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重型载货汽车驾驶室电动/手动翻转机构
目前我国中、重型载货汽车平头化已成为趋势,为了便于发动机等部件的维修,提出了平头载货汽车驾驶室向前翻转的要求。本装置将电动和手动翻转机构集成在一起,采用柱塞泵驱动液压油缸,通过其中换向阀改变油缸运动方向,使驾驶室围绕前支撑点翻转。该装置体积小,质量轻、承载压力大,使汽车装调和维修更安全、更快捷、更轻松,从而大大的缩短了翻转周期,提高了效率。在研或完成课题:汽车摩擦制动与电磁制动的系统集成和协调控制、重型装备运输车联合制动技术研究、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研究及整车开发与应用、电动港口牵引车研究与开发、节能
江苏大学 2021-04-14
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机理、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研究
本研究属汽车行业的总成与关键零部件技术领域的技术难题。项目在上海汇众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企业资助下,针对盘式制动器开展制动抖动技术攻关,取得制动器振动应 用基础与工程实践核心技术成果。项目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 ① 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基于道路试验的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振源诊断、传递路径 识别、振动响应评价的工程方法与流程;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基于制动器测功 机的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台架再现试验方法,分析了制动盘厚薄差与端面跳动引起 制动转矩波动与制动压力波动的机理与贡献率。 ② 利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制动抖动传递路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橡胶衬套 元件的隔振效果。 ③ 利用摩擦振动理论建立了制动器单点接触与多点接触制动器动力学模型,可预测制 动抖动现象。 ④ 建立了盘式制动器热机耦合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制动器热机耦合效应及其影响 因素。 ⑤ 首次建立所研究盘式制动器端面跳动与厚薄差加工与装配的工程控制标准,制动抖 动控制效果显著。 
同济大学 2021-04-13
24018小型电动机实验器
宁波浪力仪器有限公司(余姚市朗海科教仪器厂) 2021-08-23
数显无极电动搅拌器
产品详细介绍该产品适用于较高黏度的液-液混合搅拌,也可以是液-固-液状态下的混匀搅拌,DW系列恒速电动搅拌器适用于生物、理化、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试剂等多种实验及领域。 本机是在现有同类产品的基础上经研制改进而成,设计新颖合理,是凡需搅拌的各种液体作化学反应试验的必不可缺的搅拌设备。本机采用直流输出,可连续运转100小时,电机良好、调控自如,转速恒定可调,具有工作电压低、功率大、噪音小、运转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另外可订做特大功率搅拌器、多联搅拌器,变频控制系列搅拌器) 技术参数(Technical Data):   型号 转速(R/min) 电机电压V      搅拌容量L   DW-1-30W 0-2000 -24              3   DW-1-60W              4   DW-2-90W              8     本机是克服普通搅拌器的弱点而研制成功的,工作可靠、低转速工作时仍保证转速稳定转动有力,对油类、化学树脂粘胶,石油等粘稠溶液也能表现良好的搅拌性能,得到广大用户好评。 DW-3型多功能数显无极电动搅拌器     该机可用数字显示控制转速,是作精确搅拌的电动搅拌器,变频系列搅拌器,是在数显搅拌器的基础上更精确的更稳定的搅拌器。 型号 显示转速R/min 电机电压V 搅拌容量L DW-2-50W 0-3000 -24 8 DW-2-120W 0-2800 -24 10 DW-2-160W 0-3000 -110 25 DW-3-60W 0-2000              -24 4 DW-3-90W 0-2800              -24 8 DW-3-50W   0-3000              -24               8 DW-3-120W 0-2800             -24             10 DW-3-160W 0-3000            -110             25 
巩义市科华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电动便携式洗眼器
产品详细介绍品    牌:亿   科 产品货号:12083022 产品名称:电动便携式洗眼器 产品说明: 亿科专利高科技产品,配有6V蓄电池、充电器、水泵、可调水流铜质洗眼喷头。 壳体为无毒聚乙烯材质,有效防护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 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制药工业等实验室及工厂户外移动使用。 此款洗眼器最受欢迎,无须安装,使用最简单,只需按一下电源开关稳定水流持续15分钟以上。 容量8升,净重3kg,规格31*18*42cm。
上海亿科安全防护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成型回弹控制技术
项目背景: 超高强汽车用钢具有超高的强度和优异的塑性,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受到汽车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近期和中期目标为:重点发展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技术,实现高强钢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50%以上;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因此,在车身结构件上应用超高强钢是汽车行业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超高强钢在使用中还存在较多的应用瓶颈,比如其成形窗口窄、边部开裂、回弹、可焊性差等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回弹最为突出,并且随着强度增加,回弹的倾向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针对超高强钢回弹技术的研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回弹,可有效推进高强钢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 关键工艺技术: 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基于组织演变的回弹行为控制技术,即基于超高强钢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回弹的内在关系,提出回弹行为的控制技术。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形过程中的 local misorientation 等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总结影响超高强钢的回弹机理,建立超高强钢回弹预测模型,最终实现超高强钢的回弹行为控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01
超高强汽车用钢的成型回弹控制技术
项目背景:超高强汽车用钢具有超高的强度和优异的塑性,是汽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受到汽车制造行业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家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汽车轻量化近期和中期目标为:重点发展超高强钢和先进高强钢技术,实现高强钢在汽车中的应用比例达到 50%以上;重点发展第三代汽车钢和铝合金技术,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因此,在车身结构件上应用超高强钢是汽车行业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然而,超高强钢在使用中还存在较多的应用瓶颈,比如其成形窗口窄、边部开裂、回弹、可焊性差等问题。在所有问题中,回弹最为突出,并且随着强度增加,回弹的倾向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开展针对超高强钢回弹技术的研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回弹,可有效推进高强钢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关键工艺技术:项目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基于组织演变的回弹行为控制技术,即基于超高强钢成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与回弹的内在关系,提出回弹行为的控制技术。通过分析超高强汽车用钢在成形过程中的 local misorientation 等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弹性模量的变化,总结影响超高强钢的回弹机理,建立超高强钢回弹预测模型,最终实现超高强钢的回弹行为控制。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汽车空气动力学减阻控制
针对我国目前巨大的汽车燃油消耗和大量尾气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分别对高、低阻Ahmed车模的复杂绕流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完整的流动结构概念模型。研发了在汽车尾部基于多个定常微射流吹气的联合控制,在高阻车模上获得了高达29%的减阻效果,远远超越所有国内外其它团队所能取得的减阻量,并揭示了相关减阻机理。研究成果发表于流体力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潜在的重要应用亦不言而喻。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汽车冷却系统性能匹配及优化控制
项目简介 冷却系统是现代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整车的运 行可靠性均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洞试验测试和对系统单个部件的优 化设计,而对整个系统的匹配性研究较少。本项目可针对常规发动机汽车、混合动力汽 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结合一维和三维耦合仿真技术,通过计算分析获取各个部件之间的 匹配性能,并提出散热器、中冷器、电子风扇等部件及系统整体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还可凝练出风扇、水泵压缩机等的部件的最佳控制策略
江苏大学 2021-04-14
汽车变速器开发设计系统
变速器设计开发系统主要用于汽车变速器的自主开发设计。系统可根据整车的要求,输入设计所需的边界条件,选择所需计算的模块,进行变速器速比分配,各档传动齿轮参数设计及可靠性校核。同步器设计及性能评价,轴承校核等计算。程序中含有参数选择提示功能,可为设计师提供设计指导,内置导航系统可为设计师提供设计正确的设计流程。内置常用设计参数表模块,可方便设计师设计进行参数选择。 运用该计算系统替代手工计算,可使原本复杂的计算过程简单化,方便设计师对多种方案的反复试算,可有效的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计算精度。同时实现变速器产品的规范化设计,有效的防止企业设计及产品技术资源的流失。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484 48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