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研制出促进骨再生中药多糖锶络合物
课题组考虑将锶(Sr)这种元素引入杜仲多糖(EUP)中,希望合成一种中西结合的新材料杜仲多糖锶来调节骨免疫,为骨再生创造出良好环境,以促进骨修复。 材料表征结果表明,通过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万物有声—开启5G声音创作新时代
万物有声科技关注声音后期制作中的拟音技术,用“AI+声音”的基本构想,致力于将拟音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以声音资源库为核心资源,以视频动作识别和声音识别自动配音技术为核心技术。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金若熙 公共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2021 赵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2018/2022 王美琳 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2018/2022 谭惠文 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 2021 郭梦妍 艺术与考古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2019/2023 徐舒婷 光华法学院/法学专业 2019/2023 布音塔娜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2018/2022 崔靖乐 光华法学院/法学专业 2020/2024 陶振宇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学专业 2020/2024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王婧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副教授,博导 声音研究、感官研究、表演学研究、艺术人类学 四、项目简介 万物有声科技关注声音后期制作中的拟音技术,用“AI+声音”的基本构想,致力于将拟音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以声音资源库为核心资源,以视频动作识别和声音识别自动配音技术为核心技术。团队首次将人工智能与拟音技术相结合,以技术助力后期制作的同时,关注拟音技术中的情感注入和人文关怀,优化声音后期制作行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后期制作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部分场景的声音后期制作门槛,丰富声音的应用场景,将拟音技术的高质量听觉体验引入在线音频、影视后期、游戏等多个领域。 团队首先对传统拟音师积累于硬盘中的无序声音资源进行了细化的分类和打标,对其进行数字化编码,完成了高质量声音资源库的打造,为喜爱创作视听产品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声音资源。本库声音均采用影视制作标准,同时配以智能简洁的检索系统,改善了同类产品中标签分类模糊杂乱、检索困难、音质参差不齐的不足;同时配合专业后期配音教程与作品分享,做到“既以鱼又以渔”,延伸产品价值。 其次,团队将自动配音技术与海量音源库相结合,开发有声数字化声音数据库,团队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声音资源库。同时深耕算法的研究和迭代,实现后期拟音的进一步智能化,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将向专业视频后期转型,着重开发其在专业视频后期声音制作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 2022-07-26
具有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化合物及其制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通式(Ⅰ)的结构,通式(Ⅰ)中,R、R1为苯环上的各种取代基,R代表氢原子、烷基、氟原子,氯原子、硝基、三氟甲基,R1代表氢原子、氟原子,或R、R1为-CH=CH-CH=CH-分别连接苯环的2、3位或3、4位。该化合物是通过将二茂铁乙酮肟与取代苯异腈酸酯反应制备得到的。本发明还提供了化合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效成分的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泡沫材料
相较于传统聚合物发泡所用化学发泡剂和氟利昂类、烷烃类等物理发泡剂,采用超临界CO 2 或N 2 作为发泡剂,不仅气体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和环境友好,符合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而且所得到的泡孔尺寸更小,孔密度更大且泡孔形态更容易控制,生产过程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自主研发了超临界CO 2 挤出和模压发泡技术,包括超临界流体恒流进气系统和装备,以及适于超临界CO 2 发泡过程的双阶、单阶挤出发泡和模压发泡系统和装备,并可基于CO2 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快速确定优化的发泡工艺。采用超临界CO2 挤出发泡技术制备了泡孔尺寸0.5~1 mm,发泡倍率5~20倍的聚酯PET、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乳酸PLA和聚乙烯PE等发泡棒材。采用超临界CO 2 模压发泡技术制备了泡孔尺寸1~50 μm,发泡倍率5~20倍的发泡片材。另外采用Mucell超临界流体注塑成型制备了泡孔尺寸1~100 μm、较实体材料减重5~30%而力学性能不损失的多种聚合物的微孔发泡材料,包括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酯PET、聚醚砜PES、聚砜PSF以及复合材料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技术
主要针对我国甾体药物原料来源单一、初加工污染严重、甾体药物合成路线 长等问题,重点开展薯蓣皂苷元清洁生产、植物甾醇生物转化以及屈螺酮重要中 间体三羟基雄甾烯酮化学合成路线的生物替代等技术研究,旨在大幅度降低原料、能耗及生产成本。 创新要点 利用有高效转化能力的菌种,建立甾体的一步发酵或半合成技术,开发绿色的产物萃取技术及原位随程提取新工艺。 
江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聚合物胶体粒子的 Pickering 颗粒乳化剂
利用不同拓扑结构的无规共聚物或改性天然大分子制备聚合物胶体粒子,通过对聚合物链结构以及制备方式的控制,得到不同形态、大小、表面性质的聚合物胶体粒子;此类聚合物胶体粒子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可作为颗粒乳化剂稳定油/水界面,相比传统表面活性剂和无机固体颗粒乳化剂,其具有极高的乳化效率,且可以通过简单的调控手段实现乳液的相反转或者制备高内相乳液,可用于涂料、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
江南大学 2021-04-13
多功能实验室微波搅拌球磨机
搅拌球磨机在粉碎过程中具有能量利用率高、应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目前已经在超细粉体制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开发多功能实验室微波搅拌球磨机,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物料对搅拌球磨机高效环保性能的要求,同时提高搅拌球磨机对不同粉碎工艺(如干法和湿法粉碎工艺)的适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该实用新型由机架、球磨桶、搅拌器、电机、微波发生器及微波源控制系统组成,集搅拌球磨、微波干燥、微波化学合成、微波高温烧结等多功能于一体。其中,球磨桶由筒体和密封盖板组成,搅拌器从密封盖板的中心开口插入筒体内部,微波发声器的信号出口通过管道与内衬桶外壁相接,内衬桶设置有与所述微波源控制系统相接的测温仪,搅拌器底部设置有刮板器。该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多功能且高效等优点,可以进行湿法或者干法研磨并有效保持物料的纯度,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隧道教学实验模型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教学实验模型。用于教学上集中呈示现隧道施工中的各个工序的结构特性且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具有一立于地面的模拟隧道甬道,甬道为由钢板围构而成为的隧道钢板模型;隧道模型外设置钢架,钢架由若干立柱构成的侧架及若干横梁固连构成;所述甬道沿纵向等分为三段,即代表隧道施工不同阶段的三个模型单元。本发明能全过程反映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侧等综合模拟情况,既呈现隧道施工中的各个工序,又适用于本专业本科生参观学习、实验操作的隧道实验模型。以本模型为依托开展让学生有切身感受的工程实际、参与施工过程的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锻炼实践,形成综合性的新型创新实验项目。市场前景分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为了更加直观地探究纳米世界,大量研究者致力于发展高时间-空间分辨能力的微纳探测技术,由龚旗煌院士负责的“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近日,该重大仪器项目在基于超快光电子显微镜技术实现表面等离激元的多维度探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18年11月1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 杂志(Manipulation of the dephasing time by strong coupling between localized and propagating surface plasmon mode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7356-x)。 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因其高局域强度,小局域尺度,高灵敏度等特点,被大量应用在不同领域。但是,几个飞秒的超短模式寿命(dephasing time)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该工作设计的多层结构实现了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和传播表面等离激元的强耦合(图1(a))。动态数值模拟结果也清晰地证明在强耦合下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和传播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之间的能量交换。近场方面,光电子显微镜对表面等离激元模式进行直接成像,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远场探测技术的限制。并且结合不同激发光源,实现不同维度的探测。结合波长可调的激光光源,光电子显微镜在频域记录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随波长变化的强度演化过程(图1(b))。结合超快泵浦探测技术,光电子显微镜在时域记录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趋势。该工作更加深入并直观地探测强耦合体系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并通过强耦合中失谐量的改变实现模式寿命的操控,相较于未耦合的局域表面等离模式,强耦合的模式寿命由6飞秒(10-15秒)提高到10飞秒。这一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发展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人工光合成、生物传感等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图1、(a)光电子显微镜和多层结构示意图,(b)远场和近场探测曲线、不同波长激光激发下光电子显微镜记录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分布图。 此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杨京寰和重大仪器项目的国际合作者、北海道大学助理教授孙泉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龚旗煌院士和北海道大学Misawa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除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该工作还得到了科技部、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学术振兴会、北海道大学纳米技术平台等单位的支持。目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飞秒-纳米时空分辨光学实验系统”的研制正在有序推进中,已经取得了一批包括此工作在内的阶段性成果。该实验系统的核心仪器是附带低能电子显微功能的光电子显微镜(PEEM), 其激发光的波长覆盖范围从极紫外到近红外(图2)。下一步该实验系统有望在二维材料、光电材料与器件、表面介观物理等研究领域大显身手、发挥积极作用。图2、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飞秒纳米时空分辨系统
北京大学 2021-04-11
火灾实验图像采集及安全监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火灾实验图像采集及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若干个安装在火灾实验炉侧壁窗体处的CCD图像传感器及网络摄像头,CCD图像传感器线路连接在计算机上,网络摄像头通过因特网路由器连接在计算机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火灾实验炉的外壁窗体处加装CCD图像传感器及网络摄像头,将其共同应用在火灾实验平台上,不仅能方便对火灾实验图像进行采集,而且能够对火灾实验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控。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5 176 177
  • ...
  • 339 34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