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注入式声信号多目标动态模拟器
多目标模拟器主要用于麦克风阵列、声纳、雷达等探测设备的目标回 波电连接模拟。该设备主要完成目标信号生成、阵元时延叠加以及信号 同步产生等任务。可产生多个主动和被动目标的回波,回波波形包括连 续波、线性调频波、脉冲调制波以及自定义波形,可叠加背景噪声、混 响、目标辐射噪声等信号,同时各通道相位、幅度、信噪比可根据需要 进行设置。本设备具有很高的同步输出时延精度,连续可变的信噪比, 极高的输出电压分辨率和输出电压精度,同时系统还具有实时数据处理 能力,满足半实物仿真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场景和目标感知与理解技术
1. 痛点问题 场景、目标对象的感知与语义理解在医疗健康、运动培训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核心是如何在像素级、对象级、场景级多层次、多尺度表示下实现语义、几何及空间关系的透彻感知。 现有计算机视觉方法或激光雷达等手段无法同时获取多个维度的高质量场景与目标信息,同时现有的深度估计、语义分割、位姿估计等相关技术,存在识别精度低、提取不到关键信息、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大尺度场景应用的需求。 2. 解决方案 团队提出多模态采集、时空复用编码摄像方法,获取大景深、高时空分辨、丰富的精确场景视觉信息;提出一种基于物理空间推理和语义关联建模的动态场景深度估计方法,综合语义信息、几何结构信息以及时空间信息进行滤波,实现复杂动态场景的无先验深度估计,将观测目标与背景进行区分;提出一套从图像和视频中预测目标的位置和姿态的方法,包括迭代匹配的深度网络、基于物体三维坐标的旋转/平移解耦、自监督6D模型等,克服了遮挡、光照变化、视觉歧义与数据标注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准确估计目标相对相机的 6D 位姿(3D平移量和3D旋转量);构建了基于全卷积网络和兴趣区域的多目标实例检测与分割框架,有效的解决了复杂类别、场景遮挡情况下的多目标实例分割问题,能够实现同时对场景中多个目标检测与分析。 合作需求 寻求医疗健康服务、医疗器械等领域有相关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经验,能推广本技术落地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进行深度合作。
清华大学 2022-02-18
一种对海目标红外成像识别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海目标红外成像识别装置,包括:主处理板和显示板,所述主处理板包括图像收发模块(101)、总线控制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模块、图像数据存储模块、通信接口模块、非均匀性校正片上系统(SoC)、多级滤波专用集成电路(ASIC)、标记专用集成电路(ASIC),完成图像的预处理和目标的识别与跟踪,所述显示板包括图像收发模块(102)、图像实时显示控制模块、显示数据存储模块。本发明有效地保证了动平台上对海目标自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自适应 AP 选取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自适应 AP 选取方法,包括在室内环境中选取若干参考点,将信 号强度信息和参考点的位置信息关联起来组成位置指纹;采集定位点的 WiFi 信号强度信息,与位置指 纹库进行预匹配,获得定位点的邻近指纹点;选取定位点和邻近参考点共同观测到的 AP 集合作为初始 AP 集合;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融合信息增益和互信息,建立基于两种不同信息熵指标的多目标优化函 数;采用基因算法对多目标优化函数的最优解进行解算,根据所得最优 AP
武汉大学 2021-04-14
叶片光学智能检测装置及软件系统
由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型面是空间异型曲面,因而其设计、制造及维修都面临巨大挑战。为了在设计加工层面提高叶片加工质量,同时在修复层面提高叶片使用寿命,开展叶片高效高精测量研究至关重要。 本项目面向叶片制造研发了一套基于四轴运动平台与线激光扫描相结合的叶片型面检测装置,并开发了集运动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精度评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可实现多类型叶片的二维截面高精度测量与三维型面自动化高效重构,有效克服因叶片复杂结构特征带来的扫描数据密度差异性大、重叠区不足等因素对重构精度的影响。本项目面向叶片3D打印修复,研发了一套高效高精度的叶片检测方法与集成系统,可实现批量化叶片截面轮廓位姿及其轮廓的自动化测量、数据重构和叶片配准,为叶片修复工艺流程中的3D打印和后续机加工等工艺环节提供关键的数字化测量、加工工艺数据,有效提升修复精度与效率,并降低成本。 本项目的开发成果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叶片制造、修复全生命周期的测评、重构、反求等场景,市场规模大。 图 面向叶片3D打印修复的检测方法与集成系统硬件平台
四川大学 2025-02-11
光伏组件质量检测仿真实训
光伏组件质量检测仿真实训让学员在虚拟场景中学习根据IEC61215标准使用各种检测设备对组件进行质量检测,从而了解组件的关键技术参数以及发现组件典型缺陷。 一.1.1. 场景设计 根据IEC61215检测标准要求设计18个检测场景,包括: 1 组件外观检测实验室 2 最大功率检测实验室 3 绝缘检测实验室 4 温度系统检测实验室 5 标称工作温度检测实验室 6 STC和NOCT下的性能检测实验室 7 低辐照度下的性能检测实验室 8 室外曝晒试验场 9 热斑耐久试验室 10 紫外线试验室 11 热循环实验室 12 湿冻试验室 13 湿热试验室 14 牵引力实验室 15 湿漏电实验室 16 机械载荷实验室 17 冰雹撞击实验室 18 旁路二级管试验室 场景模型主要包括:实验室建筑场景、外观检测台、156多晶光伏组件、组件箱、工作台、电脑、组件支架、IV检测仪、EL检测仪、高低温湿热交变试验箱、湿漏电流测试仪及喷淋试验箱、盐雾腐蚀仪、紫外老化试验箱、机械载荷试验机、旁路二极管热性能试验仪、落球冲击测试装置、环境检测仪、室外环境监测仪、直流电源、万用表、光度计、数码相机等...
广东顺德宙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5-06-02
清化瘀热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
【项目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风险基金,项目编号:CX201103。 【类    别】中药新药。 【处方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资深专家总结周仲瑛教授的中医学术思想,针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瘀热病机,以“瘀热致消”的理论为指导,创新性确立了“清热通络,凉血化瘀”的治疗大法。据此制定出中药复方清化瘀热方(生地、黄连等组成),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功能主治】清热通络,凉血化瘀。主治糖尿病心肌病。 【主要技术指标】 1、理论研究:明确古今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2、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瘀热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因素,2型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瘀热证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实验室指标异常,与非血瘀证组相比,主要表现在HbA1c、FBG、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TC、LDL-C的异常,可作为2型糖尿病瘀热证的评价与参考指标。此外,2型糖尿病瘀热证患者瘀热程度与其病程及TC、TG、LDL-C呈正相关,随瘀热程度的加深,病程及TC、LDL-C呈上升趋势。 3、临床疗效观察:清化瘀热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瘀热证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糖,改善左室结构和功能指标,改善血小板凝聚,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黏度有关。 4、实验研究:清化瘀热方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调节血脂,减少炎症细胞因子,调节凝血纤溶系统t-PA/PAI-1水平,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和冠脉病变的作用。 【推广应用前景】清化瘀热方组方科学、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获发明专利1项,准备注册申请临床研究批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软压下技术在方坯连铸中的应用
软压下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连铸领域的前沿技术。其基本目的就是改善铸坯凝固时宏观偏析的自然形成过程,在铸坯将要完全凝固时,通过压下力的作用使铸坯发生变形,不但补偿这时由于中心快速温降而造成的收缩,并且可把残余元素或合金元素富集区域的钢液挤回树枝晶状体的间隙区域内,同时将最后凝固的树枝晶组织破碎,从而形成致密而无偏析的中心区再凝固组织,从而达到降低偏析程度的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铸坯的内部裂纹被焊合,疏松和缩孔也被压合。因此,软压下技术能明显改善铸坯的内部质量。 北京科技大学多年来与武汉大西洋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从事软压下领域的理论、装备及生产实践研究。现已探明软压下技术的机理,并在轻压下装置设计时的结构及工艺参数的选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样机的现场运行情况看,达到了明显改善铸坯内部质量的目的。 本成果对于抑制方坯连铸生产中的低倍缺陷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在方坯连铸中推广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腐植酸甘薯专用肥及其制备方
本发明涉及一种腐植酸甘薯专用肥,为固体颗粒状,其核芯原料由包含如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单质肥料:10-40%的尿素、5-20%的磷酸二铵、15~45%的硫酸钾、1-20%的添加剂;其粘结剂和包裹层占肥料总重量的20~40%,其中各成分占包膜涂层总重量为:30~60%的硝基腐植酸、10~30%脲基腐植酸、10~20%的调理剂。本发明的甘薯专用肥既含有专门适用于甘薯的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微肥等有效成份,根据甘薯的需肥比例和需肥时间,先将甘薯生长需要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用单质或化成复合肥料按照适宜的比例,其添加复合的硝基腐殖酸和脲基腐植酸具有不同形态的氮素形态,可以满足甘薯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
2020年10月12日,《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傅伯杰院士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复,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Improve forest restoration initiatives to me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15)。 作为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一,目标15(“陆地生物”)强调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 根据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从1990到2000年,全球天然林面积的年净损失率为0.18%,且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进入21世纪后,各项国际大规模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在减缓森林净损失率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过去二十年的遥感卫星观测结果表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呈现出“变绿”现象。然而,该研究指出真正的危机是全球森林和天然林面积仍在下降,唯一增加的则是人工林覆盖率,但这无法减缓或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研究指出:由于当前国际上的森林恢复项目对快速恢复森林面积的需求,导致了人们对种植人工纯林的偏好,例如,在“波恩挑战”项目中,45%的国家承诺通过人工纯林的方式提高森林覆盖率。研究强调,尽管人工纯林在短期内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迅速地改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会引发其他方面的生态危机,包括碳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为此,作者呼吁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部门应该实施更具创新性的激励政策,以将森林恢复行为从增加森林面积转变为改善其生物多样性。同时强调,应及时改善当前已成熟人工纯林的结构,避免出现各种潜在的生态危机。 该研究分析了可能限制人们对人工纯林结构改善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提出了4条针对性的建议,包括:(1)完善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机制;(2)制定创新性森林恢复政策,以激发人们改善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意愿与行为。(3)面对部分情况下人工纯林建设的必要性,也应在政策上鼓励农林复合经营或林下经济;(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来指导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的改善。 研究同时表明,以上建议对各个国家并不具备同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人工纯林面积较少的国家而言,例如新热带区(the Neotropical Regions),但该建议不仅可以为过度依赖人工纯林开展森林恢复的国家提供补救措施,也可以为其他国家起到警示作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博士生张军泽,通讯作者为傅伯杰院士,合作作者包括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Mark Stafford-Smith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帅教授和赵文武教授。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148 1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