原来的絮凝结构变为颗粒堆积结构,更好地防止污染物的迁移扩散。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铜与铝异种金属间的低温钎焊方法
本技术(发明专利号 ZL200910231168.2)公开了一种铜与铝异种金属间的 低温钎焊方法,是在松香酒精有机钎剂的润湿作用下,通过锌基钎料实现了铜 与铝板材的低温钎焊连接。本发明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 短、能实现批量生产和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采用本发明方法可以获得界面结 合良好的铜与铝钎焊接头,钎焊接头合格率 100%。经试验测试:铜与铝钎焊接 头的剪切强度大于 40MPa,抗拉强度大于 80MPa,能够满足电力设备上对铜与 铝连接接头的各种需求。
山东大学 2021-04-13
单分散金属纳米颗粒自动化生产工艺与设备研发
金属纳米颗粒是重要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物质,在化学化工(如催化剂)、生物医药(如医学成像与诊断试剂)、新能源(如光 能转化)等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以金纳米颗粒为例,目前国 际 市 场 基 本 被 英 国 BBI 等 极 少 数 公 司 所 垄 断 (https://www.bbisolutions.com/products/gold-reagents/gold-nanoparticles.html)。 根据 BBI 公司统计,其产品在科研领域的使用频率超过 4 亿次/年, 按照其售价约 2 英镑/毫升,每次测试使用 10 毫升计算,该公司仅纳 米金销售年产值就超过 80 亿英镑。 金属纳米颗粒的原料成本并不高,仍以纳米金为例,1 克氯金酸 (人民币 200 元)可生产纳米金 1 万毫升,按照 BBI 的售价价值约 2 万英镑。而且在国内购买 BBI 等公司的产品还需缴纳高额税费,供货 期通常长达数月之久。国内金属纳米颗粒的生产有面临工艺不完善、 无法自动化大规模合成等问题。实验室的小规模制备成本高,并且产 品单分散性和颗粒尺寸重现性不好,无法同国外公司竞争。 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掌握了各种金属纳米颗粒的精准形貌 和尺寸控制方法,结合微流控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合成,可以生产多 种形状规则、尺寸均一的高质量产品,预期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有很 强的竞争力。 
南开大学 2021-04-13
高品质金属模具3D打印材料及工艺技术
已有样品/n模具是“工业之母“,模具行业是工业的放大器,对相关产业的放大作用可达1:100。近年来,我国模具工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达到2100亿人民币,出口额50.8亿美元,从业人员达百万人。各类模具均需要冷却,其效果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模具寿命和制件质量。现有模具冷却一般采用机加工直孔组成回路,但难以实现产品自由型面各个区域的均匀高效冷却。3D打印可直接加工出随产品型面自由变化的随形冷却水道,实现模具的随形温控,特别是对于复杂结构、高精度、高性能要求的高端模具尤其重要,堪称模具制造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及散体动力学应用技术
该课题是针对地下金属矿因回采间柱而造成大量资源损失这一问题而形成的阶段回采工作面连续推进的实用技术,并围绕连续开采工艺中出矿效率低这一技术难题深入研究了散体动力学基础理论。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变传统的二步骤开采为一步骤,可实现井下采矿作业的合理集中,提高回采强度和井下工人劳动生产率。 在采矿新工艺方面,试验成功了侧向挤压斜面连续推进振动出矿崩落法以及阶段空场嗣后充填连续采矿法;进行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研究,创新了充填料浆贮存、制备与输送等相关的设施与设备,在深井充填水力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缓解了深井充填管道磨损程度;长期从事金属矿地压综合治理研究,在微震监测与岩爆预报、回采地压控制、大面积空区失稳安全分析等方面有所建树;在新型硬岩支护方式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研制了水压支柱并应用于缓倾斜薄矿脉分条连续开采中;大力推广连续出矿技术,成功研制了复合型金属橡胶弹性系统的新型振动出矿、运矿设备。 该课题在国家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设备,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具国际先进水平,于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出版了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专著《散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应用范围:该技术成果被原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八五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已在国内6个省14个矿山推广。本研究成果的技术覆盖面广,可应用于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热金属气胀成形技术开发
项目背景: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轻量化成为汽车制造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而超高强钢的开发和利用是汽车轻量化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然而随着钢材强度升高,势必造成室温成形困难,易出现成形应力高、回弹现象严重的现象,且对模具磨损大,使用传统的常温冲压工艺和设备难以生产。热金属气胀成形 HMGF(Hot Metal Gas Forming)技术可以为此矛盾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HMGF 技术是将高强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利用充气的方式将坯料胀成与模具内腔形状相同,具有一定形状和性能的结构件。使用该技术,可以实现复杂外形部件的整体成形,缩短生产周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制造过程的总体成本,为汽车结构件的轻量化提供有效途径。关键工艺技术: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热金属气胀成型与组织性能调控一体化工艺,即在热金属气胀的过程中兼顾材料的成型和材料成型后的性能。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型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以及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变化,保证材料的成型;通过探索成型条件下再结晶、相变等微观组织的变化,调控材料成型后的性能,最终实现超高强汽车用钢成型和成性的一体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
本成果提出了一种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本成果采用了“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研发—装备开发与集成—示范工程”的技术路线,基于“形态定向转化并固定”思想,将炉内与尾部调控技术相结合,促进细颗粒态和气态重金属向粗颗粒态和易溶态转化,实现燃煤电厂不同浓度重金属高效控制。 该技术与超低排放技术互补,具有模块化、可移植性强的特点,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以组合使用来满足烟气特点和排放需求。模块化特点使其燃料、炉型、工况和成本适应性强,不仅适应不同煤种,还适应生物质、污泥、城市生活垃圾等燃料的耦合掺烧;不仅适应煤粉炉,也适应流化床等炉型;不仅适应电力行业,也可拓展至非电行业。 图1 燃煤重金属控制总体思路 图2 尾部烟气重金属强化脱除技术体系 图3 重金属控制技术工程应用示范 【技术优势】 现有燃煤电厂重金属控制多采用超低排放技术(低低温电除尘、电袋除尘、湿式电除尘、脱硫增效、SCR催化剂等)实现重金属的协同控制,但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范围宽,形态复杂,使得超低排放技术对重金属的捕集普适性和协同控制能力不强,适用性差。 本技术针对煤中重金属浓度、种类差异,基于“转化与固定”思路,将炉内与尾部调控技术相结合,促进重金属由细颗粒态、气态向粗颗粒态、高毒性向低毒性转变,技术选择性强,针对不同重金属特征的烟气构建模块化控制策略,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高效低成本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5-0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8 79 80
  • ...
  • 115 1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