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有关三维光电子集成的研究
提出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和碳纳米管的三维光电混合集成系统,该系统与现有的COMS制备工艺兼容,可以实现光子学和电子学的三维集成和互联,为解决集成电路的速度瓶颈提供了一种方法。他们演示了几种集成回路,包括在片光操控回路、波长和偏振复用回路和具有COMS信号处理电路的集成模块。Fig. 1. Integration of plasmonic-enhanced detector with carbon nanotube (CNT)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s. a, Schematic of the 3D integrated circuits, consisting of bottom-layer passive WFSAs and metal connection lines, in-between HfO2 dielectrics and Au cross-layer connection lines, and top-layer plasmonic receiver and CNT CMOS signal processing circuits. b, Outpu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smonic-enhanced barrier-free-bipolar diode (BFBD) and the normal BFBD under the illumination at "λ" =1200 nm. c, Electric field pattern of the La=320-nm SA. d-e, Transfer (d) and output (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MOS. f, VTC curves of the CMOS (blue line) and the 3D integrated circuits (red line). Inset is the corresponding equivalent circuit diagram of the 3D integrated circuits. g-i, Statistical figures of merit of the deep-subwavelength modules, including photocurrent (g) and photovoltage (h) of the BFBD as well as on-state current of the CMOS (i). 这种三维集成系统的优点包括:1. 使用低温COMS兼容制备工艺,可以在单片集成回路中集成光子学模块、电子学信号处理系统和存储系统;2. 利用具有原子厚度的碳纳米管材料以及金属工艺,使得光子学集成和电子学集成在材料上兼容;3.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使得光子学器件尺度可以和电子学器件尺度相近,便于集成;4. 碳纳米管的工作波段可以覆盖整个通讯波段,这是硅材料无法做到的;5. 光电探测器工作于光伏模式,可以减小能耗。该工作是首次利用原子厚度材料实现三维光电混合集成,可以实现更小的尺寸、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功能,同时,有可能解决电子学集成回路在速度上的瓶颈。
北京大学 2021-04-11
福大新型量子点复合材料研究成果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孙磊教授为第一作者、物信学院陈恩果副教授为通讯作者、郭太良研究员为第三作者,在材料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陶瓷国际》(英文刊名:《Ceramics 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题为“Al2O3过渡层优化对ZnO量子点与CuO纳米线复合结构的场发射增强作用”(英文题为“Field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composite structure of ZnO quantum dots and CuO nanowires by Al2O3 transition layer optimization”)的论文。 本论文研究ZnO QDs 与传统一维氧化物CuO纳米线(CuO NWs)异质结构,以一维氧化物纳米棒为基体为 ZnO QDs 提供良好的定向电荷传输,同时 ZnO QDs 的表面改性又能改善基体的场发射性能,提出了详细的电势叠加效应和形成机制。鉴于 ZnO QDs 在 CuO NWs 表面呈现孤岛状分布且生长密度低,通过表面改性工程利用原子层沉积(ALD)工艺先在 CuO NWs 基体上沉积 Al2O3 薄膜,均匀的 Al2O3 薄膜为 ZnO QDs 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成核表面,同时可以降低基体表面的电子势垒高度。这种金属氧化物异质结构在很多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由于表面积大大增加,异质结密度提高,具有固有光捕获效应等优点。研究成果为改善单一纳米材料器件的场发射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制备新型结构的场发射器件奠定理论基础。
福州大学 2021-02-01
SARS-CoV-2感染和损伤胆管组织的研究
2020年3月17,复旦大学赵冰、张荣、林鑫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梁俊波合作在生物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发表研究成果“Recapitulation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holangiocyte Damage with Human Liver Organoids”,建立了人源类器官的SARS-COV-2感染模型,确定SARS-COV-2可以感染胆管细胞,并下调胆管组织中细胞紧密连接及胆汁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为新冠病毒细胞嗜性、致病机制研究和后续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工具,并提示胆管功能紊乱可能是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肝脏损伤的诱因。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应用人源肝脏类器官建立SARS-CoV-2感染模型,并研究其感染和损伤胆管组织的机制。人源类器官是由人体组织体外3D培养产生的,结构功能与体内组织器官高度相似的微型器官,可于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病理过程中的组织细胞行为。 研究者从临床肝脏手术中分离获取人胆管细胞,培育出可稳定传代的肝脏胆管类器官,应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对类器官中胆管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发现长期培养的肝脏胆管类器官保存了ACE2+的胆管细胞类群,而此细胞类群在小鼠肝脏胆管类器官中并未发现。提示人肝脏胆管类器官可以模拟ACE2介导的SARS-CoV-2感染。接下来,研究者检测了类器官对SARS-CoV-2的易感性。研究者从上海一位COVID-19患者中分离并纯化了SARS-CoV-2病毒,接种感染来不同个体的胆管类器官。感染24小时后对类器官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SARS-CoV-2的核衣壳蛋白(N protein)在部分类器官胆管细胞中呈阳性,而未感染对照组无信号,显示病毒已经成功侵染并复制,受感染的胆管细胞还会经膜融合形成合胞体。对SARS-CoV-2基因组RNA的qRT-PCR分析显示,在感染后24小时类器官内的病毒载量显著增加。这些数据表明,人胆管上皮细胞是SARS-CoV-2的易感宿主,并可支持病毒的活跃复制,人源类器官可作为研究病毒嗜性和致病机制的工具。感染48小时后,类器官内的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提示SARS-CoV-2感染可能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或抗病毒反应的激活。研究者进而关注和检测了病毒感染对类器官整体行为特性的影响。在体内稳态条件下,胆管的主要功能是将肝实质细胞分泌的胆汁酸转运到胆管腔内排出。胆管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维持了胆管上皮的屏障功能,对胆汁酸的收集和排泄至关重要。研究者发现SARS-CoV-2感染降低了类器官中Claudin1的表达,提示胆管细胞的屏障功能可能被破坏。更重要的是,两个主要的胆汁酸转运蛋白,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ASBT)和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CFTR)的表达在SARS-CoV-2感染后显著下调。这些数据支持SARS-CoV-2感染可以通过下调胆管细胞中紧密连接形成和胆汁酸运输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损伤胆管组织屏障和胆汁酸运输功能。提出COVID-19患者肝内病毒感染诱发胆管功能紊乱和胆汁积淤,进而导致肝脏损伤的可能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和损伤肝脏中胆管上皮细胞
复旦大学 2021-04-10
利用白酒发酵丢糟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
成果描述:本项目立足于白酒丢糟、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特定性状工程菌的遗传育种、纤维质原材料糖化降解、酒精发酵专用多菌种复合发酵菌剂的开发、各种物理、化学、微生物学方法在白酒丢糟及秸秆预处理工艺中的应用、白酒丢糟及原料秸秆糖化降解液的酸、糖分离及回收工艺、糖化降解液无蒸煮连续酒精发酵工艺及发酵动力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市场前景分析:本项目在白酒丢糟、秸秆混合酸降解、降解液的糖酸分离及无灭菌半连续酒精发酵工艺方面已基本成熟,本项目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四川省及国内的其它酿酒企业服务。工艺过程为废弃资源的生态化利用,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目前项目成果已在企业进行放大规模的实验,此外,已有著名白酒企业表达愿意参与该成果应用推广的意向,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可观。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1)建立了白酒丢糟、秸秆混合酸降解工艺,将丢糟与秸秆相配合,满足降解所需的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要求; (2)建立了浓硫酸降解液的糖酸分离工艺,有效实现了糖和酸的回收,为环境友好型生产工艺; (3)建立了白酒发酵丢糟及秸秆生物转化生产燃料酒精工艺的全面技术规范。 年产300吨,年销售收入300万元。
四川大学 2021-04-11
绳牵引并联康复机器人技术研究
一、项目简介 康复训练机器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典型人机合作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协助患者保持平衡能力和帮助患者实现运动功能的恢复性训练,由于患者与机器人在同一物理空间, 因此对机器人的柔顺性、安全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鉴于绳索牵引并联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并联运动机构,具有结构简单、惯性小、柔顺性好等优点,而且不存在刚性体的碰撞、冲击等缺点,非常适合于康复机器人的驱动控制。 二、前期研究基础 目前本研究团队对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技术已有广泛深入研究,针对飞行器标模所构建的原理样机,采用八绳牵引的六自由度冗余约束并联支撑技术,该系统具体包括机械传动子系统(采用八绳布置方式,通过万向滑轮,分别连接飞行器模型与电机驱动端)、运动控制子系统(采用伺服电机、多轴运动控制卡和伺服驱动器,基于并联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鲁棒控制方法,实现对期望轨迹的高精度跟踪)、模型位姿测量子系统(采用相机、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模型运动轨迹的高精度动态测量)、绳拉力和气动力测量子系统(在试验模型设计了内置式六分量测力天平,以实现对气动力的实时监测)。 结合医疗康复的实际需求,将进行绳牵引并联康复机构方案设计,系统运动空间与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等;采用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控制技术,搭建原理样机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实现康复机构的高可靠性与高安全性运动训练。 三、应用技术成果(1)应用技术成果(文字加图片) 截止目前,本课题团队研究的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技术在四项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不仅在实验室搭建了多功能原理样机(图1),更在实际风洞单位进行了试验验证(图2),表明了相关科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拟将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医疗康复方面,如骨盆运动、步态训练以及腕关节恢复等,相关示意图如图3-4所示。 四、合作企业 拟与校内相关学院与附属医院合作。
厦门大学 2021-04-11
精密传动系统动态传动精度测试技术研究
该项目来源于部级科研课题,主要以精密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动态传动精度模型,分析了传动系统中各零件的加工误差、装配误差、间隙及齿轮啮合刚度、轴承刚度等因素对传动误差的影响;开发出传动误差测试系统,实现了传动误差的高精度测试,其测试精度为±2角秒,并可分析传动系统单项传动误差和各次谐波。 该传动误差测试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精密传动系统的误差测试与分析中,如齿轮机床、数控机床、精密减速机、工业机器人等的传动系统中。该项目由一支从事多年传动系统设计、制造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多年一直从事该产品的开发,积累了较丰富的设计制造经验,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省部级课题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4-10
抗胰腺癌药物 A13 的临床前研究
目前癌症中的胰腺癌仍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由于症状隐匿,发病迅速,预后差,使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延长胰腺癌症患者生存区、提高生存率和生 存质量,是国内外科学家关心的重要课题。钴依赖的蛋氨酸合成酶(MS)是叶酸类代谢 酶,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敏感性差别更大的靶酶,针对其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活性 小分子A13,具有优于吉西他滨的治疗胰腺癌的活性。 A13化合物经过两次不同机构肿瘤细胞测定,确定其抗胰腺癌和肺癌活性。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合作,测定人胰腺癌PNCA-1裸鼠移植瘤模型抗肿瘤作用。设置5-FU对照组,吉西他滨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A13尾静脉注射给药,隔天给药时间为21天。实验结果是A13在60 mg/kg和120 mg/kg剂量条件下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的抑 制作用,相对肿瘤增值率分别为55.97%和39.63%,结果优于5FU(59.04%)和吉西他滨 (49.21%),对体重和饮食没有影响,各脏器解剖观察未见毒性病理变化。对照吉西他滨 组裸鼠表现出明显体重下降和饮食受阻。A13化合物在模拟大肠液16 h能保持稳定,在 血浆中96 h能保持稳定,为后续动物实验确定给药方式和给药时间。对肺癌SPC-A-1裸 鼠移植瘤小鼠也有治疗作用,A13的肿瘤相对增值率与培美曲塞对照组相当。
北京大学 2021-02-01
无性暗色丝孢真菌属、种多样性研究
真菌属、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该领域具重要的科学意义。全球真菌约为150万余种,我国境内预计18 万余种,仅描述1.5万余种。无性暗色丝孢真菌为一重要真菌类群,我国境内蕴涵着丰富的无性暗色丝孢真菌属、种资源。近10余年来,本研究团队先后从我国海南等15个省的120余个保护区,征集了近2万余份标本、2000余号种菌,充分利用了真菌系统学研究技术,深入开展了该类真菌54个属的系统分类研究,取得了系列科学发现和重要理论性成果,概括为4项创新性成果,具体如下: 1、创立了4个新属及其分类学理论 (1)创立的4个新属分别是汉孢属(Sinomyces)、蒜孢属(Sativumoides)、类枝孢属(Cladosporiopsis)及类芽串孢属(Parablastocatena);(2)综合分析汉孢属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6个近似属、蒜孢属与伞孢属(Shrungabeejia)等11个近似属、类枝孢属与枝孢属(Cladosporium)等10个近似属、类芽串孢属与爱氏霉属(Ellisembia)等9个近似属的形态学、生物学及多基因系统学数据,阐明了逐个新属与其近似属的主要区别特征,正确界定了4个新属的合法分类地位;(3)综合比较分析描述新属及其近似属的主要区别特征,重建了逐个近似属的分类框架与分类标准,丰富了丝孢纲(Hyphomycetes)真菌系统分类学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类真菌属、种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正确鉴定了54个真菌属若干新种、新组合、新记录种 (1)共合格描述了棒孢属(Corynespora)等54个属的138个新种、2个新组合、60个中国新记录种、3个大陆新记录种,充实了世界菌物资源名录内容,为充分认识与挖掘丝孢纲属、种多样性提供了经验积累与技术借鉴;(2)征集了若干有开发应用前景的种菌资源,研选了多个具生防性能或适宜畜牧饲料研发的种菌资源。 3、丰富了多个疑难属分类学理论 (1)订正了扇孢属(Piricaudiopsis)、伞孢属(Shrungabeeja)、卢曼霉属(Lomaantha)、新葚孢属(Neosporidesmium)、假密格孢属(Pseudoacrodictys)等14个疑难属内种的分类混乱与同物异名;(2)重建了该14个疑难属的种级分类标准与分类框架,完善了相关属的系统分类学理论,为深入开展无性型真菌疑难属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经验积累。 4、探明了属、种生态多样性分布特性 本研究合格描述的属、种单位具明显的生态多学分布特点:(1)热带、亚热地区新属3个,新种108个,新组合2个,中国新记录52个;(2)温带地区新属1个,新种30个,中国新记录8个,大陆新记录3个;(3)80%以上属、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自然生境,寒、温带地区稀少。该成果为深入开展无性型真菌属、种多样性探索提供了生态学依据。 诸多原创性成果发表于《Fungal Biology》、《Mycologia》、《Mycological Progress》等8种国际真菌学SCI源刊,SCI收录论文72篇,国内菌物刊物论文5篇,JCR二区论文7篇(累计引用59次,他引49次),SCI源JCR三区论文8篇。系列论文出版《Taxonomic Classification of Hyphomycetes》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专著内72篇SCI论文被引用294次,他引220次。系列原创性成果丰富了无性型真菌属、种系统分类方法与分类学理论,在国际真菌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水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4-23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该书分析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特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不同历史时期适用不同消费理论的假设,并进行了验证等.
南京审计大学 2021-04-28
中国对COVID-19采取的控制措施研究
2020年3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机构合作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The effect of human mobility and control measures on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在早期,人类流动性数据很好地解释了中国COVID-19病例的空间分布。实施控制措施后,尽管报告病例的人口统计变化仍然表明武汉以外地方的传播链,但大多数地区这种相关性下降,增长率变为负数。这项研究表明,中国实施的严格控制措施大大减轻了COVID-19的传播。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9 160 161
  • ...
  • 567 5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