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支持响应面估值与更新的优化流程建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支持响应面估值与更新的优化流程建模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使用试验设计组件获得初始设计点,将上述初始设计 点作为输入变量导入表达式组件中获取输出变量;使用响应面组件基 于上述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构造初始响应面;通过引用组件实现初始 响应面的估值计算,并计算初始响应面的最优点;将该最优点作为新 输入变量载入到表达式组件中,产生新输出变量;基于新的输入变量 和输出变量生成新响应面,实现响应面的更新;基于新响应面计算得 到新的最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水利枢纽厂坝隔(导)墙流激振动与结构优化研究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导墙或隔水墙这种轻型薄壁结构受到脉动压力的交变作用,导致结构物疲劳破坏和强烈振动的危险性,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应引起水工结构设计人员的充分重视,也是水利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天津大学1996 年至 2000 年先后开展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委托的“三峡水利枢纽厂坝隔(导)墙泄洪振动的水弹性模型实验研究”(编号:ZT-96(1)-7)和“三峡工程厂坝隔(左导)墙的优化研究”(CT-98-22-5)的科研项目;2002 年至 2003开展了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的“向家坝水电站消力池底板和导(隔)墙结构水弹性模型试验研究”项目;2004 开展了“三峡导墙振动的原型观测研究”。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导墙结构的流激振动和结构优化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原型观测,提出的创新性成果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对于导墙结构流激振动响应往往是其结构设计的控制条件,其结构的安全和结构优化设计与流激振动响应关系密切。但由于泄洪振动的复杂性,即激振源、脉动荷载时空相关和流固耦联效应的复杂性,通过单纯的水力模拟和数值计算难以正确确定导墙流激振动的响应。而采用泄洪激振的水弹性实验模拟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水弹性模型是对“结构——水体——地基——动荷载”四位一体的流固振动系统的模拟,它可以同时满足“动荷载”输人系统相似和结构系统动力响应相似,即满足水力学条件和结构动力学条件相似。通过水弹性模拟实验研究导墙结构流激振动的一般规律,建立相应的理论计算模型,开展原型观测,提出导墙结构安全评价的指标以及安全监测、健康振动的理论分析方法,并通过原型观测来验证。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该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针对三峡工程导墙从水流条件和结构静动力条件两个方面来进行三峡工程导墙泄洪振动及优化研究,研究成果已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实施,节省投资约 4000 万元,效益明显。 开展了向家坝水电站消力池导(隔)墙结构水弹性模型研究,优化了两个导(隔)墙体型。该研究成果对向家坝导(隔)墙的泄洪振动响应及其整体稳定性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关键的技术支撑,相关成果已被设计采用。结合导墙结构原型观测,应用提出导墙流激振动的反分析方法,可为导墙安全运行监测和健康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这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其他泄洪消能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实时预警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成果的理论方法也可推广到溢洪道边墙的流激振动和安全监测。 应用领域: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 合作方式及条件:技术服务。
天津大学 2021-04-11
传统固态酿造食醋微生物功能优化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应用
系统建立了传统发酵食醋酿造微生物群落及代谢组分分析技术;创新了食醋酿造微生物功能分析及高效筛选技术;构建了基于酿造微生物功能优化的制醋新技术体系,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提升提供了基础。项目创新点 ①集成应用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首次解析镇江香醋酿造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演变与发酵进程的规律; ②系统建立食醋有机酸及风味物质分析及其与酿醋微生物功能关联分析技术,首次明确了镇江香醋特征有机酸及功能物质川芎嗪的来源; ③构建了基于酿造微生物功能优化的制醋新技术体系,显著缩短了镇江香醋发酵周期,提高了原料转化率及综合产能,产品批次稳定性得到提高。 
江南大学 2021-04-11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强化输出端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党中央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委、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开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专栏。
中国教育报 2024-10-22
专家报告荟萃⑭ | 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黑龙江大学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举措
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延安走出来的红色高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龙江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抓住宝贵历史机遇,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功能性食品与未来生物、智慧农业、智能控制与传感器、人工智能与创意设计六个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以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1-13
生物质固废生产肥料关键技术研发
我国每年农林固废、城市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废中近 60%被焚烧 或随意处置,严重污染环境,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开大 学生物质资源化工程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以生物质固废为原料生产有 机肥系列技术的研究应用,获得了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 质、油脂等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构建了微生物菌种库和系列化菌 剂;开发了可在 5-15 天内将生物质固废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富含有益 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及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研发了以布尔玛金式搅拌装置为基础的微生物发酵装置,开发了系列化的微生物好 氧/厌氧发酵装置。 本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 50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 型专利 5 项;代表性 SCI 论文 5 篇,出版专译著 7 部;本项目有关技 术已被深圳芭田公司、天津百利阳光公司应用,近三年产生了显著的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已获得 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 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 2021-04-11
油品脱硫脱氮的清洁生产技术
项目简介: 油品质量的好坏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已经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控制油品的杂质含量,提高燃油质量是降低燃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措施。本技术采用特征反应和吸附剂的吸附作用 耦合,利用化学反应提高对杂质化合物的选择性,通过控制吸附剂结 构来强化反应速度。通过改善吸附剂表面催化剂分子的分布,提高催 化剂催化能力,反应产物被吸附在吸附剂孔内,得到深度除杂清洁燃 油。 项目特色: 本技术克服了杂质反应活性低,难以脱除的难题。吸附剂经多次 使用后,仍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和吸附容量。燃油中的其它组分,例 如芳烃,烷烃和烯烃以及水分对反应过程没有影响。本技术已经获得 发明专利授权 2 项,发表 SCI 论文 9 篇。本技术的授权专利已经进行 了工业初步转化,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基 础。 市场应用前景: 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类型油品的除杂净化生产过程,例如:催化 裂化汽、柴油,焦化燃油(轻、重柴油),各类型塑料热解油(脱氮),生 物燃油,高含硫量的废旧轮胎热解油等。预计单套设备正常投产后可 年新增销售利润 300 多万元。 
南开大学 2021-04-11
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套技术
利用丰富的、开再生的玉米秸秆、麦秆、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当前世 界生物能源产业的前沿技术领域,是未来替代石油能源的主要技术路线。本技术的产业化实施 可以高效率进行农作物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更新换代具有重 大的提升作用,并大幅减少因秸秆焚烧带来的雾霾等大气污染因素。然而,高额生产成本严重 阻碍了本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秸秆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具体表现在过程的高能耗、大量 废水排放、纤维素酶成本等环节上。 本项目的农作物秸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套技术采用华东理工大学研发的干法生物炼制技 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干法稀酸预处理、固态生物脱毒、高固体含量糖化与发酵等主要工序。其 中,干法稀酸预处理技术使用新型的螺带搅拌式预处理反应器,实现了过程零废水排放,新鲜 水和蒸汽用量比典型的预处理技术降低80%以上;固态生物脱毒则采用生物降解方法脱除预处 理原料中所含的各种有毒物质,实现过程的零水耗和零能耗;高固体含量糖化与发酵技术则通 过自主研发的螺带型反应器处理固体含量达40%以上的纤维素底物进行同步糖化与发酵生产乙 醇,与常规发酵反应器相比,电耗可以降低80%以上,纤维素酶用量大幅降低。整个农作物秸 秆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套技术可以得到不低于8% (v/v) 的高浓度乙醇发酵液,纤维素转化率可 达75%以上。本技术的采用将会大大降低纤维素乙醇的生产成本或环境成本,为即将商业化运 作的燃料乙醇工厂中的技改提供技术储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固废生产肥料关键技术研发
我国每年农林固废、城市厨余垃圾等生物质固废中近 60%被焚烧或随意处置,严重污染环境,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开大学生物质资源化工程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以生物质固废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系列技术的研究应用,获得了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油脂等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构建了微生物菌种库和系列化菌剂;开发了可在 5-15 天内将生物质固废转化为有机肥料和富含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及系列化产品;自主设计研发了以布尔 玛金式搅拌装置为基础的微生物发酵装置,开发了系列化的微生物好氧/厌氧发酵装置。 本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 50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代表性 SCI 论文 5 篇,出版专译著 7 部;本项目有关技术已被深圳芭田公司、天津百利阳光公司应用,近三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项目已获得 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 2021-02-01
高性能稀土镁合金薄板带生产技术
“高性能稀土镁合金薄板带生产技术”项目是以北京市科委经费支持为起源、以国家“十二• 五”科技支撑计划为发展,以北京科技大学与美国波音公司国际合作开发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等为基础,逐步形成的一项特色科技成果。通过系统地研究铸轧、挤压板坯热轧、铸锭热轧和热处理过程中镁合金组织演变机理与性能控制技术等,研发出具有高成形性能的稀土镁合金;实现了高精度镁合金板成卷轧制过程自动化控制及精整、表面处理技术的开发,并完成了高精度镁合金专用轧机机组及控制装置的研发设计及应用,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高性能稀土镁合金薄板带生产工艺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6 67 68
  • ...
  •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