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无线应变仪|JM3812无线应变仪-扬州晶明专业生产
产品详细介绍1.概述扬州晶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zjmtest.com/comp/2-JM3812ZB.htm)生产的JM3812ZB无线应变是每台16个测点的无线应变仪。每个测点分别自动平衡,可用一台计算机直接观察最多100台仪器的测试状态。所有操作均由计算机完成。我们无线应变仪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飞机、船舶、车辆、起重机械状态测试,本系统采用zigbee通讯协议,基本低功耗设计,内置高容量锂电池,给工程测试带来极大的方便。2.应用范围2.1 根据测量方案,完成全桥、半桥、1/4桥(公用补偿片)状态的静态应力应变的多点巡回检测.2.2 和各种桥式传感器配合,实现压力、力、荷重、位移等物理量的多点巡回检测.2.3 与热电偶配合,通过热电偶分度号的计算,对温度进行多点巡回检测.2.4 对输出电压小于20mV的电压信号进行巡回检测,分辨率可达1μν.3.特点3.1 采用进口高性能机械继电器,通过特殊的电路设计,消除了开关切换时,接触电势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此所有指标均包含了切换开关的影响.3.2 先进的隔离技术和合理的接地,使系统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每个测点可任意组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用于各种工程现场的检测。 3.3 数据采集箱可通过USB口和计算机通讯,采集箱网络化分布式设计。4.技术指标4.1 测量点数:16点/台(用户自选);4.2采样频率:10Hz4.3组网接口:无线 4.4 适用应变片电阻值:50~10000Ω任意设定;4.5 应变片灵敏度系数:1.0~3.0自动修正;4.6 供桥电压:2V(DC);4.7 测量应变范围:±19999με;4.8 最高分辨率:1με; 4.10 系统精度: ± 0.3%Fs±2με;4.11 温漂:不大于3με/2h;4.12 平衡范围:±15000με(无需电容平衡);4.13 长导线电阻修正范围:0.0~100Ω;4.14 电源:220V±10% 50Hz±2%;4.15 使用环境:GB6587.1-86-Ⅱ组;5.系统软件 全汉化的WINDOWS应用软件,方便直观的应变、应力、桥式传感器、拾振器等测试的参数设置功能。自动平衡、手动采样、连续采样、定时采样等方式,自动完成测量结果的修正,实时显示测量数值、应力和应变花计算,满足静态桩基抗压、抗拔、水平静载荷试验;报告打印等功能,操作简单、方便。数据文件可转换为Text(.txt)、Excel(.xls)文件格式。开放的二次分析数据接口。扬州晶明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晶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地址: 江苏扬州市维扬路25号公司主页 http://www.yzjmtest.com公司邮箱 sale@yzjmtest.com电话     0514-87850416,87867922,82960507传真     0514-82960507联系人   唐先生手机     15952768463QQ       1225605447MSN      Dynamictestor@hotmail.com 个人邮箱 tcb@yzjmtest.com 或 yztcb@sohu.com  
扬州晶明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理学院大数据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领域发表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我校理学院大数据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和Information Sciences三大人工智能顶级期刊。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目前最为火热的研究方向——深度学习的架构基础。虽然深度学习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关于如何设计最优神经网络架构的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该团队分别针对人工智能中神经网络结构复杂、高维大规模数据存在无效和冗余特征、难以获取长时序信息等问题与缺陷,设计出了一系列网络结构优化、大数据特征选择和时序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有效改善了上述不足,提高了人工智能模型的学习性能。 题目为《带Group Lasso惩罚与控制冗余的神经网络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 using a Neural Network With Group Lasso Regularization and Controlled Redundancy)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权威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王健副教授和博士生张华清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我校荣誉教授Nikhil R. Pal院士(印度统计研究所)参与指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第一署名单位。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 特征选择技术也称属性选择,是指从原始特征或属性中选择出最有效的特征或属性以降低数据维度的过程,它是人工智能数据预处理环节的重要步骤,也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环节。该项工作在神经网络中嵌入Group Lasso惩罚项并实现特征冗余控制,在选出对解决问题最有帮助、蕴含信息量最大的特征或属性的同时,控制所选特征子集的冗余程度,以达到降维的最优效果,从而使模型的泛化能力更强,降低神经网络模型产生过拟合的风险。 题目为《基于L1正则化的神经网络结构优化模型设计与分析》(Learning Optimized Structure of Neural Networks by Hidden Node Pruning With L1Regularization)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硕士生谢雪涛和博士生张华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健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我校荣誉教授Nikhil R. Pal院士(印度统计研究所)参与指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第一署名单位。该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该项工作借助L1正则子具有的稀疏表达能力,提出两种神经网络结构优化学习模型;本项工作另外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一种简单且具有通用性的收敛性证明方法,同时保证了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模型具有强大的鲁棒性、广泛的适用性、理想的剪枝能力和良好的泛化能力,适用处理高维大数据。该研究成果在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构造最简网络结构方面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应用推广价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2-01
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城市交通拥堵建模技术研究
该项成果应用于诸如机动车跟驰、换道和并道的交通仿真模型,目前随着交通管理以及新的交通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交通检测器布设不断增加,交通基础数据规模急剧加大,交通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大数据的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新技术手段构建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体系,将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项目首先是研究人类行为模式与交通拥堵的关系。其次,建立城市交通网络的数学模型结合人类行为规律和人口分布模型最终建立城市交通拥堵模型。最后,构建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城市交通仿真平台。交通仿真平台包含交通地图编辑工具和分布式微观交通仿真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设备要求1台数据库服务器运行交通仿真数据库;1台台式机运行交通仿真平台总控端系统;若干台台式机运行仿真端仿真系统。 运行仿真平台总控端系统的1台机器安置在监控中心;运行仿真平台仿真端系统的若干台机器安置在计算中心;运行仿真数据库服务器的1台机器安置在数据中心。 展示内容如下: 微观交通仿真平台由地图编辑工具、总控端系统和仿真端系统组成; 使用地图编辑工具绘制仿真交通地图,导入总控端系统; 由总控端系统创建仿真任务,并且发送至已经上线的仿真端设备,总控端开始仿真任务,命令发送至仿真端,仿真端推进仿真计算,总控端能够对仿真端的仿真进行控制。能够完成暂停、恢复、停止等操作; 仿真端将每一仿真步计算的数据保存到仿真数据库中; 总控端可以利用仿真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交通状况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城市交通拥堵建模技术研究
该项成果应用于诸如机动车跟驰、换道和并道的交通仿真模型,目前随着交通管理以及新的交通信息感知技术的发展,交通检测器布设不断增加,交通基础数据规模急剧加大,交通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大数据的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新技术手段构建道路交通仿真技术体系,将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项目首先是研究人类行为模式与交通拥堵的关系。其次,建立城市交通网络的数学模型结合人类行为规律和人口分布模型最终建立城市交通拥堵模型。最后,构建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城市交通仿真平台。交通仿真平台包含交通地图编辑工具和分布式微观交通仿真系统两部分组成,硬件设备要求1台数据库服务器运行交通仿真数据库;1台台式机运行交通仿真平台总控端系统;若干台台式机运行仿真端仿真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我校在生物分子动力学荧光成像领域取得新进展
观测活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过程和信号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的调控作用对于探索生理病理新机制及疾病治疗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我校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张忠平课题组(张瑞龙、田肖和、韩光梅、刘正杰),针对上述关键科学问题,通过设计一系列多响应、多重定位的新型光学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内信号分子对蛋白/酶活性的调控以及遗传物质动力学的分子影像分析,在理解细胞内生物分子动力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代表性进展主要包含:(1)气体信号分子对细胞内酶活性的调控; (2)膜穿透性碳点对活体内DNA和RNA结构及动力学的超分辨影像分析;(3)超分辨成像揭示活性氧调控线粒体核蛋白动力学;(4)超分辨STED和电镜关联成像对细胞微管蛋白超精细结构的分析。 上述进展解决了生物探针对细胞内多种组分和细胞器的特异性识别问题,不仅有效避免了荧光光谱的重叠,还同步结合电镜对生物大分子精细结构的进行研究,为我校双一流学科生物医学探针和成像方向再添新成果。
安徽大学 2021-02-01
高性能动力电池高镍系三元正极材料
一、项目简介动力锂离子电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新能源汽车。发展高能量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之一就是发展具备高储能能力的正极电极材料。高镍系镍钴锰酸锂 LiNixCoyMnzO2(NCM)具有高的储能容量(>200 mAh/g)、高的工作电压和理论能量密度(800 Wh/kg),能够满足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是当前重点研究对象。本项目成功发展高镍系三元正极材料,包括两个类别即 NCM-1 和 NCM-2。NCM-1 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 2.7-4.5 V 工作电压区间和 0.1C 倍率下放电比容量大约 210 mAh/g;当倍率增加到 5C 时,放电比容量依然可以达到 150mAh/g;在 0.5 C 倍率下,经过 100 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在 95%以上。NCM-2 放点比容量较低,但是稳定性能更优。二、产品性能优势该系列高镍系三元正极材料具有高的克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同时,该系列产品采用目前工业化制备方法,便于推广。三、市场前景及应用2018 年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总产值达 540 亿元,其中三元正极材料占比最大,达 258 亿,总占
中山大学 2021-04-10
地下金属矿连续开采及散体动力学应用技术
该课题是针对地下金属矿因回采间柱而造成大量资源损失这一问题而形成的阶段回采工作面连续推进的实用技术,并围绕连续开采工艺中出矿效率低这一技术难题深入研究了散体动力学基础理论。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变传统的二步骤开采为一步骤,可实现井下采矿作业的合理集中,提高回采强度和井下工人劳动生产率。在采矿新工艺方面,试验成功了侧向挤压斜面连续推进振动出矿崩落法以及阶段空场嗣后充填连续采矿法;进行了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研究,创新了充填料浆贮存、制备与输送等相关的设施与设备,在深井充填水力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缓解了深井充填管道磨损程度;长期从事金属矿地压综合治理研究,在微震监测与岩爆预报、回采地压控制、大面积空区失稳安全分析等方面有所建树;在新型硬岩支护方式进行过有益的探索,研制了水压支柱并应用于缓倾斜薄矿脉分条连续开采中;大力推广连续出矿技术,成功研制了复合型金属橡胶弹性系统的新型振动出矿、运矿设备。该课题在国家 “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设备,拥有 2 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具国际先进水平,于 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出版了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专著《散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处理吹填软土的强排水复合型动力固结法
强排水复合型动力固结法,采用网络状轻型井点强排水法和由低而高的多级匹配能量动力固结法两种加固方法有机匹配和揉合的复合型工法,该法要对被加固土体骨架有效施加予力技术,按照予力作用原理给其软基土体骨架施加予力作用,即反复施加动应力和静应力于土体骨架上,加速土体的排水固结,从而促成饱和软粘土产生预变形预沉降,使软弱地基土经处理后能更好地满足工程使用阶段的承载变形要求;对于加固港口工程新生吹填陆域软土地基来说,其予力度标准控制在0.8~0.65范围内。是适用于加固新生吹填陆域软土的快速排水固结新方法。特别适合于粉细砂层与饱和软粘土相间的新生吹填陆域软基加固。该法施工周期短,效果显著,且施工便利,费用低廉。  工艺路线:应用予力技术作用原理,将网络真空强排水性与多级匹配能量动力固结法两种地基处理工法有机匹配,有机揉合,创新出新的施工工艺路线。应用领域:(1)港口码头抛石挤淤及吹填形成的陆域场地的地基处理工程。(2)围海造地及滩涂造地形成的新陆域场地的地基处理工程。(3)处理软弱地基土深度可达10-15m,甚至更深(正在改制机械)。  (4) 适合新近吹填粉细砂层与过饱和软粘土相间的新生陆域软基快速加固。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旋转机械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动力学设计
提出了复杂摩擦学,动力学系统的系统工程新思想,并用于旋转机械的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动力学设计,这与传统的摩擦学分别对各摩擦副独立的进行设计有较大区别。在理论分析及计算软件方面:在研究所历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理、扩充,使其界面友好,并适用于系统设计。把用于个别目的的单个程序集成起来,嵌入了优化和某些简化的非线性分析环节,集成规模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开发了迷宫密封气流激振计算程序,并用于实际机组计算,这种运算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实验研究方面:改进了轴承及转子试验台结构的测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电动车辆动力系统性能测试与仿真平台
Ø  成果简介:本系统综合了机械测功机和电涡流测功机的优点,采用双路电传动测试装置,包括直流电源、温控单元、被测试电机及其控制器、转速转矩测试仪、变速箱、机械惯量系统、测功机及其控制器、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中央计算机,各部分利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具有与外界其他设备和仪器的接口。既可以采用其中一路做为单电机驱动系统的测试试验,也可以作为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协调综合控制研究,同时可以实现电动车辆整车动力特性的半实物仿真。Ø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Ø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4 55 56
  • ...
  • 109 1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