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IAA工作站
       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源于美国MBL实验室(54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由神经学家Lionel F. Jaffe(美国扬格公司创始人之一)于1974年发明,2001年,美国扬格公司正式推出现代NMT。NMT是一种研究活体材料的底层核心技术,研究人员基于NMT能够建立自己独有的Me-Only 研究平台,从而获得极具创新的研究成果。         NMT可在不接触、不损伤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分子/离子进出生物活体的流速(流动速率和方向),可测样品种类繁多,小到菌、单细胞、液泡,大到组织、器官、整体都可检测。基于NMT商业化的设备统称为非损伤微测系统。         扬格/旭月的非损伤微测系统包含BIO系列、CONFLUX系列(共聚焦/荧光NMT)、NMT100系列、NMT200系列、NMT100S系列、NMT200S系列、NMT150系列、NMT活体工作站系列、NMT Physiolyzer®系列等,已发展至第七代自动化智能产品。扬格/旭月的NMT系统全部采用从美国扬格(旭月北京)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imFluxes智能操作软件,将十余年的NMT应用大数据与设备实现完美结合,并且在产品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扩展升级等诸多方面都有大幅提升。         扬格/旭月已取得基于NMT的数十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拥有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中关村NMT联盟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扬格/旭月所销售的NMT专用耗材,已通过中关村NMT联盟认证,所有耗材是扬格/旭月研发中心结合十余年的经验、摸索并自主研发生产的。NMT专用耗材较传统的通用型耗材保质期更长,性能更稳定、可靠,所有对外销售的耗材全部经过严格的生产、检验流程。         扬格/旭月的NMT研究平台已经帮助国内外科研单位取得近百项各类专利,以及包含Nature、Cell在内的500多篇论文。同时,已销往欧洲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拥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1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农业部下属的众多科研院所与高校,以及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 名称:IAA工作站 代数:第七代 品牌:旭月 产地:中国 已获得认证:中关村NMT联盟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简介:IAA工作站是一款针对植物生长激素IAA而特别设计的活体生理功能检测平台,可在保持样品完整的情况下,检测进出活体样品内外的分子、离子的流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检测IAA实时动态信息的系统,分辨率高达10-15 mol级别。能满足生长调节、极性运输、除草剂机理等方向的研究需求。 1 活体、原位、非损伤测量 对整体或分离后的样品不造成损伤,获取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信息。 2 无需标记 预先知道测定的是何种指标,无需用放射性、化学或药理学等标记方法,安全且环保。 3 不用提取样品 可直接检测,不需要研磨等传统的提取方法。 4 实时、动态检测 动态实时(最短在6秒左右)检测和获取数据。 5 长时间持续检测 可进行长达8个小时以上的实时和动态监测。 6 可测指标 采购相对应耗材后可单独检测IAA浓度和流速。 预留指标检测升级端口,可升级指标包含:O2、H2O2、Cd2+、Pb2+、Cu2+、Ca2+、H+、K+、Na+、NH4+、NO3-、Cl-、Mg2+的浓度和流速检测。 预留双指标检测升级端口,升级后可单独检测一种离子或分子,也可同时检测两种离子或一种离子与一种分子的浓度和流速,用于离子/分子相关性研究及更前沿的科研探索。 7 可测样品种类繁多 整体、器官、组织等都可以检测(理论值:150μm-10cm均可)。 8 自动化操作 X方向自动/手动操控传感器移动,Y、Z方向手动操控传感器移动。 9 数据采集方式 X方向一维数据采集。 型号 功能 可升级功能 NMT-IAA 1.标配一种指标:IAA。 2.操作方式:一维自动。 3.检测样品:可检测150μm-10cm样品。 4.数据:1D。可直接检测、输出流速和浓度数据。 5.检测方式:单传感器检测 6.异常报警:有 1.可升级指标:膜电势、O2、H2O2、Cd2+、Pb2+、Cu2+、Ca2+、H+、K+、Na+、NH4+、NO3-、Cl-、Mg2+。 2.可扩展:未来新研发指标可扩展升级。 3.操作方式:可升级至三维自动。 4.检测样品:检测样品尺寸为5μm-10cm。 5.可升级检测方式:单/双传感器检测可选。 6.数据:1D/3D可选。可直接检测、输出流速和浓度数据。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金属增材制造设备竞争性磋商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金属增材制造设备竞争性磋商
西安交通大学 2022-06-01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采购公开招标公告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采购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东南大学采购中心网(https://dnzb.seu.edu.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6月16日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东南大学 2022-05-27
动力电池的设计、装配与应用
针对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全对称设计理念,严格控制动力锂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热生成,抑制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设计出具有高安全性锂离子动力电池。该成果与中国直升机研究所合作,开发了高倍率纯电动直升机用动力电池组,具有功率大、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等优势;并在开发适合于电动汽车用的高能高循环、低成本、高安全性、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动力电池目前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5-04
动力电池包液冷结构优化设计
电动汽车采用动力电池包提供能源,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是电动汽车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动力电池的热管理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充电速率以及极端条件下的使用性能。乘用车通常采用蛇形管液体对流冷却电池。高性能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通常要求冷却系统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小,冷却快。本项目通过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技术对液冷管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达到传热系数高,压降小,体积小的目的。
厦门大学 2021-04-11
混合动力汽车电控系统关键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形势,使得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电控系统是混合动力汽车最为核心的技术,由于系统结构和工况复杂,混合动力电控系统关键技术突破难度较大,严重制约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应用。经过十多年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了建模、控制、优化、测试过程中的系列难题,掌握了覆盖并联、串联、多能源混动汽车的整车电控关键技术,并形成关键零部件产品。技术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69篇。经科技鉴定,专家均认为:“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所属节气门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永磁同步弱磁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湖南大学 2021-04-11
不间断生产行业动力在线监测系统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3
动力总成半主动颗粒阻尼橡胶悬置
小试阶段/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总成半主动颗粒阻尼橡胶悬置,可以根据汽车的运行工况实时调节悬置的动态特性,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制造方便以及成本低的优点。本发明是半主动控制式悬置,可以根据汽车的运行工况实时调节悬置的动态特性,可实现广谱隔振、减振、降噪性能,获得优于被动式液阻悬置的隔振性能。。由于本发明悬置较被动式液阻悬置增加了控制单元和执行机构,存在结构较复杂、成本略高等问题,还没有被广泛采用。目前处于样机试制阶段,后续的减振性能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但其适用于各种车辆动力隔振系统,应用范围广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12
动力外骨骼手功能训练器
本动力外骨骼手功能训练器是在分析人手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外骨骼式机械手,用于手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本技术集合多种控制模式(语音、肌电信号、健侧控制)对动力外骨骼手训练器进行控制,达到更好的训练和康复辅助效果。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性能检测(服务)
成果简介:北京理工大学汽车排放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经国家环保局认可的柴油机排放检验机构和北京市环保局认可的轻型车辆排放检验机构。 主要设备包括:底盘测功器(日本小野测器公司):该设备可进行轻型车的排放性能、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能的检测。司机助软件平台可根据现实标准编制司机助工况曲线;动力性能包括加速特性、最高车速、功率特性和爬坡度;燃油经济性能包括稳态工况和瞬态工况。气态排放分析仪(美国ROSEMOUNT公司):按照国家汽车排放标准测量汽油车的排放情况。采用稀释采样技术,能模拟汽车排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260 2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