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微生物转化生产维生素 C 磷酸酯的关键技术
维生素 C 磷酸酯钠(SAP)作为维生素 C(AsA)多种衍生物中性能最好的一种,克服了 AsA 本身存在的缺陷(如受热、见光易分解和易氧化),在体内磷酸酶作用下迅速转化成 AsA。SAP 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保鲜剂、饲料添加剂等诸多领域。目前,工业化生产 SAP 主要途径为化学合成法,此法反应步聚复杂,条件不易控制,副产物较多,成本也很高。本技术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了高产维生素 C 磷酸化酶突变菌株。目前该项目正在酶工程改造,以进一步提高底物的转化率。 
江南大学 2021-04-11
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及一体化 MBR 装置
针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负荷高、冬季低温时处理效果差等现实问 题,该成果基于电化学强化生物去除效果、膜污染全过程控制、污泥原位减量 和太阳能补偿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了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低能耗一体化 MBR 装置。
江南大学 2021-04-13
微型喷雾泵生产装备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技术及产业化
主要技术内容: (1)破传统喷雾泵生产设备机械结构设计,采用凸轨、凸轮机构,创新性研制了高精度、高效率的喷雾泵电化铝壳抓口机、喷头打喷咀机等系列装配设备,提高了设备的装配精度和效率。提出集成基于等价输入干扰估计器与参数智能辨识的智能驱动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微型喷雾泵现场设备层不确定干扰、电机参数的时变性对装备电机控制性能影响问题,提高了生产装备控制的精度及可靠性。 (2)集成 RFID 与 WSN,构建微型喷雾泵生产过程信息采集网络,创新性地引入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采集网络节点部署;动态选择通信节点数目,在获得最大网络覆盖范围的同时,避免节点间的冲突,降低网络能耗,保证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创新性提出并实现了微型喷雾泵制造过程多目标资源优化调度技术。建立生产车间多目标资源优化调度模型,提出基于种群年龄模型的动态粒子数微粒群优化算法来求解优化问题,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成功实现了微型喷雾泵生产全流程的精益管控,全面提高了生产质量与资源效率。 (4)创新性研发了一种面向制造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平台。将生产过程信息、管理信息等数据高度融合,实现底层物联网到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解决了常规DCS、MES、ERP 三层架构存在的数据交换困难、系统庞大、功能定制性差、难以适用于中小型制造业等缺点,为微型喷雾泵制造装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提供了解决方案。 行业意义: 项目通过攻克微型喷雾泵生产装备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突破国外先进技术的壁垒,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体系,项目成果提升了微型喷雾泵加工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制造技术,可带动和促进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向高档化的高层次技术方向发展。 获奖情况:2015 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成果的技术指标、创新性与先进性: (1)引入凸轮、凸轨等机构,并结合等价输入干扰估计器、智能辨识等方法设计控制策略,从机械和控制两方面进行突破,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高。 (2)集成 RFID 与 WSN,采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网络节点,动态选择通信节点数目,降低网络能耗,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高。 (3)建立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机器空转时间、降低产品次品率为等为目标,采用种群年龄模型的动态粒子数微粒群优化算法求解生产过程优化调度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实现微型喷雾泵生产全流程精益管控。 (4)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 DCS、MES、ERP 三层架构的模式,直接面向生产、管理全过程,开发信息集成平台,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度高、适用于中小型制造业。 技术的成熟度:相关技术已经形成产品,在无锡圣马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下游企业进行了产业化。 应用情况: 针对微型喷雾泵加工装备产业当前普遍存在材料消耗大、能耗高、可靠性差、加工效率低、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本项目以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为目的,在装备高性能自动化控制、信息的采集与传输、优化调度、精益管控、平台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对成果进行了提炼、集成,从2012 年开始,针对本项目整体技术展开全面推广,应用于江苏、广东等地区的10 多家轻工装备制造及使用企业。 应用实践证明了,本项目成果总体技术创新程度高、成熟度高、附加效益显著,显著提升了我国塑料装备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塑料装备的设计制造智能化水平,推动了我国塑料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 
江南大学 2021-04-13
改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使用性能的关键技术
1、成果来源、成果被评价及认定(发明专利授权号)等情况 本项目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宗粮食绿色加工技术与 产品”中课题“玉米淀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34B07,479 万元, 研究起止时间:2012.01-2014.1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酶法选择性合成单一 类型环糊精的控制策略研究(31101228,25 万元,研究起止时间:2012.01- 2014.12)”,属于农产品深加工科学技术领域。本项目累计申请发明专利 7 项(1 项获授权),发表论文 11 篇(8 篇被 SCI 收录),于 2015 年 7 月通过中国粮油学 会鉴定,获国际先进评价。 2、主要技术内容、作用、对行业的意义,获奖情况 CGT 酶生产环糊精最不利的条件之一是产物特异性差,给产物的分离纯化 带来很大不便。同时,CGT 酶存在的另一大缺陷是其热稳定性较差,由于在环糊 精工业化生产中,底物淀粉首先要经过高温糊化、液化处理,然后降温至适当温 度进行环化反应,若 CGT 酶能够适应更高的反应温度,势必有助于提高反应效率, 因此,有必要改善 CGT 酶的热稳定性,提高其催化效率,进而有效降低环糊精生20 产成本。本项目主要是通过改善 CGT 酶产物特异性和热稳定性,提高该酶的使用 性能,将其应用于环糊精的工业化生产中,能显著降低环糊精的生产成本,促进 环糊精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随着环糊精在食品、医药等领域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阔,开发改善 CGT 酶使用性能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很好的推 广应用前景。 3、成果的技术指标、创新性与先进性 本项目在长期从事淀粉生物转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环糊精工业化生产过程 中 CGT 酶的产物特异性和热稳定性较差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逐步改 善了 CGT 酶的产物特异性和热稳定性,突破了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具有理想产物 特异性和热稳定性的β-CGT 酶突变体在酶法生产β-环糊精中的应用。该酶使用 性能改善易操作,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技术位于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内外同类 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创新: ①针对 CGT 酶产物特异性较差的问题,确定了 CGT 酶的产物特异性与其一级 结构的相关性,获得构建具有理想产物特异性的 CGT 酶突变体的简单可行方法, 为从本质上改善 CGT 酶的产物特异性提供理论基础; ②针对 CGT 酶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采用定点突变技术阐明了重要氨基酸残 基对 CGT 酶热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规律,获得了构建具有理想热稳定性的 CGT 酶突 变体的简单可行方法,为从根本上改善 CGT 酶的热稳定性打下了基础; ③ CGT 酶使用性能的改善方法简单易行,所得到具有理想产物特异性和热 稳定性的酶突变体可直接应用于β-环糊精的工业化生产,能提高β-环糊精的得 率,降低β-环糊精的生产成本。 
江南大学 2021-04-11
清华大学医学院宫琴老师团队研发的国际上首款集耳鸣检测和精准治疗于一体的便携式产品—耳鸣康复治疗仪完成量产
基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宫琴老师团队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立的衍生企业“无锡清耳话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国际上首款集耳鸣检测和个性化精准治疗于一体的便携式产品:“耳鸣康复治疗仪(QEHS-TI01)”。
清华大学 2022-11-29
世界首创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在内蒙古乌海市落地转化
标志着世界首创的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在乌海市成功落地转化。项目生产的铸造高纯生铁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材料,可广泛用于高铁、核电、风电铸件、蒸汽轮机和各种抗低温冲击铸件及球墨铸铁产品的深加工等领域。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 2021-04-20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发布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2-11-02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两院院士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本期特刊邀请两院院士撰文,畅谈学习体会,并分享他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各自科研领域所作出的努力。
科技日报 2022-11-03
《“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解读
11月9日,科技部公布《“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22-11-24
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关于征集2024年航天专项项目建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海南省“陆海空”科技创新发展部署要求,加快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构建以及“三链”领域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推进空间科学试验重大产出,促进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推动海南航天高质量发展。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现公开征集项目建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需求 聚焦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构建发展规划,围绕科技创新、产业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咨询与研究方向,重点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成果落地转化等需求,2024年航天专项项目将重点围绕以下领域与方向开展。 (一)征集领域 1.火箭链:围绕低成本、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关键技术攻关、演示验证实验和产品开发试制,航天发射配套实验理论、关键技术、测试流程和支持系统优化更新等。 2.卫星链:围绕商业卫星平台优化和可靠性设计、低功耗轻质量小型化有效载荷研制、星地高速数传、卫星测运控等。 3.数据链:围绕天基观测数据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标定、真实性检验、信息提取、融合处理、可视化展示、保障与服务等。 (二)征集类型 1.科技创新:聚焦航天领域前沿技术引领,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对海南航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驱动作用。 2.产业促进:具备一定的产业成果转化与落地能力与条件,项目执行期结束后具备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条件。 3.国际合作与交流:围绕与东盟、拉美、加勒比等国家的技术合作与双向转移,开展航天领域交流活动等。具有明确的国际合作对象。 4.政策咨询与研究:瞄准国内外航天科技前沿,研究提出有利于海南航天事业发展的技术发展战略和前瞻性政策建议。 5.创新创业团队引进:重点引进培育一批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三链”领域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支持海南航天发展需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团队项目来海南孵化和成果转化。主要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相关团队。同时,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申请单位在海南省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团队由1名带头人和至少3名核心成员组成,团队成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研究水平和成果居本领域、本行业前列,科研成果创新性突出或产业前景好。 (3)团队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入选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人员合计不少于2名。 (4)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55岁,其中,带头人年龄不超过65岁。 (5)团队成员承诺在海南工作5年以上。带头人及核心成员与用人单位每年在琼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6个月。 (6)具有明确的团队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合作基础。 二、征集方式 为切实落实相关工作,请有意向的单位提供2024年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航天专项项目建议,并于2023年7月18日(周二)前将《2024年海南省航天专项项目建议表》《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征集表》发至邮箱qiunan@hn-atic.com。 附件1:2024年海南省航天专项项目建议表 附件2: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征集表   海南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 2023年7月6日 (联系人:邱南,电话:18608998958)
省科学技术厅 2023-07-06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19 820 821
  • ...
  • 874 87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