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是新型电源接入模式,是实现移动设备灵活供电的 理想方案,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应用价值。本项目围绕非接触电能传输相 关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a.提出一种基于包络线调制原 理的AC-AC高频变换拓扑,实现交流能量输入至交流能量输出的直接变换,提出 了系统能量转换效率。b.提出一种软开关变换电路广义频闪映射非线性建模方 法及稳定性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谐振软开关 工作点计算方法,能快速确定系统的软开关工作点。c.提出一种具有最大磁场强 度自动跟踪及整定能力的多自由度拾取模式与转换技术,保证了移动设备在多 自由度运动条件下最大能量传输。d.为实现最大功率传输,提出感应电能耦合 传输系统互感耦合参数的分析与优化方法,为原副边能量耦合机构设计提供了依 据。
重庆大学 2021-04-11
浙江大学冷冻传输系统竞争性磋商
浙江大学冷冻传输系统竞争性磋商
浙江大学 2022-06-13
一种分组马尔可夫叠加传输方法
本技术成果提出了一种分组马尔可夫叠加传输(block Markov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BMST)方 法。通过级联短码,本方法得到了一类具有大约束长度的卷积码。BMST方法与在多用户信息论中的广 泛使用的叠加分组马尔可夫编码(superposition block Markov encoding,SMBE)相类似。同时,我们还为 BMST提出了一种迭代滑窗译码算法。通过一个基于网格的算法,我们利用短码的输入输出重量枚举函数 计算出了BMST系统的输入输出重量枚举函数
中山大学 2021-04-10
计算资源可伸缩的视频编码传输优化技术
本技术成果是主要针对视频编码新标准HEVC或H264优化技术集合,其中包括一个已授权的专利和若 干正在申请的专利
中山大学 2021-04-10
一种列车卫星定位与信息传输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卫星定位与信息传输系统,适用于列车定位和信息传输。包括:     1.定位子系统,用于输出经纬度定位坐标;      2. 地图匹配子系统,将定位输出匹配到数字地图;     3.数据记录子系统,用于将数据以文件格式记录在Secure Digital存储卡里;     4.通信子系统,用于自动检测三种通信信道的可用性,进行三种通信方式切换;      5.主理器,完成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       这种列车卫星定位与信息传输系统用于列车定位及监控,通过卫星通信、卫星组合定位、以及全线覆盖通信系统,解决低密度铁路线路的通信、指挥调度、遇险处理、监控监测等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4-13
无线电能传输线圈聚磁屏蔽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线圈聚磁屏蔽结构,采用高导磁率低电导率材料制备,包括底 板,底板带凸缘和中心凸起,底板、凸缘和中心凸起的中心轴重合;底板的形状与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外 缘的形状匹配,中心凸起的形状与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内缘的形状匹配,底板和中心凸起的尺寸要使得无 线电能传输线圈可嵌入凸缘和中心凸起间,凸缘和中心凸起的高度均高于无线电能传输线圈厚度。本实 用新型在减少磁场向外泄露的同时,还可以约束磁场方向,使尽可能多的磁场参与无线电能传输
武汉大学 2021-04-14
基于模分复用的单纤双向传输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分复用的单纤双向传输系统,主要包 括两光信号输入单元、两光信号输出单元和模分复用和解复用单元; 模分复用和解复用单元包括通过少模光纤连接的两模式复用器;信号 输入单元产生偏振复用光信号;模式复用器将偏振复用光信号耦合到 少模光纤的模场中,完成模分复用,并通过少模光纤将模场携带的偏 振复用光信号传送给另一模式复用器;另一模式复用器将接收到的偏 振复用光信号耦合到单模光纤中,并通过单模光纤传送给光信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适用无线、窄带网络传输的人脸图像压缩技术
鉴于网络的发展永远赶不上用户及通信信息量增长的需求,为此迫切需要一种传输信息容量小而又能满足视觉要求的图像压缩复原新技术。本项研究就是在自动提取人脸及人脸表情的基础上,将其参数化,并在发端只传送少量参数数据,经网络或无线传输后,在收端将这些参数复原成表情和人脸图像,完成活动图像传输的整个过程,数据传输量不足KB。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世界首个电磁橇设施运行
磁悬浮速度突破1000公里/小时
科技日报 2022-10-21
海洋可控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
项目成果/简介: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深水油气资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和海底多金属结核勘探以及海底地质结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发成功深海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包括2000A大功率水下电磁发射系统、4000米/6000米深海海底采集站、拖曳式电场接收系统、甲板信号监控系统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围绕提高探测信号信噪比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大功率水下电流发射散热技术、低损耗大功率逆变和整流技术、高性能中性浮力电缆和高效发射天线技术、微弱电磁信号检测等技术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关键性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功完成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填补了大功率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的国内空白,使我国跃居国际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制先进水平行列。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已在黄海和南海完成海洋试验,4000米海底电磁采集站在黄海、东海、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累计投放150余台次,回收成功率100%。整套探测系统已具备工程化测量能力。 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评选为“2015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2015年主要科技进展”。项目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效益分析: 该系统可用于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天然气水合物探测。利用海洋可控源电磁技术可以确定由地震方法圈闭的构造是否为有效储层,从而可以提高钻井成功率。对地震勘探所落实的待钻目标进行电磁评价,对深海钻探避免干井有重要意义。避免深海钻探任意一口干井,意味就节省数千万至数亿美元,而进行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的主要成本在于勘探船的费用,较之要规避的巨额钻探风险,其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该技术和装备可用于海底深部结构研究,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这将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发展海洋电磁勘探装备及相关技术,更可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该成果已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军潜艇学院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现阶段处在项目支持的前期研究中。同时与外地的合作单位有: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电科集团、自然资源部等。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编号:ZL201510695741.0 ZL201710275233.6 ZL201410218534.1 ZL201510304185.X ZL201410313408.4 201720415443.6 201720472704.8 201720499053.1 2013SR092376 2014SR189111 2015SR192462 2018SR713515 2018SR714176技术成熟度:通过中试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独立研究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中国海洋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61 6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