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己酸菌
研发阶段/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己酸菌GK13菌株CCTCCNO.M2010175。该菌株具有高产己酸及较好的生长稳定性特征,经强化功能菌后可用于制备高浓度复合己酸菌液,与应用于人工窖泥的培养,在实际生产中达到缩短新建窖池老熟周期与退化窖池功能复壮的效果,提高了出酒率和优品率,解决退化老窖池复壮及缩短新建窖池老熟时间等问题。
湖北工业大学 2021-01-12
肠道菌群与疾病
肠道菌群致病的“肠脑轴心”理论已经在肥胖、糖尿病、肿瘤等疾病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实。我们的研究初步证实,肠道菌群在病原微生物感染、酒精成瘾等过程中,菌群种类、丰度会发生显著性变化,细菌自身以及代谢物可能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微生物菌剂
本品是一种超浓缩、高活性、多菌种、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它是有生命的活体肥料,它的作用主要靠它含有的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完成。公司采用国际尖端科技,使复合微生物有益菌在土壤及作物根表、根际以及体内定植、繁殖。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减少化肥用量高达30%--60%微生物经再增植后含有大量的固氮菌,可以大大提高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含量,减少氮磷钾和其它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同时含有多种高效活性有益微生物菌,增加土壤有机质,加速有机质降解转化为作物能吸收的营养物质,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2.增产效果明显配方科学、营养全面,有机无机微生物三元相互促进,以肥养菌、以菌促肥,强根壮根、有效解决根系衰弱造成的养分吸收障碍,有效解决土壤养分不均衡问题,由于菌剂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无机有机酸性物质,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硅、钙、铁、镁、钼等的释放及螯合,从而使作物增产高达20%—60%。改善作物和农产品的品质,使农民增收。
山东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8
酵母菌装片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膜法挥发性有机物富集与回用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一种防共餐交叉感染的抑菌涂层及取菜隔离装置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设计了一种防共餐交叉感染的抑菌涂层及取菜隔离装置“金钟叉”,这是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负责的《工程学导论》课程学生作品,为避免二次传播和感染提供了一个价廉且使用体验良好的解决方案。                   “金钟叉”主要发明人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等专业学生组成。项目负责人陈心佩同学是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大一在校生,项目初心其实是希望解决幽门螺杆菌患者反复治疗反复感染的问题。当前情况,人们陆续返工后,如何避免共餐交叉感染的风险,公筷制和分餐制是对抗共餐交叉感染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两个模式操作较为繁琐,用户体验不佳。团队决定设计一款低成本、容易清洗,顺应中式用餐习惯且使用体验良好的方案。经过对提出的不同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受到人们戴口罩防病毒的启发,最终决定为中式筷子设计一件能快速灵活穿戴的“口罩”。用户在用餐过程中先通过筷子夹取保护套,随后通过这个保护套取菜到自己餐盘内后,然后立刻脱离外套使用筷子进餐,整个用餐过程筷子在不离手的情况下实现公筷、私筷状态切换。一个正常用餐过程夹菜次数通常有二十次以上,而如果用公筷、公勺就需要放下二十多次筷子换公筷和公勺取菜,再放下重新拿取自己的筷子进行反复切换,并且公筷和筷子有时候还会弄乱,而团队的方案比使用公筷效率更高更便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保护套采用抑菌涂层技术进一步降低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他们为这款符合中国人用餐习惯的新工具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金钟叉。            产品设计中最难克服是生产工艺问题,要确保用筷子夹紧装置后在取菜过程不松动需要材料有硬度同时具备一定弹性,同学们迅速与浙江餐具生产企业沟通并反复测试,最终找到一款弹性材料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现量产准备工作,并进行专利和商标注册。学生团队于近日获得产业链企业数百万元投资进行产品量产,产品将在一个月左右投放市场面向大众。点击查看原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一种提高冬季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冬季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采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将驯化好的活性污泥和硝酸盐废水置于四个连续搅拌反应器中进行反应,用冷却水循环器将所述反应器中的水温控制在5~15℃温度状态下。从四个反应器中取样测定总氮,我国GB18918-2002要求总氮的最高排放标准为20mg/L,结合测定的结果分析最终排放总氮的量是否达标。本发明的效果是采用该方法能够在低温条件下投加介体后显著提高了生物脱氮,达到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要求总氮的最高排放标准。氧化还原介体的应用克服了在低温条件生物脱氮速率慢的缺点并为高效降解含氮污染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4-11
一种用于刺吸式小型昆虫内共生菌灭活的饲喂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刺吸式小型昆虫内共生菌灭活的饲喂装置。该装置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盖体结构、培养容器和通气结构;所述盖体结构包括顶盖和设置在所述顶盖的下侧面的饲喂液腔;饲喂液腔的底面为PTFE滤膜;所述培养容器为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刺吸式小型昆虫内共生菌灭活的饲喂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同时有效降低刺吸式昆虫的死亡率。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菌糠饲料加工技术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食用菌产量约为173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绝大多数菌糠仍然是废弃或进行就地燃烧,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铜山县是食用菌生产大县,县域内的三堡镇徐村被评为“中国金针菇之乡”,菌糠资源丰富。江苏东宝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利用菌糠替代部分粮食原料生产生物饲料项目。菌糠的合理利用延长了食用菌种植的生物循环链条,菌糠的再利用不仅能综合利用资源,而且可以消除环境污染,节省开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作单位: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宝粮油有限公司
江苏师范大学 2021-04-11
食用菌栽培技术
依托山东省食用菌体系岗位专家程显好教授团队,采用细胞工程育种、核辐射技术育种和分子标记技术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培育了牛樟芝、桑黄、白鲍菇、黑鲍菇、杏鲍菇、姬松茸、舞茸菇、榆黄菇、鸡腿菇、黄伞、羊肚菌等多种优良菌株,筛选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6个。其中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紫外诱导、交配型基因检测及田间实验筛选,培育出3株高耐盐耐碱的羊肚菌品种,分别为Mel-2、Mel-7、Mel-22,在全省开展示范推广300多亩,亩产量均在350kg左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本团队首次从台湾引进珍稀药用菌牛樟芝,省内利用苹果木栽培牛樟芝获得了成功,其主要药用成分与牛樟木栽培相同,这对牛樟芝的开发及牛樟树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近三年,团队服务大型食用菌企业12家,服务烟台--巫山东西协作扶贫工作,服务莱山区院格庄街道郑家庄村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体30余家,累计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解决就业岗位500个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鲁东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282 28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