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效多自由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及装置
团队(重庆大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发课题组)自2002年以来便开始对 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同时,着力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应用推广,先后与 中国海尔集团、中海油服集团、中船重工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了一批可 实际应用的工程装置。作为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先后完成系统整体建 模及控制理论研究,高频电力电子变换及高效多自由度电磁转换机构研究,形 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为我国无线电 能传输技术应用推广做出应有贡献。 制约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在于传输效率相对较低,空间 尺度及灵活度较小。课题组重点围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高效、多自由度等关 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理论、技术到工程化应用一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着力于高 频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及相关控制策略、频率稳定控制技术与实现、电磁机构研究 与优化设计、多自由度拾取变换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均衡磁场 管状空间的功率电磁场聚集技术;多自由度高效拾取模式与转换技术;系统复杂 电磁综合特性的非线性建模及控制技术;基于能量注入包络控制的新型电能变换 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技术体系,并自主研制出从瓦级到几十 千瓦不同输出功率等级和几种典型应用领域的实验装置、工程装置和特种示范系 统。
重庆大学 2021-04-11
大面积吹填造地超软地基加固技术
据统计,目前规划吹填造地面积达到1200km o吹填土具有含 水率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等特点,处于超软状态,人员和施工机 械无法直接进入场地,处理难度极大,迫切需要研发适应大面积超软地基快速处 理新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正是针对饱和吹填超软土加固难题而开发,实现了在 承载力为零的泥上施工、实现了泥上插板、泥上铺膜、泥上布管,采取新型管网 代替砂垫层水平排水系统,改进水平排水滤管,改进排水板和波纹滤管的连接方 法,实现了多项施工工艺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超软土地基上无法进行传统真 空预压的施工难题,开辟了特殊土地基加固的新途径。主要施工步骤包括铺设 浮桥、改性真空预压以及结合覆水预压技术:(1)在围堤内的淤泥区上铺设浮 桥;(2)在淤泥区上铺设塑料编织布,将其固定于围堤和浮桥上;(3)在塑料 编织布上水平铺设排水支管,塑料排水板缠绕排水支管插入淤泥区的淤泥中; (4)在塑料编织布上水平铺设排水主管,走向与排水支管垂直,排水主管一 端连接真空泵;(5)在排水主管、与排水支管上铺设土工布,在土工布上铺设 真空膜;(6)在真空膜上放置水荷载。
重庆大学 2021-04-1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 昆
黄 昆(1919—2005)浙江嘉兴人。物理学家。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等。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黄—里斯理论”。
北京大学 2021-02-2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 选
王 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计算机科学家。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等。
北京大学 2021-02-22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煤矿顶板安全在线监测系统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煤矿顶板安全在线监测系统是以中国矿业大学多年来形成的顶板动态监测与支护质量检测理论、技术、软件仪器为基础,最新引进光纤光栅传感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建立起来的新型矿用顶板动态、围岩应力、锚杆(索)受力、支架受压的在线实时监测系统。此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煤矿安全技术融为一体,通过各种不同功能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将被测的不同形式的物理量(如应力、应变、位移、压力等)转变成便于记录及再处理的光信号,通过光纤光栅信号处理仪器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上传至监控主机,构成一套合理的煤矿顶板安全在线监测系统。 本系统主要分为巷道顶板在线监测和综采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在线监测两部分,可以实现多重功能:(1)监测掘进和回采巷道的顶板离层位移与速度;(2)监测锚杆支护巷道锚杆或锚索的载荷应力;(3)监测巷道围岩或煤柱内部应力;(4)监测综采工作面支架和超前支护工作阻力;(5)井上计算机在线动态显示监测参数和超限预警;(6)该系统监测的数据自动存储,可以历史查询以及数据信息共享。 本项目研究是一项源于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开发项目,主要针对目前我国煤矿顶板安全监测水平低、事故突发频繁等现状,通过技术开发和煤矿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煤矿顶板安全监测和事故突发预警系统,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采及科学采矿的理念。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01
金属表面取代镀铬镀镍微合金化处理技术
金属表面镀铬、镀镍能耗高,镀液处理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微合金化耐磨蚀技术,表面硬度达到镀硬铬要求,耐蚀性能优镀铬镀镍处理,生产过程绿色无污染,批量工业化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微合金表面处理技术”是在金属表面纳米化、稀土助渗和低温渗氮/碳/金属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发展而来的表面强化技术,通过氮、碳、硼等间隙原子及稀土、钽、钛、钨、钼、硅等微量合金元素的协同复合渗入,在钢铁零件表面形成具有精细微观结构的复合层,大大提高耐蚀性和耐磨性,解决了传统氮化存在的氮化层晶间脆化、不耐高温等缺点。
山东科技大学 2021-04-22
高性能液流电池双极板及系统集成技术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无电地区供电工程以及未来能源安全方面都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能量和功率独立(设计灵活)、深度放电、大电流放电不损坏电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本项目组在全钒液流电池方面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取得了多项独创性成果。在电池关键材料(双极板、电解液)和电堆结构设计等方面具有多项专利技术,拥有设计、制造25kW 单堆电池和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集成技术。 在电堆设计和系统集成方面,项目组针对大型液流电池电堆和系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模拟仿真技术,优化流场设计,使电堆结构更加高效、可靠;优化的管路设计方案可减小管路系统中的旁路电流损失,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电池系统循环运行过程中的先进热量管理技术为电池体系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双极板是液流电池关键零部件,对电池性能、寿命和成本有重要影响。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的双极板是液流电池领域高度期待的关键材料。目前已成功开发了新型液流电池双极板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研制的双极板具有电导率高、稳定性好、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的突出优点,各项指标达到国际领先。高性能双极板的成功研制,将大幅提高液流电池能量效率和使用寿命,同时可显著降低储能成本,将有力推动液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目前已与新能源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为我国百兆瓦级的全钒液流电池大规模储能项目提供高性能双极板,将实现双极板经济效益3亿元。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流电池双极板大规模制造技术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优化设计 液流电池电堆设计和制造技术 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5-11
输电铁塔结构健康状态边缘智能感知与评价技术
该技术建立了在役输电铁塔结构性能弱化模型和评估方法,提出了适用于瞬变载荷测量的输电铁塔状态全面感知技术,考虑台风、龙卷风、覆冰等灾害气象条件下载荷的瞬变特征,完成了输电线路瞬变载荷状态感知系统及终端设备研制,提出以架空导线载荷、铁塔结构倾角和应力状态实时测量为基础,与数字仿真模型深度融合的输电铁塔状态全面感知技术,构建输电铁塔的边缘智能感知端与云端协调工作架构,实现输电铁塔结构状态全面高速感知,可以实现输电线路巡护重点定位和输电铁塔灾害反演。 该技术的应用将解决重要架空输电线路通道中铁塔结构的健康状态智能感知与评价问题,能够实现架空输电线路结构健康状态全面感知,有效提升输电铁塔结构健康状态感知的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为定位输电线路的巡护重点提供重要技术手段,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技术保障和实践依据。 1 系统功能 (1)输电线路地理信息 以电子地图方式显示输电线路的地理信息,展示输电线路走向及铁塔位置信息。同时,可标识当前的气象信息。 (2)输电铁塔结构状态感知实时监测数据 以表格、图形的方式显示状态感知实时数据,对异常的状态感知数据实现声光报警,并可进行历史状态感知数据的查询。 (3)输电铁塔灾害反演 建立塔线体系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上显示导线位移、导线和绝缘子的应力计算结果,并可实现灾害过程反演。 (4)输电铁塔实时健康状态 建立输电铁塔的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上显示输电铁塔的杆件应力计算结果、输电铁塔结构变形结果及实时的健康状态评价结果。 (5)输电线路结构健康状态及巡护重点定位 显示输电线路结构健康状态评价结果,提供输电铁塔薄弱环节定位功能,为输电线路重点巡护提供支持。 2 系统组成 输电线路结构健康状态智能感知平台的系统结构分为感知装置和主站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 图1 系统图 系统客户端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2 客户端界面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在粉末制备中的应用
机械球磨是一种传统制粉技术,虽应用广泛,但效率较低,介质污染严重等。同时,单一机械能难以诱发材料活化、相变和反应等,不易实现对材料结构的精确控制,部分化合物难以合成。这使得传统球磨在制备高性能功能粉体方面面临极大发展瓶颈。 该技术首次提出将冷场等离子体引入机械球磨过程中,发明了一种高能效、高活性、低污染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简称等离子球磨)技术及其装备(国家发明和国际PCT专利:ZL2005100362319,ZL201410815093.3,PCT/CN2014/094856),利用近常压下不同气体在球磨罐中形成的高能量电子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和机械球磨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粉末的组织细化、合金化、活性激活和化合反应等,不仅极大提高了球磨效率,使球磨时间减少了近10倍,显著降低了球磨污染,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结构显著提高材料的性能。 该技术先后得到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等支持,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余项;3项专利授权企业实施生产等离子球磨机,2016年至今共销售到30多家高校、研究所和企业。 等离子球磨结构示意图 等离子球磨应用材料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5-11
航空高功率密度高可靠发电与电驱动技术
发电与电驱动技术是多电/全电飞机电源与作动系统的核心,本项目在高功率密度高可靠电机设计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形成的系列化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多个型号飞机,打破了国外对我国航空领域高功率密度电机技术的严格封锁,显著提升了飞机电源与作动系统技术性能。研发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技术特征 1、高速高可靠定子励磁双凸极电机高压直流发电技术; 2、大功率电励磁无刷同步电机变频交流起动发电技术; 3、高功率密度永磁/混合励磁电机驱动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26 527 528
  • ...
  • 714 71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