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用于治疗半滑舌鳎腹水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半滑舌鳎腹水病的中药组合物。一种用于治疗半滑舌鳎腹水病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柴胡5~15份,枳壳15~30份,白芍10~20份,白芷10~20份,甘草5~15份,香附10~20份,川芎6~10份,莱菔子15~20份。本发明的用于治疗半滑舌鳎腹水病的中药组合物,由于中草药具有多重作用,既能促进水产动物的群体防治,又可促进其个体生长发育。可以实现药材的药用与营养价值的有机结合。另外,中药组合物治疗腹水病效果持久、疗效显著、无毒副残留或毒副残留低。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可穿戴智能检测与助行设备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组合及其用途
本成果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注册分类第5类)支持,进行糖尿病伴随心血管疾病药物研究,现进入中试阶段,有望获得一个有效组分中药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6-24
中国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控新技术
首次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包括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首次创新研发了松材线虫病系列防控新技术,包括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解决了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疫木控制和媒介昆虫防控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1)松材线虫专项自动化检测技术是国内外迄今应用的最先进的病原检测技术。(2)媒介昆虫特异光谱引诱技术弥补了生产上其他引诱技术主要只针对产卵期松墨天牛而忽略其他传播媒介天牛的不足,为病害防控开辟了新途径。 首次系统开展松树抗松材线虫病选育,为我国松树针对松材线虫病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抗性资源。(1)首次系统开展抗松材线虫病马尾松选择育种,为我国马尾松抗病遗传改良提供重要抗性资源。(2)引进抗病资源,建立抗松材线虫病黑松赤松基因库。(3)成功构建抗病马尾松、黑松和赤松组培繁殖体系。 获授权专利21项,省级良种5个。发表论文156篇,专著1本,国家标准1项。
南京林业大学 2022-08-15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枕芯及其制备方法
【发 明 人】严令耕;刘学华;狄留庆;杨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枕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枕芯和制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药枕芯,通过芳香透达,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达到治疗颈椎病之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地,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枕芯,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配比制备而成:葛根60-120份、薄荷60-120份、桑枝10-50份、桂枝10-50份、当归40-80份、透骨草40-80份、红花40-80份、威灵仙40-80份、钩藤40-80份,并采用了相应的制备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行距无级快调缽苗栽秧机及其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本项目针对我国插秧机械长期照搬日、韩栽植参数体制导致我国水稻种植体制未能按照我国国情发展这一基本事实。创新研制一种分秧与放秧分离的行距可快调的新型缽苗栽秧机。解决我国多少年一贯制的不论品种、不论土壤肥水条件、不分地域、千篇一律的固定行距机械种植模式问题,形成原创技术。
扬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缺失gG和TK基因的重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应用
研发阶段/n一种缺失gG和TK基因的重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应用。  成果简介:本研究通过定向基因缺失技术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毒力基因TK和必需基因gG缺失,得到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gG和TK双基因缺失突变株。疫苗免疫是防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根本措施,灭活疫苗不能区分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牛,弱毒疫苗有残余毒力和返强风险,本研究获得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gG和TK双基因缺失突变株,可区分野毒感染牛和疫苗免疫牛,是血清学“标志”疫苗,为我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根除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应用前景:目前我国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河北大学“云研发”智能体温筛检系统 1秒钟可同时检测6人
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7名师生自主研发出“可在1秒内同时对6人实现检测”的智能体温筛检、员工签到系统,并在该校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中进行了试用。据介绍,该系统由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2名教师带领5名学生研发,从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周期共历时40天。研发人员均为河北大学厚德创客空间成员,研发过程中所有技术指导、数据共享与试验交流全部在网上进行,实现了技术攻关的“云研发”。该套系统基于红外热成像原理,采用高精度人脸识别算法,可在1秒内同时对6人实现快速人脸比对和测温功能,温差精度在±0.3度以内,人员通过测温区域时无需停留、无需人工干预。目前,该系统正准备申请有关部门检验。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秀玲称,目前,研发团队正在进行技术攻关,赋予该系统技术含量更高、适应场景更丰富的实用功效,以期在企业复产复工、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区域广泛应用。
河北大学 2021-04-11
一种利用稀土永磁材料检测钢管管壁厚度及质量缺陷的检 测装置
(1)能够实现在复杂的管道内的行走和检测,且对管道表面要求较低,能够实现自适应运动模式。(2)能够适应一定尺寸范围内的管道测量,同时可以在恶劣的管道情况下进行绕管道一圈稳定行走。(3)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完成水下的检测作业。(4)能够实现在线准确测量管壁厚度、裂缝深度及范围及其他管壁质量缺陷,可以实现离线保存功能。(5)能够解决目前管道等特殊环境下普通测厚方法无法进行厚度测量及管壁质量预测的问题;(6)采用永磁技术,能够实现无源测量,可避免因为电源失电而导致测量失误的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和脑网络异常准确刻画方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基于功能磁共振影像的研究提示AD可能是一种失连接综合征。但是由于缺乏大样本、多站点的数据集交互验证,迄今为止与AD脑功能活动、脑连接的异常模式还没有得到一个清晰一致的结论,脑功能活动是否可以作为AD的早期影像学标记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为准确刻画AD的脑活动、脑连接和脑网络异常模式,并探索功能磁共振影像指标作为AD早期识别标记的可行性,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天津环湖医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利用多中心、大样本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N=688),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找到了AD中稳定的、可重复的功能异常模式,并从标记的泛化性、个体化精准诊断可行性与生物机制解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成果近日在《Human Brain Mapping》在线发表。本研究首次使用多中心、大样本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集对AD患者的功能异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评估了与AD有关的功能异常作为AD诊断的生物标记物的有效性和泛化性。更具体地说,研究发现脑内默认网络(DMN)、扣带回、基底神经节以及海马的异常功能连接和局部活动可能是AD认知能力、脑内信息交流受损的基础。脑网络异常的严重程度的个体间差异与认知损害程度、β淀粉样蛋白累积程度显著相关,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AD的神经生物基础和脑功能活动异常之间关系的理解。跨中心独立验证的个体识别准确率和临床评分预测的结果表明脑功能活动异常可能作为AD发生发展可能的影像学标记物。后续独立验证数据集和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证实了结果的可重复性和泛化性,夯实了本文的结论。这也是该团队继基于多中心的功能磁共振阿尔茨海默病脑活动改变研究和基于海马影像组学的AD早期识别的研究之后,在AD的脑影像异常表征上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团队后续的工作将集中在更多独立中心、纵向跟踪的高危人群的验证工作,并希望和更多的团队建立进一步的合作。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和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支持。相关论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bm.25023
首都医科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22 2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