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郧阳疫情大数据系统
“喂!何老师,郧阳的疫情不断发展。您能否帮忙研发软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青年教师何亚文的手机突然叫了起来。 对这个求助电话何亚文并不陌生,打来电话的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扶贫办负责人,目前是疫情防控指挥部成员。2017年初以来,何亚文一直通过扶贫办为当地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持。 从这一刻起,远在山东青岛的何亚文科研团队投入了一场远程监控郧阳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以大数据为当地战“疫”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疫情就是命令,两天研发出“郧阳疫情”APP 郧阳,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辖区64万人,占地3863平方公里,下辖16个镇、5个乡、1个林场和1个经济开发区的地区。2月初以来,这里也成为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主要战场之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何亚文清楚地记得两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从武汉蔓延开来,湖北省各市州均成为重灾区。 放下电话,何亚文火速召集团队,讨论研发方案,开始了网络协动、远程办公。几位研发核心成员过年回农村老家,没有电脑,只能满村跑去借。研究人员的这种拼劲让邻居们很是赞叹,得知他们是在研究抗击新冠肺炎的“高科技产品”时,更是由衷敬佩,热心提供了“包吃包住”的一条龙服务。 团队核心成员胡嘉良,家里孩子刚刚6个多月,只有妻子两个人带孩子。胡嘉良每天都坚守到凌晨,直至郧阳的数据发过来,处理完才能休息,一天24小时几乎是连轴转。 仅用两天的时间,何亚文团队便完成疫情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建立了疫情数据库,完成了“郧阳疫情”APP的开发和“郧阳疫情专题地图”的制作。 地图与APP实时联动实现精准管理,14日以来无新增 早在2017年,何亚文和他的团队就开始了大数据扶贫的探索,并先后研制了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的“扶贫通”平台、面向驻村工作队员的“四双帮扶”APP平台以及面向政府领导决策指挥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监管平台”,为郧阳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这一次抗击疫情,我们这些平台和数据再次彰显了其力量。” 何亚文介绍,基于前期精准扶贫工作对全区人口的普查数据和全区高精度地图数据,“郧阳疫情”APP和“郧阳疫情专题地图”得以快速研发和制作,并实现了实时联动,对全区疫情数据动态变化进行监控、展示与分析。 “我们从网上看到的疫情地图一般是省、市、区(县)一级,而‘郧阳实时疫情专题地图’则到了乡镇、村、户一级。”谈及地图和APP的创新点,何亚文认为这次研发的软件其首要显著特征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到村、到户精准显示,二是APP和地图实时联动,从多尺度时空动态地图上看,确诊病例、新增病例等信息以及其多日的动态变化过程。 2月1日的统计,郧阳自武汉返乡人员就多达7000多人,其中发热人员近100人,形式非常严峻。郧阳当地各级政府正是借助何亚文研发的APP和地图进行疫情研判、指挥调度,做到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很好地实现了以社区(村)为单元的返乡人数、武汉返乡人数、发热人数、确诊病例的核查与管理,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输入、传播和蔓延,实现了疫情登记全覆盖、疫情监测全过程、疫情管理数字化、疫情研判科学化。 自2月14日以来,全区已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 “战疫+扶贫”,本底大数据要为脱贫攻坚再发力 三年前,何亚文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团队,赴郧阳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综合诊断服务。其间,团队围绕“三率一度”等指标开展入户调研,走遍了郧阳的所有乡镇的重点贫困村、重点贫困户,与郧阳各级政府及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通过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确立疫中、疫后的处置方案,还可以明确疫情对各项扶贫工作,甚至对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影响。”在何亚文看来,这次突发的疫情监控软件开发,既是战“疫”,更是为后期扶贫发力进行大练兵。 在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何亚文团队建立了一整套效果显著的面向村一级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收集了庞大的本底数据。何亚文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讲话: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同时也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 据了解,疫情APP还被应用在山东省临沂市扶贫和疫情防控工作中,基于临沂市前期的扶贫工作,疫情APP的部分功能主要实现了全市涉农企业的复产复工情况的监控与调度。该工作得到了扶贫办及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认可。 “未来,我们将研判疫情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便于当地采取进一步的帮扶措施,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何亚文对未来的科技扶贫有了更新的期待,“我相信,有了这些机制和数据的支撑,大数据管理将不止在疫情防控方面,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方面也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4-11
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
2020年2月15日,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团队研发的第一套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Tongji NCP-AIS),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门口开始试运行,可快速识别人流中个体感染者的风险。 科研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人脸识别、温度识别、动作识别等技术,可实现人脸识别、心率监测、呼吸监检测、门禁联动、门禁数据智能更新、咳嗽检测和语音播报,让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减轻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实现疫情期间高效的校园安全管理。系统针对大规模人群,可以自动发现体温不正常个体,实现拍照和跟踪,以及提醒功能。
同济大学 2021-04-10
新冠肺炎疫情卫星地图速查系统
学校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合作方联合推出的全国首款“疫情卫星地图”——新冠肺炎疫情卫星地图速查系统已于近日上线。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陆续公布,他们是哪里人?去过哪些地方?离我们有多远?……通过“疫情卫星地图”,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确诊病例的具体位置。记者打开该系统发现,在卫星地图上,确诊病例的标注点像是一颗颗“图钉”,用户定位后,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带来的“太空视角”,可以让确诊病例分布位置尽收眼底,并显示出附近的确诊病例分布与自己的距离。据了解,该系统由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陆川博士和阎镜予博士组织技术力量自主研发,从研发到上线,用时不到10天。今年2月初,随着各地卫健委公布了越来越多的确诊病的例详细数据,使得开发“疫情卫星地图”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可能。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决定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为公众提供免费的疫情防控公益服务。科研团队利用AI卫星的数据智能处理和分发技术,处理遥感图片数据,并结合精确的语义识别和地理编码工具,把官方发布的疫情文字转化成了一目了然的“疫情卫星地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疫情实时态势感知与分析系统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和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快速搭建了疫情实时态势感知与分析系统,对区域疫情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搜集、分析和可视化,服务各级政府疫情应急的资源调度、态势研判和决策指挥。该系统在实时播报全国和世界范围内疫情最新动态的同时,对省级和地市级的人员迁徙比例与分布进行重点信息排查,密切关注人口流动与疫情分布的内在联系,为疫情跨区域传播规律和病例溯源提供依据。该系统深入剖析大数据并探查民众意识和情感倾向,研判民众主流感情倾向和重点关注事件等疫情相关舆情,以“情感分析拼图”、“事件文章热词云”和“全国舆情热度”等分析结果为引证,为辟谣和积极引导舆论提供帮助,在国家抗击疫情最为严重困难的时期为大众的理性思考和科学防备贡献力量。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广东省、武汉市、合肥市、深圳市、广州市、佛山市等20多个省市在指挥调度中使用该系统。
清华大学 2021-04-10
疫情大数据实时可视分析系统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袁晓如研究组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大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工具。针对目前在新冠疫情方面形势变化,通过处理、分析、接入多种数据,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交互式可视化。 项目组件包括1.疫情变化晴雨表,可视化各地每日新增病例和变化趋势;2.各类动态时空地图,提供在地图空间浏览分析和多角度对比国内外各地疫情趋势;3.相关舆情可视分析,分析媒体和社交媒体舆情影响;4.综合态势可视分析系统,支持面向专家或者决策判研。
北京大学 2021-02-01
疫情预防平台
2020年2月6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发的疫情预防平台(http://epp.zju.edu.cn/)正式上线。平台以“公众科普”“疫情动态”两大板块,帮助公众聚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新进展、科学防疫知识和实用工具。 在公众科普板块,平台从“疫情科普”“防护指南”“实用工具”三大栏目入手,力求准确、权威、生动地向公众传播防控疫情的科学知识。由浙大公卫学院原创的科普动画和防疫短片也在这里集中呈现,做到“疫情不解除,科普不掉线”。疫情动态板块为使公众及时了解疫情,除了全国疫情地图之外,针对浙江本地居民特别推出了浙江省疫情地图和杭州市疫情地图。同时,增加统计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增幅,便于大众了解疫情控制趋势,减缓紧张情绪。平台除常规的链接方式进入外,还特别在浙大钉浙江大工作台“疫情防控”板块中设立入口,可通过点击“公卫疫情台”直接进入。也可通过支付宝搜索“大学课堂”,选择“疫情专区”或在支付宝腰封处点击“抗击肺炎专区”,进入选择“不出门也能学”板块进入平台。 平台地址:http://epp.zju.edu.cn/45339/list.htm
浙江大学 2021-04-10
设备状态检修及风险预警
改变设备定期检修的错位现象(该检修的不检修,不该检修的使劲检修),实时采集现场设备运行数据及工况数据,以AI模型评价设备状态并预警未来风险,实现精准检修,节省成本并提高安全性,保障生产线满足生产机交货需求,减少零部件储备量。
重庆邮电大学 2025-02-21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
(1)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本成果面向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需求,可在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受限、运营维护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建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现有监测预警网络中的覆盖面受限、长期持续监测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等问题。 本成果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等领域。 (2)特色及先进性 基于三大核心(新型组网架构、高效节能机制、可靠传输保障)机制,设计八项创新技术。提出了基于监测事件预测的节能机制和能量均衡消耗机制,设计了支持中继转发、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研发了集自动重传、自适应传输、机会通信于一体的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可靠传输技术,提升了监测预警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除正在受理部分,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3)技术指标 本成果已示范应用于龙门山地震带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系统。根据示范系统运行效果,本成果与灾害监测传统方式技术参数相比,可达到如下技术指标: ? 丢失/出错数据恢复率提高约30%,现场通信质量越差,优势越明显; ? 视频和图像传输实时性可提高约1/3; ? 传感节点能耗10%-50%,监测系统有效工作时间延长20-30%; ? 网络故障对监测预警影响极大降低,网络故障带来的数据时延趋向于0。 (4)解决问题与实施效果 当前问题 解决方案与效果 技术状态 监测点部署受限于区域通信条件 中继转发技术: 采用中继转发技术,可在无信号覆盖区域建设监测点,通过中继转发技术将监测数据转移到具备GPRS/3G/卫星信号的位置。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点的信息传输存在数据丢失、甚至意外中断的风险 集自动重传、自适应传输、机会通信于一体的传输保障技术: (1)研发低开销、高能效自动重传技术,恢复丢失数据,较传统方式的丢失/出错数据恢复率提高约30%,现场通信质量越差,优势越明显; (2)研发视频与图像自适应传输方法,提高视频、图像传输效率与可靠性,在网络信号较差时,视频和图像传输实时性可提高约1/3; (3)设计机会通信技术,传输网络中断处监测节点的数据,在邻近节点可替代传输时,可实现网络中断带来的时延效应趋于0。 授权专利2件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点持续工作能力受到能量供应的约束 基于监测事件预测和能量均衡消耗的节能机制: (1)研发基于监测事件预测的休眠机制,降低传感节点能耗10%-50%; (2)研发能量均衡消耗方法,监测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延长24.3%。 授权专利5件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预警系统存在故障或破坏的问题 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 (1)设计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支持系统部分故障时的网络自愈能力,保障监测数据传输不中断; (2)所设计组网架构下的设备可互相自动查询工作状态,设备故障可由其邻居设备主动上报,同时保留的传统设备状态查询方式,提高及时发现失效设备的能力。 授权专利2件 示范系统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
本成果面向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需求,可在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受限、运营维护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建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现有监测预警网络中的覆盖面受限、长期持续监测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等问题。本成果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等领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沉井下沉预警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涉及土木建筑行业中沉井基础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沉井下沉预警方法和系统,其技术要点是:通过数据采集单元周期性采集沉井测点数据得到随着深度的变化沉井姿态数据、土压力数据等的变化,数据处理单元在沉井下沉前每个周期根据测点数据变化经过人工神经网络和方差分析得到基础数据波动,在沉井下沉中数据处理单元每个周期根据测点数据变化经过人工神经网络和方差分析得到即时数据波动,通过即时数据波动对和基础数据波动比值达到实时预警的目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存档以及低级别预警均为无人值守,系统自动完成,大大节约预报预警工作量,高级别预警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双重判断,有效提高预警准确度。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1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542 54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