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激光视觉打标机
通过给激光打标机装上眼睛(工业相机),从而让激光可以准确知道工件的位置信息,当工件位置出现偏差时,视觉系统可以自动修正工件的位置信息,使得工件被正确加工。加装系统后可提升产能100%-300%,减少人工成本40%-60%,定位精度达0.05-0.15mm。适用于汽车零部件、3C数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五金工具、精密仪器、半导体元器件、服装辅料、家用电器、工艺礼品、珠宝首饰等行业。
霍夫纳格智能科技(嘉兴)有限公司 2022-01-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表面金属化新技术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表面金属化常用的方法有真空蒸镀金属法、真空离子镀金属法、电镀法、化学镀法、电铸法、表面直接喷涂金属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真空蒸镀和真空离子镀的镀层厚度均匀,但所需设备昂贵且制件尺寸受设备大小限制,涂层较薄且制备成本较高。电镀法工序复杂,镀层附着力相对较低;化学镀是大多数电镀工艺中都必须涉及到的,通常作为塑料制品电镀的前处理工艺,其优点是镀层致密、孔隙率低、适用的基体材料范围广,可在金属、无机非金属及有机物上沉积镀层;缺点是镀液寿命短、稳定性差,镀覆速度慢、不易制备厚涂层,存在环境污染。电铸法可制取高光洁度、高导电性、高精度、内腔结构复杂的制件,但每做一个制件就需一个模具,模具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热喷涂法是把金属颗粒加热到熔融状态后沉积到基板或工件表面形成涂层;但聚合物基板材料的熔点很低,热喷涂时熔融金属颗粒和高温焰流将对聚合物基板材料表面产生严重的破坏;而且由于热喷涂的加热温度较高,所制备的金属涂层由于氧化和孔隙的产生很难满足使用要求。 冷喷涂技术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很少量的热量输入,加热温度低、颗粒飞行速度高,这就有效防止了热喷涂时的热影响,减少了基体表面三维畸变,涂层中氧化、相变的发生,涂层残余热应力小,可制备厚涂层;另外,与热喷涂一个相同的技术优势是通过机械手挟持喷枪或者把基体工件放在数控工作台上,能够实现对一些复杂表面、较大工件的喷涂,加工灵活,适应性强。目前可制备纯Al涂层和Al-Cu等多层结构。 已申请专利:“一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表面金属化涂层的制备方法及装置”,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010588064.X.,专利申请时间:2010.12.14,专利公开日:2011.05.18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利用白炭黑合成高比表面积介孔硅技术
为了提高白炭黑的利用价值,将其转化为高效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本课题组研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高比表面积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有望应用于气体吸附和催化剂载体。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高性能等离子体金属表面强化技术及装备
项目简介    渗氮渗碳强是广泛需要的技术,等离子渗氮渗碳强化零部件表面,环保、高效等, 但渗层不均、打弧等。本项目发明了一种交互式双阴极等离子表面热处理装备,强化电场强度,  
西华大学 2021-04-14
汽车用高性能热作模具材料及表面复合强化技术
可以量产/n成果简介:近几年来,中国的轿车市场每年新增的车型不下百款,由于汽车大部分零部件是由模具制造成型的,仅每年新开模具就超过100亿元,因此提高模具制造质量及寿命对汽车产品质量和汽车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成果借助大型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Dictra,在H13钢基础通过优化合金成分并添加微量的铌,在保持H13钢原有优异性能的前提下,改善H13钢的热疲劳性能,从而出开发一种新型优质的汽车用热作模具钢HG1钢。同时结合表面处理新工艺,将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供应氦氖激光器HeNe激光器
产品详细介绍型号  波长/ um 功率/ mW  光谱结构 偏振度 DownloadsGN-0.5 0.63 0.5 TEMoo 1:1 GN-1 0.63 1.0 TEMoo 1:1 GN-2П 0.63 2.0 TEMoo 100:1 GN-3 0.63 3.0 TEMoo 1:1 GN-5 0.63 5.0 TEMoo 1:1 GN-5P 0.63 5.0 TEMoo 100:1 GN-5M 0.63 5.0 TEMmn 1:1 GN-10M 0.63 8.0 TEMmn 1:1 GN-15 0.63 15.0 TEMoo 1:1 GN-15-1 0.63 15.0 TEMoo 100:1 GN-25 0.63 25.0 TEMoo 1:1 GN-25-1 0.63 25.0 TEMoo 100:1 GN-40 0.63 40.0 TEMmn 1:1 GN-50 0.63 50.5 TEMmn 1:1 GN-60 0.63 60.0 TEMmn 1:1 GN-70 0.63 70.0 TEMmn 1:1 GN-80 0.63 80.0 TEMmn 1:1 LGN-225A 0.63 2.0 TEMoo 1:1 LGN-226A 0.63 1.5 TEMoo 100:1 LGN-223 0.63 10.0 TEMoo 1:1 LGN-223-1 0.63 10.0 TEMoo 100:1 LGN-115 0.63 15.0 TEMmn 1:1 LGN-118 0.63 25.0 TEMmn 1:1 LGN-220 0.63 70.0 TEMoo 100:1 LGN-220M 0.63 100.0 TEMmn 100:1 产品名称: PLASMA 氦氖激光器管产品类别: 激光系列产品 → 氦氖激光器产品编号: 42514563816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 PLASMA 稳定氦氖激光器产品类别: 激光系列产品 → 氦氖激光器产品编号: 42514471016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 PLASMA多波段 氦氖激光器产品类别: 激光系列产品 → 氦氖激光器产品编号: 42514452816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 PLASMA 红外氦氖激光器产品类别: 激光系列产品 → 氦氖激光器产品编号: 42514433416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 PLASMA可见光氦氖激光器产品类别: 激光系列产品 → 氦氖激光器产品编号: 42514392016产品信息:
长春博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一种基于射频与常压辉光放电的四管道异性型聚酯纤维面料表面功能化改性设备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频与常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四管道异性型聚酯纤维面料表面功能化改性设备及方法,属于纺织材料改性技术领域。设备由射频等离子体反应器和常压辉光放电反应器组成,其中射频等离子体反应器包括平行板电极、气体注入管道、中央控制系统;常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配备针极电极、PID温控模块及气体混合系统。通过双反应器协同作用,结合多通道气体精准注入与智能控制,实现阻燃、抗菌、疏水多功能改性。方法包括预处理清洁、氩气活化表面、接枝阻燃单体、氦气交联强化、CF<subgt;4</subgt;疏水处理、抗菌剂接枝及后处理。本发明突破传统工艺局限,解决功能单一、均匀性差及耐久性低的问题,适用于高温工作防护服、医用纺织品等领域。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聚合物改性的硫磺简介
在橡胶行业,广泛使用硫磺来硫化橡胶,但简单硫磺的硫化性能较差,为了解决硫化的问题,不溶硫成为硫的替代品,但不溶硫制备复杂、也存在产品的稳定性等问题。为了解决硫磺的相容性及迁移性问题,提高硫化橡胶的综合性能,本项目将硫磺与小分子单体共聚,制备出结构可调的含硫聚合物。该含硫聚合物是一种很好的橡胶硫化剂。硫化的橡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硫磺,价格低于不溶硫,硫化时与橡胶的相容性很好。制备成本远小于不溶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愿与橡胶添加剂或橡胶加工企业共用合作开发该类产品。现有含硫聚合物硫化剂小试及部分硫化工艺技术。主要原料: 硫磺、不饱和烃、引发剂、助剂主要设备:普通反应釜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小试技术,可技术转移及合作中试开发联系人: 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王家喜 13389075337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超支化聚酯/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
成果(技术)简介: 超支化聚酯/聚氨酯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与相应的线性分子相比,其熔体和溶液黏度较低,故将超支化聚酯/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除了可以提高水性聚氨酯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外,还能降低其粘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乳液的固含量。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新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特点: 超支化聚酯/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后可使其黏度降低 20%以上,胶膜抗拉 强度提高30%以上。 应用范围:可应用于织物涂层剂、木器漆、胶粘剂、皮革涂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超支化聚酯/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
成果(技术)简介: 超支化聚酯/聚氨酯具有高度支化的结构,与相应的线性分子相比,其熔体和溶液黏度较低,故将超支化聚酯/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除了可以提高水性聚氨酯力学性能和耐水性外,还能降低其粘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乳液的固含量。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新材料技术 主要技术特点: 超支化聚酯/聚氨酯改性水性聚氨酯后可使其黏度降低 20%以上,胶膜抗拉 强度提高30%以上。 应用范围:可应用于织物涂层剂、木器漆、胶粘剂、皮革涂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748 7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