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玄武纤维与高分子合金塑料共混改性
本项目将以高分子聚丙烯(PP)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玄武岩纤维或聚酰胺,利用环氧树脂作粘合剂,采用计算机优化技术,探讨经三元共混、改性,调整玄武纤维与聚酰胺配方剂量,使其在不同条件下共混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操作技巧,达到既改进PP材料的内部结构、又提高了自我科学研究的动手能力,研制出硬度与冲击强度和韧性梯度都很好的新型PP塑料合金,以满足日溢增多的汽车工业中用的保险杠、仪表板、内、外装饰件、工业零配件、日用包装、兵器和航天等领域所需的新型材料。
四川大学 2021-04-14
高耐候性玄武岩纤维复合横担
针对目前玻纤芯棒复合横担存在耐候性不足、使用寿命不明确的情况,研发高耐候性玄武岩纤维复合横担芯棒,利用玄武岩纤维所具备的力学优势和耐候性优势结合所研发的高耐候性树脂配方制备高耐候性玄武岩纤维复合横担芯棒,试制复合横担样机以寻求复合横担在部分严苛工况下的推广应用。
华北电力大学 2022-07-04
高性能聚丙烯/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
项目简介: 本产品是一种玄武岩纤维增强的聚丙烯基复合材料, 采用功能化的浸润剂修饰玄武岩纤维,不但使纤维与基体树脂有良好的界面结合,提高复合材料的的力学性能,还使其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阻燃性能和绝缘性能。项目所处阶
西华大学 2021-04-14
无机钛酸盐陶瓷纤维及生物质先进材料
南京工业大学 2023-05-30
高性能中空纤维微滤超滤膜制备技术
超滤膜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0.001~0.1μm)的微孔过滤膜。微滤膜一种孔径规格一致,额定孔径范围为微滤膜(0.1~1μm)的微孔过滤膜。微滤超滤膜大多由醋酯纤维或与其性能类似的高分子材料制得。最适于处理溶液中溶质的分离和增浓,也常用于其他分离技术难以完成的胶状悬浮液的分离,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工业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新型化工单元操作之一。用于分离、浓缩、纯化生物制品、医药制品以及食品工业中;还用于血液处理、废水处理和超纯水制备中的终端处理装置。在我国已成功地利用超滤膜进行了中草药的浓缩提纯。本项目提供高性能中空纤维微滤超滤膜制备技术。 授权专利3项: 1、一种聚合物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制备方法,授权专利号:ZL 200510110158.5; 2、一种聚合物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的制备方法,授权专利号:ZL200510110158.5; 3 、 一 种 单 外 皮 层 聚 醚 砜 中 空 纤 维 气 体 分 离 膜 的 制 备 方 法 , 授 权 专 利 号 :ZL200510110158.5。 公开发明专利?项:高通量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申请号:CN02145427.2(2002.11.19);公开号:CN1415407(2003.05.07)。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结构以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结构以及制造方法,属于膜分离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在进行封装工作时,存在的膜丝分布、强度可靠性等问题。本发明开发一种能有效降低密封硬胶凝固过程中最高温度的柱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封装方法,对提高柱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的良品率、延长膜组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球棒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运动器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纤维复合材料球棒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球棒的制备方法为:将树脂粉末沉积于预热后的碳纤维干丝表面,得到预浸料;选择所需模具,将预浸料采用螺旋缠绕的方式缠绕于所述模具表面至模具覆盖完全,得到碳纤维芯棒前驱体;在碳纤维芯棒前驱体的表面粘贴一层玻璃纤维布,得到球棒主体;通过真空导流成型工艺,在球棒主体表面浸润一层环氧树脂胶液后固化,形成环氧树脂层;脱模,得到所述纤维复合材料球棒。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工艺难度低,制备周期短,且制备的纤维复合材料球棒具有优异的减震功能,质轻且各层间结合力强,结构强度高,坚固耐用,击球舒适度高且击球性能佳。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
XM-D007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   XM-D007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显示上下纤维和脊髓损伤传导,附以灯光演示脊髓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不同传导表现,模型分别为脊髓中颈节横切面、3/4胸节横切面、1-3腰节横切面、2/3骶节横切面和附脑干锥体交叉横切面。   一、示教内容: ■ 上行纤维束: · 薄束和楔束分别向脑部传导来自下肢和上肢的本体感觉以及精细或辨别性触觉。 · 脊髓小脑束由同侧背核发出,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接受来自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器以及皮肤触压感受器的冲动。 · 脊髓丘脑束传导痛、温、触觉。传导来自下肢感觉的纤维位于传导束的表浅部,而传导上肢感觉的位于传导束中靠近灰质的部位。接受后根中较细神经纤维传入。 ■ 下行纤维束: · 皮质脊髓束是脊髓内最大的下行束。起源于大脑皮质,在延髓下部的锥体大部份交叉越边到对侧脊髓侧束的后部下行,下行可达骶髓。下行过程中,此束沿途发出纤维止于同侧脊髓灰质。 · 前庭脊髓束起于同侧延髓前庭外侧核下行于脊髓前索外侧部,止于灰质VIII层和一部分VII层。此束主要兴奋躯干肌及肢体的伸肌,调节身体平衡。 · 网状脊髓束以同侧为主,行于白质前索和侧索前内部,止于灰质VII和VIII层。主要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控制。 ■ 上下行纤维束的演示。   二、技术参数: ■ 尺寸:48×33×67cm ■ 材质:PVC材料+木框   三、标准配置: ■ XM-D007脊髓的内部结构和上、下行纤维电动模型:1台 ■ 电源线:1根 ■ 说明书:1册 ■ 保修卡合格证:1张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采油系统
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采油系统 一、系统构成 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采油系统主要包括: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电机保护器、螺杆泵、控制柜、电缆等几部分。与传统的 “三相异步潜油电机+电机保护器+行星齿轮减速器+减速器保护器+螺杆泵”的采油方式相比,具有两大特色与创新点: (1)采用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潜油永磁同步电机代替三相异步潜油电机,提高了系统效率。与三相异步潜油电机相比,潜油永磁同步电机采用永磁体励磁代替电励磁,在效率、功率密度、功率因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省掉了行星齿轮减速器及其保护器,有效缩短了传动链长度,减少了故障点,进一步提高效率。 二、系统应用 (1)适合高粘稠、高含砂蜡油井开采 随着油田不断开发,高粘稠、高含砂蜡油井逐渐增多,杆式柱塞泵以及电潜离心泵采油方式难以满足要求,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采油系统是此类油井采油的有效手段。 (2)适合大斜度井、水平井开采 新油田的不断发现以及海上油田的开发,大斜度井、水平井日益增加,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采油系统机组长度相对较短,更易通过中、短曲率半径水平井的造斜段,不会发生较大弯曲变形,避免造成机组损伤。 三、市场前景 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采油系统面向油田采油领域,可适用于陆地和海上油田,在大斜度井、水平井及稠油井等复杂井况条件下,应用优势明显。海上油田受平台空间限制,目前均采用电潜泵采油而非地面抽油机,该系统适合如渤海北部、南海部分区域出现稠油井的区块,可以替换现有的带行星齿轮减速器的潜油电泵装置,也可以直接应用于新井采油。陆上油田目标国内为长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等以稠油井为主的油田,国外为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塔萨克斯坦、阿曼等中东地区油田,应用情景分为三种:一是替代游梁式抽油机井;二是替代带行星齿轮减速器的电潜螺杆泵井;三是新开发井。 该项目完成产业化后,将具备年产300台(套)生产及系统集成配套能力,预计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000万元,新增利润1500万元,新增税收500万元。 前期已与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塔萨克斯坦、阿曼等国家的油田企业进行了良好地沟通,他们对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直驱螺杆泵系统具有极大的兴趣,迫切希望在油田推广应用,出口前景广阔。2019年5月该技术以样机模型的方式参加美国OTC石油展,引起了众多国外客户的兴趣,洽谈合作意向。 四、项目意义 目前项目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进行潜油永磁同步电机电磁热耦合及振动、系统实时监测及智能调控方面的研究,使系统功能更趋完善,更好地服务油田开发。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能够有效应对我国斜井、水平井以及高粘稠井逐渐增多的现状,对油田稳产、增产以及“绿色油田”、“数字油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Borets、Novomet等公司的技术垄断,使我国潜油永磁直驱及智能控制技术走在世界前列,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生产活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引领技术发展,辐射和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拉动配套企业发展,巩固省内采油装备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国内采油装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5-11
一种可实现端面配油的液体静压轴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端面配油的液体静压轴承,包括轴承体、多个承载油腔,配套的进油管路系统和回油管路系统,其中进油管路系统包括进油口、一端与进油口相连且另外一端与一个承载油腔相连通的主进油通道、对应于其余多个承载油腔而设置且分别保持连通的副进油通道,以及输油通道。所述输油通道的数量对应于进油通道,它们沿着静压轴承的轴向方向而设置,其一端分别与各个进油通道相连通,另外一端与设置在位于轴承体一端的端盖内表面的环形槽共同相连通。通过本发明,能够通过单个液压泵来实现对轴承的端面配油,便于保证各个承载油腔内压力的一致,而且整体结构紧凑、加工性能好,因而适用于各类高精度的承载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3 44 45
  • ...
  • 66 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