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智能电网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
输电线路以及电力光缆除了要承载自身重量的机械力作用外,运行条件恶劣,不仅需要穿越高海拔、多积雪、重覆冰的地区,还会受到恶劣天气如大风、雷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覆冰、舞动以及雷击等因素引起的输电架空线路跳闸或停运故障频频发生,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电力传输线进行安全健康在线监测、及时发现故障并发出预警尤为重要。
南京大学 2021-04-14
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传感监测器件在电力应用中需要抗强电磁干扰、电绝缘,在石化应用中需要本身不带电。光纤传感技术从本质上满足上述要求,但还需解决交叉敏感、长期工作稳定性等难点问题。本项目在在结构上由不同参数的光纤光栅,或者光纤光栅和光纤法珀组成混合式传感器,集成不同解调方法,适应不同应用环境和工程需求,形成了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主要成果和技术水平: 本项目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
天津大学 2021-04-14
一种电子辐照加速器的电压故障监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辐照加速器的电压故障监测系统及方法, 包括用于分别测量 n 个待测点电压的 n 个电压检测器、通信节点网络 和数据库;所述通信节点网络由 n 个通信节点单元和一个网络接入点 单元构成星型拓扑结构,n 个通信节点单元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所 述网络接入点单元连接;所述网络接入点单元通过网线与所述数据库 连接;n 个电压检测器的输入端分别用于连接加速器中 n 个电压待测 点,采集待测点的电压,n 个电压检测器的输出端分别与 n 个通信节 点单元连接;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及预先设定的故障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用于判断调速系统对低频振荡阻尼影响的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判断原动机调速系统对低频振荡影响的 监测识别方法,用于识别振荡过程中原动机调速系统为振荡提供正阻 尼还是负阻尼,以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方法 首先通过 TLS-ESPRIT 方法对振荡阻尼进行辨识,用阻尼比确定发电 机转子方程左右两边变量的第一夹角,再通过测量发电机本地的电磁 功率与转速得到转速偏差与有功功率偏差的第二夹角,两个夹角对比 确定机械功率偏差对于振荡提供正阻尼还是负阻尼。判断方法简单有 效,能够帮助运行人员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寒区化冻期土壤内源污染释放汇流过程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化冻期土壤内源污染释放汇流过程监测方法:(1)利用流域 30m 精度的数字 高程地图,进行均衡区划分,根据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下垫面类型识别;(2)分析化冻期区域尺度上的 水文特性和污染物析出规律,确定区域尺度的土壤污染物释放源强;(3)根据质量平衡法分析各均衡区 化冻期水量及污染物的均衡过程;(4)根据数字高程地图获取、调整均衡区,并回转执行步骤(1),直 至所需均衡区的水量和污染物质量均衡分析均执行完毕;(5)寒区化冻期水资源污染物释放源强数据的 计算、显示、数据输出及预警。本发明采用 30m 精度的数字高程地图,提高了计算精度,解决一般数据 模型计算结果不直观、治理难的问题,信息明确直观。
武汉大学 2021-04-13
地铁施工及运营对相邻文物的影响评估、监测及加固成套技术
本成果源于为江苏省科技厅资助的产学研重点项目,主要的成果内容:(1)地铁区间隧道及车站基坑开挖对文物等重要构筑物的影响预测评估技术;(2)地铁施工爆破对构筑物振动影响评估预测技术;(3)文物检测的新技术研究;(4)文物加固消险新技术。(5)地铁施工时文物监测新技术及远程监控系统开发。(6)地铁运营期间轨道振动对文物鼓楼影响的研究。目前针对地铁施工及运营对文物的影响分析及控制保护技术在国内外尚较少见,本项目组已经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取得4项软著和多项相关专利,并且参与了南京地铁4、5、6、7及宁句城际等多条线路沿线的文物评估及加固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基于图像处理的矿用电机车行人监测报警系统
本项目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运动目标检测定位技术,采用高新能、快速硬件组合(ARM+DSP+FPGA)方式构建运动目标自动识别系统,设计图像的非线性变换,二值化,自适应阈值值分割、模糊边缘识别和区域连通性分析等算法,对机车前方行人进行检测报警,提高了井下电机车运输安全性能。软件设计采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多任务设计模式,使得监测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更高,为行人监测系统的不间断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及运营管理技术研究
(1) 课题组应用研发的便携式空气甲醛现场检测仪、VOCs快速自动检测仪 等在内的样机及相应实验室标准检测技术方法开展了典型功能房间的建筑室内 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及现场检测校准技术研究,以及工程现场建筑室内空气质量 监测检测关键技术的实验室测试比对研究;结合完成的现场仪器测试实验平台, 进行了成果样机的基础技术参数的测试; (2) 建设了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公众平台,平台覆盖全国气候带、经济 带的十个典型城市的测试数据及统计分析,获得了公共建筑室内环境最新现状 及室内环境影响因素。同时公众平台面向普通大众用户,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为以后室内环境质量数据的丰富及相应调控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3) 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结合在环境测试舱开展的建筑材料TVOC实验拟 合,得到TVOC释放衰减曲线,分析了办公建筑室内的TVOC浓度累积情况及预 通风后其浓度的衰减情况,得到不同工况下办公建筑最佳预通风时间,构建了室 内空气质量调控策略,开发软件一套; (4) 针对公共建筑能源监管的需求,研发完成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和 可再生能源监测系统,并进行了应用,建设完成了两个市级监测平台的研发建 设一一重庆市公共建筑能源监管平台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管,出版专著一 部; (5) 集成能源监管平台的内容和特点,在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数据库和监测 系统主要设备性能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研发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立了室内空 气质量与运行能耗综合在线监测运行管理平台,研发产品一项,编写应用手册 —套; (6) 基于系统运营和空气质量监测平台的研发与建立,开展了关于公共建 筑室内空气质量运行控制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新风预警调控技术、建筑 预通风调控策略、污染物扩散与防控策略、通风与节能舒适相关性调控等,形 成了针对降低污染物浓度、降低能耗和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集中空调系统的运行 管理策略,申请专利2项,立项编写技术规程一部; (7) 开展了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监测与运营管理系统构建研究,包括单 一典型功能房间的室内多参数和建筑能耗综合监测和控制体系,构建建筑室内 空气质量和建筑能耗在线监测数据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和共享系统, 并进行片区示范工程与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总面积达11.05万平方米。.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运行数据对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诊断及节能潜力分析的方法
成果描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运行数据对中央空调系统节能诊断及节能潜力分析的方法,基于中央空调系统实际运行数据,经对输入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再经数据分析步骤对已进行预处理的数据进行系统工况模式识别、系统设备运行时长与均等运行策略分析、系统设备运行次序分析、系统设备变频特性分析、系统设备出力与能耗特性分析、系统及设备运行约束条件分析,基于此再经节能潜力计算步骤对系统最小运行能耗(或费用)进行计算,得到系统节能诊断结果及节能潜力情况。本发明方法通过对系统实际运行数据的分析,给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符合实际的节能诊断和节能潜力结果,为系统节能优化运行和节能改造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市场前景分析:暖通工程领域。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关键技术—智能病灶分割及三维重建
技术分析(创新性、先进性、独占性) 为了充分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提高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的水平,使得智能医疗诊断技术提高临床诊断的质量和效率,使其尽快走入家挺、社区,满足人们的医疗健康的需要。研究临床医学影像的2D病灶精细分割和三维跨模态的影像三维重建技术。首先,通过建立多层感知的神经网路,对医学影像的特征进行充分学习,得到影像的几何映射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医学影像的三维重建,克服了现有的三维重建技术中度量关键问题,关键技术对于医学影像的精准度量,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在2D病灶分割中,利用半监督学习技术,实现少标签情况下的分割技术,半监督学习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医学影像中标签难以获取的问题。技术的研究成果的特点是医学影像跨模态辅助诊断技术,对于超声、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都有效,并且攻克的神经网络过于复杂的关键问题,所研究技术适用于临床快速便捷辅助诊断。此外,在医学度量方面的关键技术中,突破了人体腹腔及皮下脂肪的精细分割技术的关键技术,可以用于临床辅助诊断中,在关键技术探索中,实现对腔内脂肪特征的精细学习,该技术仅需要少量的影像标准数据,就可以实现皮下脂肪的准确分割,并证明了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1 62 63
  • ...
  • 67 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