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技术
成果完成人瞄准1000MW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sCO2)发电系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本成果从系统和部件两个层面进行研究,被推荐为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科技成果,并在2021年1月27日科技日报上做了报导。具体成果如下: 1、sCO2锅炉模块化设计:sCO2循环流量是水蒸气机组的6-8倍,导致S-CO2锅炉严重堵塞,发现机组效率惩罚效应。首次提出1/8分流减阻原理,在保持吸热量及循环流量不变条件下,将压降降低为传统设计的1/8,由此提出模块化锅炉设计,将锅炉压降减小到与水蒸气锅炉相当或更低水平,彻底解决大压降难题。 2、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针对sCO2循环适合中高温热源,单个sCO2循环无法吸收烟气全温区热量,提出顶低复合循环,实现热量全温区吸收。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及设备共享,完全消除顶底循环效率差并简化系统。1000MWe级燃煤sCO2发电效率达到~50%,比水蒸气机组高3-4个百分点。 3、锅侧和炉侧综合调温方法:针对sCO2进入锅炉温度较高,抬高受热面温度,提出锅侧和炉侧综合调温方法,发明“冷热匹配、层级降温”原理,提出“上大下小+双炉膛+烟气再循环”的创新型锅炉设计。建成压力达26MPa的超高参数sCO2传热系统,提出超临界传热类沸腾理论,结合实验数据,给出了锅炉管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判据。诞生第一台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锅炉原理样机。 本成果阐明了能量复叠利用原理,是能量梯级利用的继承和发展,消除了复合循环中顶循环和低循环的效率差,最大限度挖掘了sCO2燃煤发电系统的效率优势。并首次阐明超临界流体分子尺度下的非均匀物质结构,颠覆了人类对超临界流体物质结构的认知,首次将亚临界压力下的多相流体理论体系引入到超临界传热中,初步实现了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能量传递与转换理论的统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6
材料学院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进展
《科学》报道材料学院周欢萍团队和张艳锋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重要进展。
北京大学 2025-01-14
第五届教创赛同期活动预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交流活动之二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学术活动
践行强国育人使命 培育时代创新英才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7-30
基于运动分析的异常行为监控(技术)
成果简介:随着国内外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视,安全监控在预防和制止危险 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视频监控发展到今 天,主要采用回溯性模式,即在危险发生后进行分析和追查,这是因为仅靠 人力去分析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智能化视觉监控的应用,使监控从 回溯性转变成预防性,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理解人的运动,并提供记录和报警,有助于改善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水平。本技术的研究致力于从最本质的图像运动信息出发,直接获取高层人体行为信息,避免了中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路况监控视频的能见度检测
我校该项技术,克服由于能见度仪昂贵、架设困难导致不能对团雾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检测,提出了基于路侧摄像机的视频能见度检测办法,可以在雨、雾、雪及烟尘等天气条件下,进行对能见度距离的检测。其目前已在江苏宁常镇溧高速上应用,其精度对人眼和能见度仪的检测的误差均在+10%之内,符合国家及国际相关标准。本发明及其应用可以得出路段区域的能见分布,对低于标准的区域实行封路或减速行驶,对于能见度较高的路段采取一定得防御措施,保证交通的畅通,将极大缓解由于能见
南京大学 2021-04-14
高速公路隧道智能监控综合技术
本成果是一套适应针对隧道结构长期安全与健康状态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在国内山岭地区的长大隧道与隧道群、越江跨海大型与复杂水下隧道工程。为运营期隧道结构出现严重异常状况时发出预警、并为隧道的维修养护提供依据与指导。该成果成熟、可以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该成果已经成熟,适度培育后可转化。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7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物料监控设备
本发明涉及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物料监控设备,包括多个终端、多个路由器、一个协调器、一个主机,主机通过串口与协调器相连,协调器与多个路由器相连,每个路由器连接 1-254 个终端,组成无线传感网络。本发明的终端能够实时采集并发送物料信息以及接收主机指令,主机接收、存储和处理物料信息并做出判断和响应。本发明的设备能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并具有安装方便、维护成本低、可靠性高,网络规模可调节等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全景式放射源成像监控
1. 痛点问题 放射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中,通过探测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从而对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控,对于保证放射性物质在规定场所正常存储和应用,防止意外泄漏、遗失或违规转移,防止放射性物质被用于恐怖袭击和危害公共安全有重要意义。 目前相关射线探测技术需要利用钨、铅等重金属制成射线吸收准直器,与射线探测器组合以实现成像,其能够成像的区域为准直器覆盖区域,视角小,覆盖范围窄(10⁰ ~ 40⁰),在无准直器覆盖端,还需要用重金属对探测器进行屏蔽,因此重量较重,造成使用不便。 2. 解决方案 本项技术利用三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结合成像算法实现无准直器的射线成像,可以对空间内一定范围内任意方向放射源进行成像,得到放射源分布图像,并通过放射源分布图像进行放射源监控。其成像视野为4π全景空间,重量可小于2kg,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和安装便捷程度,并能在同等成本前提下提高监测灵敏度。 本项技术进一步通过采用创新的编码探测器阵列设计,在4π全景空间视野内将空间分辨率提高到5度以内。
清华大学 2021-08-26
一种以智能物流叉车为载体的碳排放智能监控和减排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智能物流叉车为载体的碳排放智能监控和减排系统,包括能读取物流中心订单数据库中订单信息的碳排放智能减排监控系统、设于智能物流叉车上的智能物流叉车硬件终端,智能物流叉车硬件终端包括:碳排放检测装置、GPS定位装置及能控制智能物流叉车动作的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能将碳排放量信息与位置信息发送给碳排放智能减排监控系统;碳排放智能减排监控系统能根据碳排放量信息与位置信息、并以低碳节能的执行原则将订单分配给中央处理器,又能自动规划出叉车最优作业路径,中央处理器会根据最优作业路径及分配订单进行作
东南大学 2021-04-14
基于多层次监控和三级加工自优化的可重构数控系统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该成果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内容涉及数控技术创新与自主数控系统及其产业化应用,是在已完成天津市数控系统技术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化研究取得的。实施期限为 5 年,自 2006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2 月。该成果针对复杂数控装备的集成监控、可重构数控系统流水线架构和三级加工自优化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1)针对数控系统内多任务调度及实时并行化执行的特点,提出基于可重构的数控流水线架构。该架构由数控主控流水线线程、驱动程序和数控微代码实时执行单元构成数控流水线体系,可实现软件乃至于硬件的多重可重构。 (2)针对数控系统因功能集成造成的核心运动控制实时性差、结构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多层次集成监控数控的系统架构。该监控系统架构通过底层数控系统监控层、监控管理层、远程诊断监控层进行分级式地故障分析与诊断,实现数控装备的监控与维护。 (3)提出一种具有三级加工自优化功能的智能控制方法,实现通过数控系统对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研究基于可重构、多层次集成监控和三级加工自优化的数控流水线架构,并开发了全新的 2-6 轴联动控制可重构数控系统,已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软件著作权,并发表重要论文 12 篇。经专家组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鉴于该成果的独特技术特征及数控产业的国家需求和巨大市场潜力,依托该成果的“天大精益数字化制造产业园”项目已于 2011 年在天津海河科技园区奠基建设,占地面积 100 亩,可实现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规模。 应用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 技术转化条件: 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运作,并推广到福建威诺数控、鑫菱机床厂、威海东云数控机床、天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合作方式及条件:根据具体情况面议
天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633 6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