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功能多用途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
电致变色器件是一种纳米多层膜功能器件。它是一种通过低电压(1-5V)、无电流、零能耗驱动的多功能变色器件。它可以根据需求智能化地调节可见光透射率和反射率以及红外光的发射率,从而在在智能化高效节能窗、航天器表面热控、武器装备隐身、汽车无眩光后视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项目组自主研究开发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新一代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全无机薄膜型和无机/有机组合型电致变色器件。 研究了电致变色器件在三个方面的应用特性:作为智能化高效节能窗对于太阳光透过率的调节作用;作为卫星表面智能热控器件其表面红外发射率的调控特性和太阳能光谱波段的反射率调控特性;作为多频谱隐身器件在可见光和红外迷彩以及红外特征抑制方面的色彩和红外发射率调制。 自主开发了高性能的无机固态离子导体薄膜和有机离子导电胶两种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中的核心技术。研发了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的专用镀膜制备技术和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性研究论文30多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光谱选择性智能调控节能电致变色玻璃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紫外、可见、红外)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信息、电子、能源、建筑以及国防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电致变色器件就是利用物质的电致变色效应,以电致变色层为基础,辅以其它相关层和结构而构成的器件。其具有视角宽、驱动电压低、微能耗、具有记忆功能等独特优点。应用前景a) 智能化节能窗 电致变色智能节能窗在电场作用下具有光吸收透过的可调节性,可选择性地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和内部的热的扩散,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在夏季保持凉爽和冬季保持温暖而必须消耗的大量能源。节能效率可达30%以上。同时起到改善自然光照程度、防窥的目的。解决现代不断恶化的城市光污染问题,是节能建筑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电致变色智能节能窗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一代节能窗户产品的代表(其他还有热致变色、光致变色等智能化材料与器件)。b) 智能化多频谱隐身 电致变色器件用于飞行器某特殊部位可实现多功能隐身一体化:雷达隐身功能、红外隐身功能、防紫外功能、抗静电功能、防冰除冰除霜、减少眩光功能、红外阻隔功能、雷达屏蔽功能、自清洁功能、提高座舱舒适度、视觉调节功能、太阳光透射调节功能。在地面装备中可实现可见光、近红外、中远红外等多频谱智能化隐身。可以制成依据周边环境调节自身表面的色彩和红外辐射强度(红外发射率)的变色龙型隐身衣或者斗篷。c) 航天器智能热控 根据需要调节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以及飞行器表面的红外热辐射(红外发射率),从而智能化调控空天飞行器的温度,同时可实现空天飞行器的智能化红外隐身。d) 其他应用前景 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双稳态的性能,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件不仅不需要背光灯,而且显示静态图象后,只要显示内容不变化,就不会耗电,达到节能的目的。电致变色显示器与其它显示器相比具有无视盲角、对比度高等优点。 用电致变色材料制备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可以通过电子感应系统,根据外来光的强度调节反射光的强度,达到防眩目的作用,使驾驶更加安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体内Pig-a致突变评价试验方法的建立
已建立并优化大鼠28天重复剂量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方法,应用该系统进行遗传毒性的评价,可与一般毒性测试系统组合,并构建受试物的遗传毒性剂量反应曲线,评价受试物遗传毒性的作用模式(MOA),从而提升致突变评价实验在化学物危害表征和风险评估中的意义。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系统推广应用于外源性化学物风险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并有望成为作为毒理学评价实验标准。本成果的完成将缩小我国在遗传毒性评价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于提升我国的食品/药品风险评估水平有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 2016-04-15
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伸缩测样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伸缩测样架,涉及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支架领域,所述定位板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滑块活动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滑块内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杠设置在滑块内的螺纹孔内,所述丝杠的一端通过定位板的螺孔后与旋钮连接;所述滑块的顶端设有固定杆Ⅰ,所述固定杆Ⅰ和固定杆Ⅱ铰连接,固定杆Ⅰ和固定杆Ⅱ的顶端连接置物架。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利用滚轴丝杠的原理,实现了置物架的左右移动,然后利用调节板和交叉杆的相互配合作用,实现了置物架的上下移动,此外,该调节板和左右移动的控制端位于同侧,方便调节,具有人性化,提高了操作的效率,值得推广使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酸性烤蓝工艺制备高饱和磁通密度软磁复合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酸性烤蓝工艺制备高饱和磁通密度软磁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酸性烤蓝工艺在软磁合金粉末表面包覆由尺寸均匀的纳米Fe3O4形成的包覆层,经粘结、压制成型、热处理工艺,制备新型的软磁复合材料。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酸性烤蓝工艺制备Fe3O4方法简单,并且容易控制Fe3O4层的厚度, 由于该反应是原位反应,因此制备的绝缘层致密,与磁粉的结合度高。与传统的软磁复合材料相比,由于绝缘层为亚铁磁性的Fe3O4,有效减少了磁稀释现象,从而可以得到具有高饱和磁通密度、高磁导率的软磁复合材料。
浙江大学 2021-04-11
碱性烤蓝工艺制备高饱和磁通密度软磁复合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碱性烤蓝工艺制备高饱和磁通密度软磁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碱性烤蓝工艺使磁粉表面氧化生成一层均匀的Fe3O4的绝缘层,然后经粘结、压制成型、热处理工艺,制备新型软磁复合材料。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碱性烤蓝工艺制备的Fe3O4是在软磁粉末的表面原位生长,因此绝缘包覆层与磁粉之间结合度高,并且包覆均匀致密;由于Fe3O4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因此具有较好的绝缘效果;另一方面,用亚铁磁性的Fe3O4作为绝缘包覆剂,克服了传统非磁性物质作为包覆剂的磁稀释现象,可以获得更高的磁导率及磁通密度;碱性烤蓝工艺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缺陷磁泄漏域反向场的漏磁检测方法与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磁真空泄漏原理的漏磁检测方法及其装置。该方法为①将待检测导磁构件磁化;②在上述被磁化的导磁构件外围,剔除已有背景磁场,形成磁真空区域;③采用磁敏元件布置于磁真空区域,拾取无磁压缩效应的缺陷漏磁场并转化为电压信号,如果电压信号中存在突变,则说明待检测导磁构件中存在缺陷,否则无缺陷。装置采用穿过式线圈对被检测导磁构件实施局部磁化,以便激发出该磁化区域内导磁构件上缺陷的漏磁场;在其内腔布置永磁体对,产生反向磁场与原背景磁场叠加抵消,形成磁真空区域以供缺陷的漏磁场泄漏扩散进来,同时消除由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涡致振动的海流能发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涡致振动的海流能发电装置,包括流速调整装置和发电主体装置,发电 主体装置包括支撑柱、方柱振子、压电发电装置、以及箱体;箱体通过四块隔板分隔成对称设置的过流 腔室、振动腔室和发电腔室,方柱振子设于过流腔室内,方柱振子通过两根竖直设置的支撑柱固定,支 撑柱上下两端分别自由穿过过流腔室上下方的振动腔室伸到发电腔室内与压电发电装置接触,两个压电 发电装置分别设于上下两个发电腔室内,振动腔室内支撑柱上设有固定环,固定环与振动腔室的上下两 个隔板分别通过振动弹簧相连;所述流速调整装置设于箱体前方,用于调整进入过流腔室内海水的流速。 本装置结构简单,发电效率高,充分利用了海流能。
武汉大学 2021-04-13
热致相分离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
技术简介: 聚丙烯是廉价易得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耐溶剂和耐细菌降解的优良性能。通过热致相分离的方法可以将聚丙烯制备成孔径为 0.1~0.3μm 不同孔径的中空纤维微孔膜。热值相分离法制备的膜具有孔径分布窄、孔隙率高,强度高和耐有机溶剂的特点。可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水处理、空气净化、液体调味剂和液体饮料除浊、膜蒸馏、膜萃取等过程中。通过降低稀释剂含量和调整制膜工艺,可以生产血液氧合器(人工肺)用膜,替代进口。 应用前景分析: 水是人类生存最主要的物质,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用量增大、品质提高。膜法水处理是目前公认的成本最低的水处理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课题组可以提供成熟的热致相分离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 经济效益预测: 聚丙烯是最廉价的膜材料,由聚丙烯生产的膜成本低于聚偏氟乙烯、聚砜等膜材料生产的膜,聚丙烯膜的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成熟度:产业化项目
天津大学 2021-04-11
磁通约束型超导限流开关
小试阶段/n短路电流过大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有效限制短路电流不仅可解决电力系统短路容量超标问题,而且还可能大大降低电网中各种电气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等的设计容量标准。本成果基于超导线圈失超与电感解耦,可有效限制故障短路电流,采用超导材料提高线圈耦合度、降低稳态阻抗,且利于设备小型化。该成果适用于交直流电力系统,限流率可达到50%,响应时间在毫秒级,能灵活配合系统的重合闸,具有自稳定与自保护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32 3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