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氮、磷过度排放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全球水环境面临的挑战之一,特别是由此引发的蓝藻爆发、水体生态功能丧失及饮用水资源危机成为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实现氮磷营养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成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构建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微生物活化设备照片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柴晓利教授团队研发的水体微生物活化技术,突破了传统旁通水处理工艺、水生动植物修复技术的不足,通过激活土著优势菌种,使之快速增殖,打破原有水体微生态平衡,用水体本身容积代替传统的有限生物反应器,大大增加微生物的增殖空间,充分发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削减能力,改善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透明度、营养盐等不利条件,重组、完善水体微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最终脱离人工干预回归自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水体原位修复技术解决了地表水环境轻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瓶颈,引领了低污染负荷饮用水水源地氮素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环境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获得相关授权专利11项,在全国十几个省市30多个水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累积项目合同额超过3亿元。
同济大学 2021-04-11
一种污染物的异位生物修复装置
发明(设计)人:姚琪, 林锋, 李俊, 王令祥, 李舜斌, 陈静。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物的异位生物修复装置,包括生物修复装置主体,所述生物修复装置主体的内部设有二氧化碳溢出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土壤堆放装置、驱动装置;通过生物修复装置主体、二氧化碳溢出装置、二氧化碳吸收装置、液位控制装置的配合,使土壤堆放装置内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被排出,而生物修复装置主体内的其他气体成分不会被排出,避免生物堆内部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进入空气中而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通过生物修复装置主体、驱动装置、插入装置的配合,使得生物修复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能够在土壤堆放装置的内部循环流动,增加生物堆内部的含氧量,加快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提高了该异位生物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南京大学 2021-04-10
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用作为骨修复材料
用于骨修复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 吸收性能的生物材料,制备成具有特定形状和三维连通的多孔细胞支架。在临床上已应 用的以硅酸盐为基质的 45S5 生物活性玻璃,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但是,硅元素在组 织体内较难降解,而且该类型玻璃难以加工成强度高的骨组织工程的支架。前期由同济 大学材料学院开发了一种以硼酸盐为基质的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硼酸盐玻璃,能制作成高 力学强度的大孔海绵状,并兼有生物活性和完全的、可控的生物降解性特性,可用作为 细胞或基因活化的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植入生物体内,能按照临床上不同部位骨组织 的生长速度要求,能可控地调节降解速度,最终能完全降解,具有第三代生物材料的各 种特性。前期,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并证实, 该材料能满足临床上骨修复和骨替代材料需要。
同济大学 2021-04-13
生物活性氧化钛骨修复陶瓷材料
项目通过微纳米陶瓷烧结技术, 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氧化钛陶瓷, 可以与骨组织形成生物活性结合, 表现出优良的生物活性, 同时其光催化效应赋予其抗菌抑菌性, 可预防植入体污染引起的感染。该项目获得的氧化钛陶瓷兼具生物活性与抗菌抑菌性,可显著提高植入体的体内修复成功率。同时为提高纳米氧化钛的附加值具有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 2016-04-20
油田区域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
1 成果简介我国油气田和石油炼化企业普遍存在原油落地污染土壤现象,据统计,我国石油污染土壤面积 500 万公顷。这些土壤不仅不能使农作物很好生长,且代谢产物的毒害作用更是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2 应用说明从 2001 年开始,清华大学就一直致力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上基础理论和工程实施方面的研究;筛选出几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开发了细菌-真菌协同强化修复技术;研发出一套高效的实际石油污染场地的生物修复工程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治理展开了基础理论研究,并将修复评估体系延伸到微生态角度,建立其标准。本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9 项。并在中原油田实施了 170m2 的污染土壤生物治理小试和11 亩的实际石油污染土壤的中试的工程实施,使得 19 年寸草不生的污染场地恢复种植能力,种植作物为小麦,修复后耕地所种植的小麦能够正常出苗和生长,其产量达到正常耕地种植水平,并经过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其品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该项目专家鉴定意见为:“ 该项目开发的技术属原始性创新,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9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建议组织好推广应用,深入开展油污土地修复研究”。3 效益分析本项技术可以复耕我国大面积额的石油污染耕地,改善污染耕地的理化性质,从而彻底改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并且解决了污染问题。由于污染造成的耕地污染,石油企业需向当地农民支付每亩每年赔偿金 1300 元。 国际上目前修复成本在 1000~10000$/亩,本项技术的总修复成本在 1500~2050 元/亩, 工程实施开展 3 年内见效,本研究发展的油盐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很好的经济性。图 1 修复前                                                图 2 修复后
清华大学 2021-04-13
生物基聚氨脂类产品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
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 “第五大塑料”,与橡胶材料相比,聚氨酯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赋予PU良好的耐磨性、耐擦伤性、粘结性、柔韧性、优良的保光性与低温性等卓越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电子、医疗、建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特种有机树脂之一。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成果简介 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是一种新兴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誉为 “第五大塑料”,与橡胶材料相比,聚氨酯特殊的微相分离结构赋予PU良好的耐磨性、耐擦伤性、粘结性、柔韧性、优良的保光性与低温性等卓越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电子、医疗、建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特种有机树脂之一。自从1998年以来,国内聚氨酯产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2020年,我国聚氨酯行业产量在1470万吨左右,总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36.4%,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石油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寻求廉价、高效、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资源替代石化资源合成PU已迫在眉睫,这也是行业近年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 2022-07-27
自组装构建具有生物响应性的骨修复材料
课题确定了具有我国资源优势的封闭群内江猪为异种骨供体,初步摸清楚了猪骨异种抗原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酶消化和超声等技术手段在脱异种抗原方面的优缺点,从体内和体外等途径比较上述方法处理后的猪源异种骨理化特性和成骨活性,为下一步实验研究积累了关键数据。
四川大学 2016-04-21
果蔬发酵及生物加工产品开发
生物加工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技术的新型、生态的加工技术体系和加工理念,可以增强产品的营养、改善产品的风味,延长货价期,而且适合多种果蔬原料,有成熟的工艺和成套设备,容易进行规模化生产。 农产品加工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好解决果蔬类农产品就地消化和货价期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顺应了目前市场的消费导向,发酵果蔬以健康、低糖、低脂的特点,符合市场的消费潮流。项目产品强化了肠道调理、功能因子等健康属性,并通过个性化的菌种定制和联合发酵技术,提升了产品的风味属性,使其滋味丰富,香气浓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要点 (1)课题组具备十分完善的发酵微生物菌种库,可以针对不同原料筛选出适宜的酿造微生物,改善发酵风味、提高发酵产品的营养价值。以各类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为原料,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现代科学发酵工艺,获得兼具风味和营养的果蔬汁发酵产品。 (2)课题组有完善的风味物质分析、功能物质评价技术平台,能够开展与风味物质与功能因子相关的有机酸、短链脂肪酸、多酚、多肽、多糖、生物酶等功能成分的精确分析以及与肠道调理、免疫提升、抗自由基氧化、护肝等动物模型评价或细胞学评价研究
江南大学 2021-04-13
贝类生物提取物系列产品
【项目来源】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珍珠养殖的综合利用”,编号:819-07-08;江苏省科技厅科技兴海项目“贝类生物提取物抗肿瘤新药研究”,编号:BL99301。 【成果鉴定】经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类    别】中药新药五类-注射用珠蚌纯化多糖;保健食品-珠蚌总多糖。 【剂    型】冻干粉针;胶囊剂。 【功能主治】增强免疫,抑制肿瘤生长,缓解疼痛。保健食品用于肿瘤辅助治疗。 【项目简介】本项目按照中医药理论中关于蚌类软体的应用文献记载,利用养殖珍珠的废弃物,将蚌类软体经过提取和分离,制备成具有较好的调节免疫、抑制体内肿瘤细胞的生长、缓解疼痛、对抗化疗药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功效的提取物A。 在珠蚌软体活性提取物A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离精制获得了抗肿瘤的有效组分和主要有效成分,并按照《新药注册管理办法》中药五类要求研制成珠蚌纯化多糖组分冻干粉针剂。 在珠蚌软体活性提取物A的基础上,按照《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要求研究得到了具有辅助治疗肿瘤作用,增强免疫,对抗化疗药导致的白细胞降低的保健食品。 【推广应用前景】将养殖珍珠的废弃物三角帆蚌或圆角无齿脊蚌等贝类软体进行提取分离,得到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抑制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缓解疼痛、对抗因化疗药导致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作用的提取物,经过制剂工艺制备成可口服的胶囊制剂,该口服制剂无毒、稳定,长期服用无副作用,质量可控,指标稳定,测定方法可靠。同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跟踪研究得到珠蚌软体提取物的抗肿瘤有效组分和主要有效成分,制备成有效组分含量高,药效确切,符合国家新药研究要求的新药制剂珠蚌纯化多糖组分冻干粉针剂。整个研究获得两个产品,这两个产品原料成本低廉,来源广泛。 同时本项目研究所得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高,作为具有确切功效的功能性保健品和抗肿瘤新药一旦投放市场将会对珍珠养殖业和药品生产业以及医药保健品生产行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淡水珍珠养殖业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产品。 【进展情况】 1.已完成中药新药临床前以及保健食品申报前主要研究工作。 2.申报发明专利1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生物基聚氨酯类产品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
本成果聚焦于可再生木本植物油脂的生物-化学组合合成技术,合成了基于油脂的新型聚氨酯系列产品,并结合分子结构设计-性能调控构建了多功能、高性能且稳定的生物油脂基聚氨酯及其复合材料,为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生物基聚氨酯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 2021-12-0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02 2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