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物理实验室成套设备
产品详细介绍        本设备根据物理实验的特点和要求而设制,符合现代教学需要,其特点是电源集中控制,教师根据实验要求输送全班学生的操作电源,学生实验台即可采用传统的双人标准桌又可采用2400mm×600mm大桌,学生只能在教师所输送的电压范围内微调,学生电源设置过载保护及短路保护,确保实验安全、方便、标准、规范。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        一、实验台:主体材料采用钢质结构,台面用0.8厚西德防火板弯曲贴合,板材28厚高密度板,强度高防变形,耐化学腐蚀,耐热、阻燃、产品式样高雅华贵。       二、电源:          1、 教师电源:主控台对学生桌分组电源控制,共设四组,每组配备安装电压表、电流表,保险丝、漏电指求灯、开关、漏电保护器,各组输入电源220V,并配稳压电源。          2、 学生电源:输入电源220V,本产品可调式交直流压电源,输出电流大,可调档位多,稳定性好,纹波电压小,能自动过载保护,并设有过载指示等特点,每张学生桌的学生电源箱上配备常用实验3只电压表,3只电流表。直流稳压输出,标称电压1.5V---16V,十六档可调,交流输出,标称电压2V----16V八档可调。        三、本套物理实验室成套设备可做电学、力学、热学、光学、磁学等物理实验(用户自配有关仪器)。
辽宁省锦州市育生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化学实验室成套设备
产品详细介绍        本设备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碱等有害腐蚀性气体,采用台面通风(风量可调)及时排除,并设置消音装置,对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美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设备整体设计科学、适用,将电器、通风、给排水、实验台一体化,实验台即可采用传统模式又可采用2400mm×1120mm大桌,既方便教师演示教学,又方便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分组控制学生交流电源,确保安全教学。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        1、 实验台:主体材料采用钢质结构,台面用0.8厚西德防火板弯曲贴合,板材28厚高密度板,强度高防变形,耐化学腐蚀,耐热、阻燃、产品式样高雅华贵。       2、 通风装置:学生实验室具有机械强制排风高效性能;选用轴径可升降、旋转、带网格的排风罩;选用F4-72型6号塑料离心通风机,配有变频调速电机,可根据室内环境随意调节风量;换气次数可实现每小时20次以上,排毒效果>95%以上;噪音控制<58分贝;引风方式,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毒气自污染源进入台面吸风罩口进入地下风道,再入风机后强制排入大气,药品库中药品柜全部采用下通风,由底部轴流风机直接排入大气,为确保上述指标,地面上下通风管道及部件全部采用国家标准化白色塑料管道。         3 、 电器:采用教学安全总电源,教师在讲台可输送控制学生实验台电源,各学生电源均配有过载电源保护,也可在所使用的电压范围内微调,以达安全、方便的教学目的。        4、 给排水:实验水槽与台面连成一体,整体美观整洁,实验水槽为水封式,可防止废水气体回流和废渣堵塞。铜、镀铬鹅颈三联高压水嘴。
辽宁省锦州市育生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海洋混凝土结构用长寿命高强耐蚀钢筋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
该成果获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二等奖。1.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系统建立了海洋混凝土结构用长寿命高强耐蚀钢筋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包括:(1)严酷环境下混凝土中合金钢筋全寿命连续耐蚀理论与腐蚀自抑制技术;(2)严酷环境下混凝土中高强耐蚀钢筋耐蚀性评价与寿命预测技术;(3)高强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技术。2. 工程应用与推广。研究成果应用于青连铁路胶州湾特大桥工程,为长寿命高强耐蚀钢筋制备与应用提供了系统技术,有效保障了严酷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长寿命服役。
东南大学 2021-04-10
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
深基础在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建(构)筑物的应用量大面广,其承载力直接决定上部结构的安全。针对深水、陡坡、窄地等复杂环境的深基础承载力测试困难,超大尺寸、超高吨位深基础承载力无法测试等技术瓶颈,从1996年开始,项目团队历经20余年攻关,发明了集理论、方法及设备等于一体的深基础自平衡法承载力测试成套技术,
东南大学 2021-04-13
深井深井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揭煤防治瓦斯灾害成套技术
深部煤层地应力增大、瓦斯升级、地压、地温问题日趋突出,深部矿井瓦斯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世界性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深部井 巷揭穿 煤层井 巷 围 岩应 力 分布特征 及 强 化 增透卸 压 效应研究:揭示了深孔预裂爆破应力波在煤层内的传播、应力叠加、衰减等传播过程及爆破产生的裂隙圈形成、发展和裂隙圈的扩展范围,探索煤层深孔控制爆破强化增透卸压效应。 (2 )新 型强 化 增透 爆破器材 、 工 艺和 成 套设 备研制:研制出了提高煤层透气性的专用深孔 I 型和 II 型爆破药管及成套设备,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各类突出煤层的爆破孔设计与布置,控制孔的设计与布置,装药、封孔、爆破等技术规范与工艺。 (3 ) 松 软 煤 体加 固 技术:成功的研究出了金属骨架注浆加固松软煤体的方法和工艺,在井巷揭煤巷道轮廓线外圈筑起钢管、混凝土和松软煤体“三体合一”的保护圈。 (4 )深井井 巷 安全高效 揭 煤成 套 关键技术:成功的研究出了微震监测、松软煤层“爆破强化增透”、“松动卸压煤体加固”、钻孔“截流抽采”、“先抽后揭”安全高效揭煤成套关键技术。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内疏水混凝土用化学外加剂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喷射混凝土用无碱液体速凝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厂拌热再生及其高性能化成套技术
厂拌热再生技术强调原路面 RAP 的不均匀性进行改善和控制,通过对原路面材料特性的聚类分析,从源头上降低 RAP 不均匀性,并据此动态调整铣刨、筛分和材料组成设计的策略,可将提高 RAP 掺量提高至 50%,节省材料成本 30%以上。此外,通过控制 RAP 预热温度、拌合工艺、再生剂用量等参数,提高 RAP 颗粒中旧矿料的迁移程度、促进新旧沥青融合进程,减少再生混合料体系中的复杂、薄弱界面,从而使得再生路面的使用寿命较当前水平提高 30%以上。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5-04
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超临界水氧化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是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深度处理的一种高效技术。所用的氧化剂可以是纯氧气、空气或过氧化氢等。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用高压泵将废水打入热交换器,废水从换热器内管束中通过,之后进入缓冲罐内,同时启动氧气压缩机,将氧气打入氧气缓冲罐内。废水与氧气在管道内混合之后进入反应器,在超临界条件下,废水中的碳氢化合物被氧化分解成无害的CO2、H2O;含氮化合物被分解成N2等无害气体;S、P等元素则生成无机盐。由于气体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极高,在反应器中成为均一相,从反应器顶部排出;无机盐等固体颗粒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极低,沉淀于反应器底部。超临界水与气体的混合流体通过热交换器冷却后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分离。与常规的水处理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氧化效率高,处理彻底,水溶液中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99.99%以上;(2)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密封条件极好,有利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氧化处理;(3)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后的水直接排放或完全回用,节约了资源和能源;(4)应用范围广,几乎对所有有机污染物均可进行氧分分解;(6)由于均相反应停留时间短,反应器结构简单,使用较小体积的反应器就可处理较大流量的有机污染物,有利于工业运行。应用本技术时,需消耗一定的能量以加热废水及驱动高压泵,但废水中的含能物质COD在超临界状态下发生氧化反应时会放出一定的热量,为了降低过程的运行成本,本技术的应用与否取决于废水的COD浓度。研究表明,如果废水的COD小于30000 mg/L时,应用本技术时的运行成本较高,将达到150元/吨废水左右;如果废水的COD浓度为30000~45000 mg/L时,考虑到热量回收,其运行成本接近零;如果废水的COD浓度高于50000 mg/L时,考虑热量回收的价值,此时的运行成本将为“负值”,即在盈利状态下运行。这也是本技术与传统废水处理技术的最大区别:传统技术要求废水的污染越低越好,而本技术恰好相反,废水越污越好。采用本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过程中产生的腐蚀与盐堵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新型反应器的开发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一项。本技术适用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可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炼制、纺织印染、造纸、医药等行业。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超临界水氧化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成果简介: 目前国内染料厂、农药厂、制药厂、造纸厂、化工厂、食品厂等,每年排放的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约30亿吨左右。对这类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的处理一直是困扰国内环保界的难题。超临界水的特殊性质使其在有机废水治理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点。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692 69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