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聚集诱导发光(AIE)荧光微球批量稳定性制备及应用
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具有高聚集态发光效率,采用刚性主链的高分子结构可以实现对其分子振转结构的有效限制,大幅提高制备微球的固态发光效率。而且,AIE 分子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可激发光源和信号采集窗口的高效分离,导致其荧光信号输出的灵敏度显著提高。该技术采用高效 AIE 分子作为信号基元,通过单体选择和工艺优化原位聚合 AIE 荧光微球,其微球粒径可以实现 50nm-1000nm 及微米级的有效控制(粒径 CV 值小于 5%),并可根据需要对微球 表面进行定量修饰(功能基团羧基、氨基、羟基、链霉亲和素、 生物大分子等)。借助偶联技术,可进一步与多种抗体、抗原蛋白相连,拓展其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该技术制备的荧光微球在光色、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远超同类型产品,并实现了发光波长的全覆盖(蓝色、绿色、红色等)。AIE 荧光微球功能修饰调谐性明显,在侧向层析技术、细胞成像、微流控技术和荧光酶联免疫吸附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华南理工大学 2023-05-08
干细胞诱导制备 T 调控细胞治疗自我免疫病的研究
项目背景:T 调控细胞(Treg 细胞)可以提升人体免疫耐受 能力,临床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以及免疫排斥,但是人体内 Treg 细胞比例低,很难达到治疗免疫疾病的水平。干细胞可以 诱导 CD4+T 细胞高效率地转化成 Treg 细胞,企业目前掌握干细 胞制备到临床应用全部核心技术,但缺乏利用干细胞诱导制备 Treg 细胞完整的技术体系。企业目前虽拥有 B+A 级洁净实验室, 不具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环境,此外开展动物实验需涉及实验 动物的需要相应的许可证;临床试验需由研究者发起并经研究单 位伦理审批。企业迫切需要与在细胞免疫领域里具有先进技术和 较高学术声誉的科研团队合作,建立和完善间充质干细胞诱导 CD4+T 细胞高效率转化成 Treg 细胞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并利用 动物模型证明该体外诱导制备的 Treg 细胞同样具有压制免疫反 应、恢复免疫平衡、维护免疫耐受的能力,从而具有明显的治疗 效果,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展临床初实验。 所需技术需求简要描述:1.如何提取纯化 Treg 细胞。2.如 何在体外进行高效制备和扩增 Treg 细胞。3.制备扩增后 Treg 细 胞活性验证。4.Treg 细胞在临床如何应用。  对技术提供方的要求:具有长期免疫、干细胞和自我免疫病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设备先 进。尤其在 T 调控细胞的临床应用方面在国内外具有先进地位, 课题组应具备开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岛中康原能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2
典型城市系统氮物质流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徐琳瑜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研究以广州为例,在城市生态系统层面构建氮物质流核算模拟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全面刻画氮物质流过程,从活性氮产生、流动、积累、环境负荷等方面出发,分析了1995-2015年间氮平衡在源、通量和归趋上的变化。结果显示,人为扰动不仅强化了活性氮输入,而且极大改变了城市生态系统中活性氮的分布格局。以往全国尺度的研究认为活性氮主要累积于陆地中,而本研究发现在城市尺度活性氮大量富集于大气中,而不是陆地中。人工固氮(Haber-Bosch N fixation, HBNF)倾向于生产供人类消费的合成氨产品(如塑料、橡胶等),而不是用于生产农业用的化肥,进而导致合成氨产品在人类子系统中的积累。工业活性氮在人类子系统中迅速积累,这可能作为已有学者报道的全球未知氮汇的一种解释。 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应该更关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含氮产品、食品氮消费等引起的活性氮输入及环境损失。特别地,工业合成氨产品延缓了活性氮向环境的释放,这种由活性氮释放延迟引起的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要提高工业合成氨产品的再利用率,降低工业合成氨产品生产、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中的活性氮损失。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生物质移动式热解制油技术与装备
针对生物质体积密度低、热值低,高值化利用中原料收集和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开发了双螺旋移动式热解制油装置系统,将生物质就地转化为高能量密度、易于运输的生物油。该系统包括快速热解、燃烧供能、骤冷和智能化控制等单元,采用自主设计的双螺旋内混热解反应器,利用热解气燃烧供能,通过分段式加热进行反应强化和能量品质优化匹配,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紧凑化和移动化。设计的紧凑式装置系统在相同处理量下,体积只有传统设备的1/5,生物油产率高达50%,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制备的生物油品质较好,通过简单提质后可与汽柴油混合使用,有望实现生物质“分散式制油-集中化炼制”模式。
东南大学 2021-04-11
5MW生物质固定床气化发电装备技术
目前我国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应用较多的是固定床气化,但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且高效连续运行性能差,尚无法适应以发电为代表的规模化利用方式。因此,在生物质转化利用领域,开发规模化高效可靠的气化技术是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2007年华东理工大学主持实施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CRESP)“规模化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炉的研制”,之后又负责完成了多项相关重点科研,核心装备技术于2009年7月通过专家验收。本项目的技术原理是将生物质燃料通过固定床自热气化生产可燃气体,其关键技术包括气化炉控温防止结渣、降低飞灰夹带及燃气深度净化等。本项目核心装备—固定床气化炉的单炉产气量大于5000m3 /h,采用典型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燃气热值大于1500kcal/m 3 ,同时还可获得焦油和草木灰等副产品,气化系统运行高效、可靠而洁净,已完全达到规模化工业生产的要求。本项目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供气、发电和供热等场合。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5MW生物质固定床气化发电装备技术
目前我国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应用较多的是固定床气化,但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且高效连 续运行性能差,尚无法适应以发电为代表的规模化利用方式。因此,在生物质转化利用领域, 开发规模化高效可靠的气化技术是迫切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2007年华东理工大学主持实施世 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CRESP)“规模化生物质固定床气化炉的研制”,之后又负责完成 了多项相关重点科研,核心装备技术于2009年7月通过专家验收。 本项目的技术原理是将生物质燃料通过固定床自热气化生产可燃气体,其关键技术包括气 化炉控温防止结渣、降低飞灰夹带及燃气深度净化等。本项目核心装备—固定床气化炉的单炉 产气量大于5000m3 /h,采用典型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燃气热值大于1500kcal/m3 ,同时还可获 得焦油和草木灰等副产品,气化系统运行高效、可靠而洁净,已完全达到规模化工业生产的要 求。本项目成果可广泛应用于供气、发电和供热等场合。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典型城市系统氮物质流的时空特征与变化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徐琳瑜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以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研究以广州为例,在城市生态系统层面构建氮物质流核算模拟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全面刻画氮物质流过程,从活性氮产生、流动、积累、环境负荷等方面出发,分析了1995-2015年间氮平衡在源、通量和归趋上的变化。结果显示,人为扰动不仅强化了活性氮输入,而且极大改变了城市生态系统中活性氮的分布格局。以往全国尺度的研究认为活性氮主要累积于陆地中,而本研究发现在城市尺度活性氮大量富集于大气中,而不是陆地中。人工固氮(Haber-Bosch N fixation, HBNF)倾向于生产供人类消费的合成氨产品(如塑料、橡胶等),而不是用于生产农业用的化肥,进而导致合成氨产品在人类子系统中的积累。工业活性氮在人类子系统中迅速积累,这可能作为已有学者报道的全球未知氮汇的一种解释。 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应该更关注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含氮产品、食品氮消费等引起的活性氮输入及环境损失。特别地,工业合成氨产品延缓了活性氮向环境的释放,这种由活性氮释放延迟引起的遗留效应(legacy effect)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要提高工业合成氨产品的再利用率,降低工业合成氨产品生产、使用以及处理全过程中的活性氮损失。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生物质热解制取生物油及油品提质技术
成果产品生物质热解-提质成套装备与技术,主要用于将生物质转化为高品质的液体燃料,替代石油作为车用燃油。工艺采用国内外首创自热式单床内循环串行床对生物质热解,耦联“分级转化”(酯化-加氢)技术对热解生物油提质。
东南大学 2021-04-10
无醛生物质胶黏剂制造与应用技术
项目采用豆粕、棉粕等植物蛋白为主要原料,开发出蛋白质活化、降粘、增强及快速固化等技术,创新植物蛋白胶黏剂施胶设备,解决了蛋白胶黏剂工业化应用的一系列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黏剂产品具有涂布性能好、预压性好、固化温度低(110-120℃)固化速度快、耐水胶合强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单板类人造板生产。人造板产品力学性能表现优异,12小时水煮不开胶,无甲醛,胶黏剂产品成本与环保型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相当,具有较好的性能与成本优势。
北京林业大学 2021-05-09
环保型生物质组分分离产业化技术
"生物质特别是木质生物质包括农业秸秆、木材等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可再生有机碳资源,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组分结合构成。探索木质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并有规模化应用前景的分离与转化新方法新途径,以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等化石基化学品、材料和能源,是本世纪初以来的科学热点领域之一。 本团队探索性发现并初步建立了一种固体碱-活性氧蒸煮分离木质生物质组分的方法,并由此建立了弱碱氧化体系制浆的新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实现生物质组分分离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不溶于水但在水溶液中产生弱碱性的Mg基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固体碱),并加入O2这一清洁化合物,蒸煮过程不含水溶性强酸、强碱和含硫化合物,生产过程中无传统分离方法的恶臭味产生,安全有效,固体碱可以回收再利用。分离的生物质组分一方面可用作纸浆等材料,另一方面可直接作为转化纤维素合成燃料乙醇和航空燃油的重要原料。 "
厦门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21 2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