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人工智能防疫系统
神兽们一批批“归笼”,对于家长们来说,真是大舒一口气。不过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各个学校可都费尽了心思。 为了迎接学生返校,温州大学的南北校区大门口,都装上了人工智能防疫的神器。这套由学校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防疫系统”,是学校教师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即将到来的复学工作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 “人工智能防疫系统”是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自主创新研发的智能系统,在传统“亮码+人工核验登记”的通行方式上进行改进升级,与校园大数据、市民卡健康码等数据平台共享,通过人脸识别打造非接触式体征识别与统计管理方式。 除此以外,这套系统还结合人流高峰与日常人行、车行、访客管理等多重场景模式,为师生数字化信息后端服务提供有效防疫应用保障,可实现无接触高精度体温检测,精准掌握风险点,降低防控成本、减少感染风险,大大提升防疫管理水平,提前阻断疫情蔓延渠道。 此外,这套智能防疫系统可在学校数据库中搜集比对师生基本属性及假期行为数据,通过后台分析算法挖掘和模拟用户画像,自动摸排并动态监测师生异常,为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提前做好疫情防护及应急预案工作。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10月23日,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浙南云谷,是依托温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由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和温州大学共同建设、共同组织管理的研究开发机构。研究院科研主力多为温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博士教师。 为保障开学,研究院向温州大学捐赠了两套系统,学校各部门对即将到来的开学潮充分调研,做好了充足准备。
温州大学 2021-04-11
煤矿压风机监控系统
煤矿压风机监控系统采用了由 PLC 组成的二级分布式计算机集散式控制系统,对压风机运行的过程进行检测、显示、控制、保护、报警和管理。即由操作站(以下简称为上位机)和现场控制站两部分组成,现场控制站采用 SiemensS7-300 系列的 PLC。该控制系统上位机采用组态软件+数据库,下位机采用S7-300系列的 PLC,每台压风机监控由独立的 PLC分站进行控制,所有控制分站与操作台(即两台上位工业控制计算机)构成 PROFIBUS-DP总线网络。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系统
震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处置地震,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地震应急预案具有可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好等缺点。项目以空间信息技术、地震减灾技术等为依托,开发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技术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地震应急灾情实时生成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地震应急处置方案,从而负责实时救灾。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地震应急处置方案系统
震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处置地震,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地震应急预案具有可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好等缺点。项目以空间信息技术、地震减灾技术等为依托,开发了地震应急处置方案技术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地震应急灾情实时生成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地震应急处置方案,从而负责实时救灾。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电网网损计算系统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电能损失率(又称线损率)是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电能损失量的分析和计算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经常进行的工作。采用手工计算,工作量大,时间长,而且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满足电网管理中高效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因而如何用计算机有效的管理各类数据,并快速而准确的进行电能损失量的分析和计算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电力网网损计算系统是以保证线损计算的准确性、减少线损工作者强度、提高线损管理工作效率为目的而开发的一套应用软件。该系统是根据吉林省电力公司对网损计算的具体要求,并吸收了以往此类系统的开发经验而开发的,具有很强的数据管理功能和方便的图形界面维护功能,并可生成丰富的报表。在精确计算的同时,为线损管理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友好、适用的图形维护界面。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在高压理论线损计算中,以小时作为时间段,近似认为在一个小时内负荷值和发电机出力恒定,对功率损耗进行累加。在中压理论线损计算中,以月作为时间段,用迭代算法计算各段线路的损耗。在低压理论线损计算中,以月作为时间段,把变台后的损耗分为低压干线损耗,单、三相接户线的损耗,单、三相表损。低压干线损耗是由通过的电量和干线两端的电压差计算而得,接户线的损耗则由其带的户数,计算其所带电量,进而计算其损耗。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本系统已经在吉林省电力公司实际应用,并且顺利通过评审,受到用户的好评,综合其有点包括:数据全部采用通用格式,易于与其他系统接口;采用了科学而实用的模型与算法;用户界面从用户角度进行设计,使操作大大简化;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强大,数据报表丰富;全面严格的测试,运行可靠、稳定。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电能损失率是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电能损失量的分析和计算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经常进行的工作。采用手工计算,工作量大,时间长,而且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不能满足电网管理中高效性和精确性的要求。该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通用的系统,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国内所有电力公司的网损计算工作当中,经济效益可观。 应用领域:电力系统网损理论计算。
天津大学 2021-04-11
空气循环强化蒸发系统
空气循环强化蒸发系统利用水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其逃逸动能增大,扩散到湿空气的速率增大且高温气体载湿能力增强的原理来去除蒸发溶液中的部分水分以达到蒸发的目的。由于本蒸发工艺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高温气体的载湿能力带走水分,故本工艺装置结构较为简单,且多在常压常温条件下进行操作,对工艺设备的制造要求较低,初期投资成本低,设备便于维护安装。同时可适用于热敏性的物质,没有复杂的预处理过程,蒸发用水基本达到蒸馏水的标准,几乎提取出所有的杂质,可再次回收利用其中的贵重物质,其热源选择也不仅限于蒸汽,根据不同的工艺场合,还可使用电能、太阳能作为蒸发系统的能量供给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车间生产管理系统
本系统适用于机械加工企业,系统根据BOM及工艺信息,对每一道工序能精确的进行管理,可以打印工票、统计工票、料废工废管理、质检统计、按人及按班组工时统计、按工作令及产品统计加工成本,实时显示工件加工状态,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反应、精细化的制造过程管理平台,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交货准确率、提高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系统采用B/S网络架构,可以同时使用于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标准化定额部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船舶装载性能优化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帮助船舶驾驶员核算船舶浮态、稳性和强度,优化船舶航行纵倾,实时模拟船舶装载过程的船舶专业装载计算系统,即船舶装载仪。本发明包括船舶性能数据的计算,船舶性能校核,船舶纵倾优化和船舶装载过程实时模拟四个子计算系统。通过选择不同的子计算系统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输入相应的船舶参数,可以得到船舶安全、经济航行的基本数据条件。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软件进行船舶浮态调整,稳性和强度核算、纵倾优化和实时模拟船舶装载过程的方法。本发明能够确保船舶装载和航行安全,简化船舶装载作业和节约能源,从而改善船舶运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船舶驾驶人员的负担。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纬编针织 CAD 系统
本项目是纺织工业协会科技指导性项目,主要研究纬编针织物设计与仿真系统,本系统能够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以适应多品种、少批量、快速反应的市场要求,使中国纬编行业进入生产规范化、自动化的新阶段,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纬编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关键技术 本项目研发的纬编 CAD 软件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模块:纬编针织物的工艺设计模块、花型设计模块、上机动作设计模块、织物仿真模块、织物虚拟展示模块、辅助功能模块。 本项目能根据机型生成相应的上机文件,解决了一般纬编 CAD系统只与特定机型匹配的问题。本项目可对国产及进口电脑纬编设备进行生产控制,并在多家纬编企业实施应用,大大促进了纬编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生产。 技术指标、产品性能或创新要点等 (1)本项目适用面广,系统文件兼容性好。 (2)本项目具有较好的仿真效果。 (3)本项目具有较好的虚拟展示功能。326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一种生产纬编凹凸提花割圈绒织物的设备及方法 201310302439.5 一种纬编针织物结构仿三维快速模拟方法 201610389386.9 项目成熟度:批量生产阶段 投资期望及应用情况: 我国纬编行业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晚,纬编机械多而杂,这也使得相应的纬编 CAD 纷繁复杂,缺乏通用性。尽管我国的纬编针织产品出口量大,但缺乏品种的创新,加上目前国内 CAD 技术参差不齐,很大程度上仍是以模仿国外为主。本项目建立一个通用性更为强大、功能更为完善的纬编产品辅助设计系统,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这是对纬编生产进一步的提升,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加快提高纬编行业的新型工业化水平。 本项目已在常熟市钟杰针织有限公司、无锡爱依特针织有限公司、广州新生实业有限公司、江苏丹毛纺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推广使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previzion虚拟拍摄预览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                Previzion虚拟预览拍摄系统     北京欧雷新宇动画公司是Previzion虚拟预览拍摄系的代理商。 虚拟摄影棚系统是在摄影棚内通过摄影机采集绿幕前的表演作为前景视频信号,同时安装在摄影机上的定位跟踪系统实时获取摄影机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实时抠像合成图形工作站,工作站将位置和姿态信息匹配给虚拟摄影机,实时渲染生成相对应的虚拟背景,同时将绿幕为背景拍摄的前景视频进行抠像经延时处理后与图形工作站渲染生成的三维背景同步时序工作与合成,实时产生一路合成后的视频图像信号输出。虚拟摄影棚强调实时性,演员现场的表演与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场景能实时合成,这现场实时合成的画面可以及时地反馈给导演、摄影师和演员,以帮助摄影师调整拍摄、帮助演员调整表演动作。     Previzion虚拟预览拍摄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摄影棚坐标勘定、摄影机实时定位追踪、镜头校准、蓝绿幕拍摄、实时抠像与合成、虚拟场景制作与角色动画、实时渲染引擎等。真实摄影机拍摄画面与虚拟背景同步运动,使演员的表演能够深入到虚拟的三维场景中,并可与其中的虚拟对象交互。虚拟摄影棚的背景是通过三维软件生成,背景图像的生成是依据真实摄影机的空间位置、运动参数、镜头及感光方式等,以保证前景和背景的正常的三维透视关系、光学效果、运动速度等完全相同,达到两者完美无缺的融合。 一、Previzion的主要构成  1. 便携式系统主机 为了达到绿幕拍摄实时抠像的前景与虚拟制作的背景完美匹配,要求虚拟环境中的虚拟摄影机位置、角度和畸变都与实拍摄影机姿态及参数设置完全一致,否则虚拟的 CG 背景将无法做到与实拍的前景在透视关系上保持实时匹配,会让前景看上去像是漂浮不定的,无法实现影视特效合成所需要的效果。所以获取这些位置和姿态信息的传感器至关重要 2.光学定位传感器  3.AirTrack 惯性定位传感器      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连同前景视频通过高保真的电缆束传递至信号转换器,将各种信号数据转换分配给主机和相应的各应用处理单元。      Previzion虚拟预览拍摄系统采用光学测量原理进行虚拟摄影棚坐标系统的勘测与标定。在摄影棚顶部需要安装一系列特殊设计的图形标板,这些标板上每个圆形图案都有唯一的独立编号,圆形图案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被识别,光学定位传感器通过识别这些固定的图标计算自身的位置。  4.跟踪图标(光学定位标)位置标定系统   5.镜头标定系统 为了使前景与背景在拍摄畸变上可以无缝融合,需要把实拍摄影机的镜头畸变特性也传递给虚拟摄影机,Lightcraft Previzion 的镜头标定系统提供了一整套完善准确的方法。     Previzion系统数据流程图   三.Previzion虚拟预览拍摄系统应用及优势 1. 可视化预览     利用简单的道具和非明星演员得到关键镜头的预览画面,有助于导演对照画面进行再创作、拟定拍摄中复杂技术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效率; 2.现场提供实时的预合成画面    利用这个系统可以解决很多技术问题,比如:--摄像机的位置,镜头运动,焦距控制多,构图,场景应布置,灯光等; -- 在哪里、如何加特效, -- 指导演员相对虚拟场景和虚拟角色的运动等, -- 导演也可以利用预合成画面更直观地与包括摄影、演员、灯光包括后期等相关人员沟通。 现场就可以用预览结果进行编辑,导演在第一时间就可看到结果;在视效镜头拍摄中减少不确定因素,节省时间,保持导演对画面创作的控制。 3.精确记录每帧画面的各项相关信息虚拟摄影棚系统在拍摄的同时,精确采集记录了每帧画面的各项相关信息(摄像机参数、位置运动数据等),以及该画面中虚拟元素的位置运动数据(这些数据能够降低后期制作中的运动拟合的工作量,大大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在虚拟摄影棚,不仅导演可以看到与最终镜头一致的合成好的预览画面,同时拍摄现场里摄像机的运动跟镜头数据都会被同步的记录下来。导演即可以根据看到的预览画面,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重拍,也可以在确认这一条拍摄通过的同时把所有数据和预览画面交给后期做精加工。 4.利用虚拟环境取代现场拍摄 利用虚拟场景替代实景拍摄,可以不受现场环境限制,避免因反复外景拍摄而产生的演员时间协调、剧组经费等问题。在节省剧组的费用和时间的同时,虚拟场景的数字资产可以长期保存、重复利用。 1)可以使导演摆脱时间、空间及场景道具方面的限制,不需要搭建真实场景,节省了电影制片成本; 2)同时也是对传统布景的想象力解放,可提高影片的创造力和质量; 3)影片拍摄过程中制作的数字资产可以重复利用,可显著提高影片生产效率,缩短制作周期;   
北京欧雷新宇动画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7 48 49
  • ...
  • 532 5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