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不锈钢管列置双TIG电弧高效低能耗焊接生产技术
广泛应用于汽车、锅炉及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不锈钢焊管是我国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的高端不锈钢精品深加工产品,其由钢带卷制成管而由钨极氩弧焊接(TIG)而成,但在高速焊接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咬边和驼峰焊道成形缺陷,成为不锈钢管高效焊接生产的技术“瓶颈”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堵点、难点。基于此,通过研究揭示不锈钢管TIG焊接生产提速后出现的咬边、驼峰焊道表面成形缺陷形成机理,提出利用辅助TIG电弧对熔池进行热力联合调控抑制高速TIG焊接过程中咬边和驼峰焊道的形成,发明了列置双TIG电弧(Tandem TIG)高效低能耗焊接工艺,将咬边和驼峰焊道缺陷防止在萌芽状态;与单TIG焊相比,焊接速度提高1倍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很好地解决了焊接高质量和高效率难平衡的问题;开发了钨极烧蚀在线监测系统和不锈钢管在线固溶热处理系统,实现了不锈钢管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焊接生产,提升了不锈钢焊管行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基于相同热力调控理念开发了TIG电弧辅助MIG/MAG电弧高速焊接工艺,焊接速度提高75%。项目累计授权发明专利5件,制定团体标准2项,工信部认定节能技术1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科技奖励6项。项目成果推动和引领不锈钢焊管生产向高效、低能耗方向发展,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a)工艺原理 (b)列置双TIG电弧和熔池图像 图1 列置双TIG电弧高速焊接工艺原理 (c)铁素体不锈钢焊管 (d)奥氏体不锈钢焊管 图2 不锈钢管列置双TIG电弧高速焊接生产 图3 钨极烧损在线监测系统 图4 奥氏体不锈钢管高速焊接生产过程中在线固溶热处理工艺流程
山东大学 2025-02-08
含氮有机络合剂的合成及其在硫酸铝中 除铁技术的应用
1.项目简介:目前,我国生产的硫酸铝的产品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氧化铝的含量偏低(Al2O3≤17%):铁离子含量过高(0.3~0.1%)。各生产厂家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降低铁离子含量从而提高氧化铝的含量,但收效甚微。该项目中的含氮有机螯合剂是一种高效的铁离子螯合沉淀剂,在制备无铁或低铁工业硫酸铝中,与其它除铁试剂和方法相比,具有效率高,沉淀速度快,条件温和,工艺技术简单,成本低,无“三废”排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等特点;氮有机螯合沉淀剂用于硫酸铝母液中除铁,可以使固体硫酸铝产品中的含铁量从0.2%降至20ppm,达到无铁级标准。 高纯度的无铁离子硫酸铝广泛应用与高档纸品的生产。 2.技术特点: ①. 该技术除铁效果非常明显,产品经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局检验化工站参照HG/T2225-2001标准方法检验,符合Ⅱ型一等品技术指标要求。 ②. 有机螯合沉淀剂的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没有废酸、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③. 此技术应用到原有的硫酸铝生产工艺上无须较大的设备改造,即可达到理想的除铁效果。且该有机络合沉淀剂可回收重复使用。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基于眼动技术的视频终端相关性眼病的防控眼动仪
我方与合作方联合开发了一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眼动识别软件以及与配合使用的外接眼动仪智能硬件。 该套设备可以自动跟踪并分析患者眼睑的肌肉动作,精确抓取不完全瞬目、眨眼过快、眨眼过慢、用眼过度等用眼习惯数据,以自主研发硬件进行智能提示,帮助视频终端引起的干眼症及眼疲劳症患者制定正确用眼习惯计划,有效辅助治疗视频终端相关性干眼及视疲劳。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2-01
基于眼动技术的视频终端相关性眼病的防控眼动仪
我方与合作方联合开发了一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眼动识别软件以及与配合使用的外接眼动仪智能硬件。 该套设备可以自动跟踪并分析患者眼睑的肌肉动作,精确抓取不完全瞬目、眨眼过快、眨眼过慢、用眼过度等用眼习惯数据,以自主研发硬件进行智能提示,帮助视频终端引起的干眼症及眼疲劳症患者制定正确用眼习惯计划,有效辅助治疗视频终端相关性干眼及视疲劳。应用范围:全国人口中 60%-8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2015 年即有数据公布, 全国 2000 万干眼患者。并且,每年还在以平均每年 4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6 年仅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一家机构,共接诊干眼症患者 4 万余人。现阶段缺乏有效的干眼病因诊断及治疗,故急需快速诊疗,操作简单的诊疗仪器,引导患者进行工作环境下或家庭康复训练及理疗,减少干眼发病率及就诊率。本产品是基于以上需求开发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效益分析:本成果对应领域为所有电子视频终端用户,尤其是已经引起干眼的用户。 目前该治疗领域的治疗方式及局限性如下: 1、滴眼液:辅助缓解干眼。不能从病因上根除治疗。 2、专业睑板腺按摩:须在院治疗,治疗环境受限。不方便患者连续治疗。 3、国外干眼症治疗仪:体积大、平均售价 12 万美金/台。单次治疗费用2000 元。限制了仪器的普及使用。 本项目的创新优势: 1、研究表明 90%以上的由于视频终端所引起的干眼症可以通过恢复正确的用眼习惯、眨眼频次、完全闭合性眨眼动作,从消除病因上根治干眼症的。本成果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引导视频终端干眼患者在家进行眼部康复训练及物理理疗。 2、本产品售价低廉,可采用出售或租售给患者的模式,短期辅助诊疗,长期预防治疗。 3、本产品体积较小,且随意摆放至视线内任意台面,即可开机使用。治疗场景不受约束,可随时随地进行眼部训练及辅助治疗。 4、本产品不直接接触人体,治疗过程无痛苦。
天津医科大学 2021-04-10
基于流化床热解过程的煤炭分级转化分质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煤现在是、将来仍是我国能源的主力。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数量大、比重高,短期内难以替代。80%的煤炭通过直接燃烧利用,5 0%以上的煤炭为含水高、含灰高的低阶煤和劣质煤。煤炭粗放燃烧利用导致的污染严重。我国油气资源严重短缺,石油进口份额超过50%。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煤炭的热解或气化利用是弥补油气资源的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包括国家战略安全。煤炭燃烧利用为主的结构短期内不会变,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是煤炭重要发展方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该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制定和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规划,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浙大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开发实现了基于煤热解的分级转化分质利用技术路线。
浙江大学 2023-05-10
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大力推进我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2024-12-16
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智能感知平台
本项目研究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智能产业需求,尤其是对智能制造、公共安全场景提供高效的视频流在线推理和管理平台,研发了一个通用性的智能中台架构,支持视频流和智能模型模块化管理,支持全程可视化操作交互式界面,支持视觉智能感知模型在线推理快速部署,支持感知与识别结果实时推送、预警和报警。
重庆文理学院 2025-02-21
基于视听融合的智能导盲机器项圈系统
1.成果原理:通过图像增强算法优化恶劣天气下导盲犬视野,结合Transformer模型实现环境多模态语音描述,并通过手机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交互。 2.创新点:恶劣天气适应性(突破传统导盲设备在雾霾、雨雪等极端场景的视觉限制);多模态交互(支持语音合成、家人音色定制及实时场景描述,兼顾安全性与情感需求);轻量化设计(项圈重量适配犬只行动,避免传统穿戴设备的负担)。 3.应用场景:视障人士日常出行、导盲犬训练基地、公共复杂环境。 4.应用案例:与吉林外国语大学、科大讯飞联合开展技术验证,完成实验室原型测试。 5.成果获奖: 2023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吉林省铜奖 2024年“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6.成果评价:丰富了国内导盲生物辅助设备研究内容,获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点支持,技术专利布局中,市场潜力预估超800万视障人群需求,助力东北地区智能装备产业升级与民生福祉提升。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5-05-07
进展 | 清华大学医学院林欣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双靶点STAR-T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入组
近日,由清华大学医学院林欣教授科研团队与华夏英泰公司联合研发的双靶点CD19/CD20 STAR-T候选产品HXYT-001细胞注射液的中国I期临床试验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完成了首例受试者知情同意签署。
清华大学 2022-12-12
国家基金委: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部署,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2024年11月16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2024年第二次务虚研讨会议在北京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主持会议并讲话。委领导班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审计署科技审计局有关领导,咨询委员会主任李静海、秘书长高瑞平,特邀科学家代表,各科学部主任(兼职)、全委局级以上干部出席会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4-12-0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9 100 101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