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产品详细介绍 屏幕 LED屏 对角线尺寸:70" 分辨率:1920*1080/3840*2160 显示面积:1549.44(H)x871.56(V) 亮度(标准值):500cd/m2 对比度:5000:1 输入信号 TV输入:RF(PAL D/K BG I) PC输入:VGA USB 视频输入:AV1 SVIDEO 色差输入:YPbPr/YCbCr 高清输入:HDMI1 HDMI2 输出信号 视频输出:AV 音频输出:Audio(L R) 功放音频输出:15W*2 多媒体:JPEG/MPEG-1-2-4/RM,RMVB/MOV/H.264 功能:HDMI 1.3、3D降噪、3D解码、MP3播放、图像浏览、电气性能 分辨率:VVGA / SVGA / XGA / WXGA / SXGA / UXGA /480i, 480p, 576i, 576p, 720p , 1080i,1080p 菜单语言:简体中文、英文
北京中航健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产品详细介绍 屏幕 · LED屏 · 对角线尺寸:65" · 分辨率:1920*1080P/3840*2160 · 显示面积:1209.6(H)x680.4(V) · 亮度(标准值):500cd/m2 · 对比度:5000:1 输入信号 · TV输入:RF(PAL D/K BG I) · PC输入:VGA USB · 视频输入:AV1 AV2 · 色差输入:YPbPr/YCbCr · 高清输入:HDMI1 HDMI2 HDMI3 输出信号 · 视频输出:无 · 音频输出:Audio(L  R) · 功放音频输出:15W*2 · 多媒体:JPEG/MPEG-1-2-4/RM,RMVB/MOV/H.264内置蓝牙无线话筒接收模块,带笔型话筒,教师人手一麦,一麦走遍所有教室,笔型话筒与接收模块三秒自动对频,无需繁杂设置。 · 功能:HDMI 1.3、3D降噪、3D解码、MP3播放、图像浏览、电气性能 · 分辨率:VVGA / SVGA / XGA / WXGA / SXGA / UXGA /480i, 480p, 57 6i, 576p, 720p , 1080i,1080p
北京中航健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产品详细介绍 屏幕 · LED屏 · 对角线尺寸:55" · 分辨率:1920*1080P · 显示面积:930.24(H)x530.26(V) · 亮度(标准值):500cd/m2 · 对比度:5000:1 输入信号 · TV输入:RF(PAL D/K BG I) · PC输入:VGA USB · 视频输入:AV1 AV2 · 色差输入:YPbPr/YCbCr · 高清输入:HDMI1 HDMI2 HDMI3 输出信号 · 视频输出:无 · 音频输出:Audio(L R) · 功放音频输出:15W*2 · 多媒体:JPEG/MPEG-1-2-4/RM,RMVB/MOV/H.264 · 功能:HDMI 1.3、3D降噪、3D解码、MP3播放、图像浏 览、电气性能 · 分辨率:VVGA / SVGA / XGA / WXGA / SXGA / UXGA  /480i, 480p, 5 76i, 576p, 720p , 1080i,1080p
北京中航健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LCOS全高清互动一体机
产品详细介绍 LCOS全高清互动教学一体机是目前倡导的“班班通、堂堂用”性价比最高、性能最好、操作最简单、维修最容易的电教综合解决显示终端。
擎天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2021-08-23
弹性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山东红花防水建材有限公司 2021-09-03
云数控实训一体机
数控云实训系统,针对加工制造大类相关的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及生产设备数据采集反馈系统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数控技术人员培训系统。是响应国家绿色技能培训的号召,将信息化、工业化、绿色技能三方融合,服务于产教融合,面向职业院校、企业培训等,进行低成本、高质量、大规模、智能化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系统采用真实的数控机床操作面板与数控机床仿真模型进行交互操作,完全再现机床编程、操作全流程。降低培训场地、设备、耗材的同时,突出数控机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培训效果。系统具有完整的云计算架构,兼容多种类工业通信协议,可采集生产设备、控制系统和工业产品等各类工业数据,积累存储一定规模的工业数据,对企业生产制造提供技术服务。
上海巅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03-09
专家报告荟萃⑧ | 陈慕恒:探索和建设“五题联动”工作机制 落实企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合成单独章节进行专题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阐明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具体方向。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职教培训工作,聚焦“精准培训”和“从真学真练真考到真会”的新工作目标,构建了“现场问题-科研课题-教学专题-演练习题-考评试题”“五题联动”,产、教、研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4-12-13
透明防伪材料—光变色薄膜
根据多层膜光学干涉的原理,当光线照射到薄膜,在进入各膜层时由于各膜层的光 学性质不一样使得有些光相干相长,有些光相干相消,随着观察者视角的变化薄膜呈现 不同的颜色。早在 1973 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 J.A.Dob-railski 等人就预见了变色薄 膜在防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于 1987 年首次应用于 50 圆的货币上。稍后美国人也研 制出有金色变到绿色的全介质变色薄膜。再以后又有人与瑞士 SICPA 公司合作将变色薄 膜作为颜料掺入到油墨中,研制成光变色油墨。现在许多国家的护照、签证和货币上都 用上了光变色油墨。 光变色薄膜的光变色功能来自于多层膜的复合特性,光变色效果与组成该薄膜的各 膜层的材料性质、厚度以及膜层之间的组合有关。薄膜多采用金属膜与金属氧化物介质 组合,用物理方法(如热蒸发、电子束或离子镀、磁控溅射等)镀制薄膜。金属氧化物 介质膜用物理方法镀制质量控制比较困难,效率低,成本也比较高。同济大学课题组用 气凝胶或有机材料替代金属氧化物,材料性能稳定,可进行大面积快速涂膜,效率大大 提高,成本也很低。
同济大学 2021-04-11
变储能建筑材料
相变储能建筑材料是一种新型建筑节能功能材料,利用相变储能材料可以使传统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时间和地点上进行流转,自动优化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匹配,属于 智能能源概念,在建筑中应用这种材料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其应用方 式主要有两种。 一为通过相变储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建筑 物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冬季,太阳能热丰富的时间为晴天和白天,而我们对太阳能热需 求的时间是晚上和阴天,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不匹配性。利用相变储能建筑材料蓄 存白天和晴好天气时的太阳能,在夜间或阴天将蓄存的太阳热释放出来,使得建筑物利 用太阳能的时间从白天和晴天延长到夜间和阴天,提高建筑物利用太阳能的量。 第二种方式为利用相变储能建筑材料开发电力峰谷差“绿色能源”。在盛夏或严寒时 节,空调或其它取暖设备往往集中使用,造成电力紧张,供不应求,而在其它时段又出 现电力过剩的现象,出现所谓的电力峰谷现象。为消除峰谷现象,电力公司将峰时电价 定为谷时电价的数倍,以鼓励电力用户多使用谷时电。在电力需求的波谷时段,可采用 相变储能复合材料蓄存由空调或制热设备产生的冷量和热量,用于电力波峰时段,降低 空调等设备在波峰时段的用电强度,可从用户侧的角度减小电力峰谷差,实现节电、节 能和节约资源的效果。 此外,相变储能建筑材料还可提高建筑物的热稳定性和热惰性,减缓建筑物室内的 温度波动,在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同时,降低空调制冷或加热设施的启、停频率和运行 时间,并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同济大学 2021-04-11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焦碳和碳纤维等。作为电极材 料的活性物质,对碳材料的要求有许多方面:如放电比容量、颗粒大小和比表面积、电 极极化性能、充放电稳定性等。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研究单位在探索新的制备工艺来改善 电极性能。 采用常压干燥技术,成功地制备了碳气凝胶材料,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实现了碳气 凝胶材料微结构人为裁剪与控制。这些新型储能器件具有重量轻、体能密度高、无污染 等优点,是新一代绿色能源材料。多孔碳电极用于锂电池将优于枝晶锂电池,传统的电 极充电时枝晶会在阴极上成核,当枝晶越过电极跨度时将造成短路,从而限制了充电次 数。用多孔碳做电极时,锂离子嵌在石墨结构中,防止了锂金属的沉积和枝晶的形成, 而丰富的孔洞可提高电极与电池溶液的接触面积。碳气凝胶是由间苯二酚和甲醛在碱性 催化剂作用下,通过溶胶-凝胶和炭化工艺制备而成的。通过控制水和催化剂的用量, 可以控制其孔洞结构和密度,它的干燥过程也正由管来的超临界干燥向常压干燥发展, 以便降低气制备成本,改善其性能,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碳气凝胶也可能成为电池 材料的理想选择。 
同济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8 59 60
  • ...
  • 296 29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