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原电池实验器
产品详细介绍
福建省漳州新华星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原电池实验器
产品详细介绍
余姚市神马教仪成套有限公司 2021-08-23
弗兰克赫兹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 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证明了原子发生跃变时吸收和发射的能量是分立的、不连续的,证明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从而验证了波尔理论。   仪器概述 含有氩原子的真空电子管在灯丝的加热下产生大量的电子,电子在加速电压的加速下,与氩原子发生碰撞,进行了能量交换,剩余有较大能量的电子还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压而达到板极形成板极电流,该电流被微电流放大器测量得到,从而获得电流与电压的变化曲线。   实验内容 记录氩原子的弗兰克- 赫兹曲线 计算普朗克常数   使用氩气管而无需加热 相比与其他的气体(如汞蒸气),无需专用加热装置,且.其化学特性更稳定,实验过程中处于高激发态原子较少,实验结果更准确更稳定误差较小。
上海科铭仪器有限公司 2021-12-16
SOC设计实验箱
SOC设计实验箱融合FPGA数字系统设计和SOC开发应用的企业级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开发平台,为老师提供横向课题开发环境。
安徽青软晶芒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16
干燥单元实验装置
干燥单元实验装置 1.装置原理: 当湿物料与干燥介质接触时,物料表面的水分开始气化,并向周围介质传递。根据介质传递特点,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恒速干燥阶段。干燥过程开始时,由于整个物料湿含量较大,其物料内部水分能迅速到达物料表面。此时干燥速率由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所控制,故此阶段称为表面气化控制阶段。这个阶段中,干燥介质传给物料的热量全部用于水分的气化,物料表面温度维持恒定(等于热空气湿球温度),物料表面的水蒸汽分压也维持恒定,干燥速率恒定不变,故称为恒速干燥阶段。 第二阶段为降速干燥阶段。当物料干燥其水分达到临界湿含量后,便进入降速干燥阶段。此时物料中所含水分较少,水分自物料内部向表面传递的速率低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干燥速率由水分在物料内部的传递速率所控制。称为内部迁移控制阶段。随着物料湿含量逐渐减少,物料内部水分的迁移速率逐降低,干燥速率不断下降,故称为降速干燥阶段。 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固体物料的种类和性质、固体物料层的厚度或颗粒大小、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以及空气与固体物料间的相对运动方式等。 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是干燥过程研究和干燥器设计的重要数据。本实验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对帆布物料进行干燥,测绘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目的是掌握恒速段干燥速率和临界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江苏昌辉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2021-12-08
ADS基础实验平台
ADS基础实验平台是针对高校模拟电路/数电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建设而开发的一整套完整解决方案,包括Digilent-Analog Discovery Studio(ADS)硬件平台、WaveForms软件平台、基于ADS平台的电路原理实验板卡及丰富的实验课程资源。旨在通过便携、极易上手的软硬件平台,安全稳定的配套板卡和与教材高度匹配的丰富实验资源,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高精尖”人才。
北京曾益慧创科技有限公司 2022-07-14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为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深入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科技厅反映。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3-03-20
AR实践探究实验室/AR教学/创新实验室
AR实践探究实验室,综合应用AI和AR技术,通过3D建模虚拟再现真实的实验场景,借助先进的体感交互设备Kinect进行虚实互动,将真实的老师与虚拟仿真的实验器材结合到一个画面里,老师实现无需佩戴任何体感设备,纯手势就可以进行实验互动教学。AR实践探究实验室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适用于中学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 软件资源: AR探究实验资源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将中学难懂的抽象的复杂的实验运用3D建模及AR技术营造虚实合一的实验场景。老师无需佩戴任何体感设备即可进行手势操作,通过手势可以实现抓取、移动、添加、减少、旋转、拆除、组合等动作,从而进行探究实验操作。 AR探究实验资源库包含AR物理探究实验资源库、AR生物探究实验资源库、AR化学探究实验资源库 方案优势: 1、 纯手势虚实互动操作,便捷简单,真实有效。 云幻科教应用AR创新融合AI技术,精准识别动作互动,人体工学的手势操作,便捷简单,真实有效。学生及老师无需佩戴任何体感设备,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操控虚拟的器材,以互动操作的方式探索、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AR与AI技术的融合,提升了实验的互动性、内容的有趣性、视觉的创新性。 2、 智能记录实验数据,以便进行实验数据验证。 AR实践探究实验室中,老师进行实验操作的数据均可智能记录形成实验数据表格。通过实验数据的总结分析,老师能分析实验数据的正确与否,偏差与否,通过系列数据进行总结验证实验原理,能有效辅助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原理讲解。AR直观立体的画面,放大化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容易进行理解实验原理。 3、 显示虚拟辅助线,弥补真实实验中无法观察的信息。 AR技术添加虚拟辅助线功能,提供正确的实验参考标准,协助老师轻松讲解实验原理。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程中,常规教学中,杠杆的平衡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或会存在些许的误差,AR添加辅助线后,可以通过水平线检查杠杆是否平衡,力与力臂的辅助线标识,方便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公式。 4、 虚拟仿真特性使老师可以多次重复进行实验。 AR呈现的内容是将现实与虚拟相融合,虚拟素材的展示非常的生动、形象、直观,如电波、磁场、原子等那些抽象或肉眼不可见的内容,AR可以形象可视化立体化的展示出来,有助于教师知识讲解与学生知识理解。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手势识别操作虚拟的器材,课堂体验从2D平面跃升至3D立体,同时每个实验可以反复操作,操作数据可记录多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数据进行对比、点评等, 活跃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云幻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初中化学虚拟实验资源库/实验教学
云幻科教初中化学虚拟学科资源库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依据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课程设置,综合应用3D影像、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进行模拟化学实验。资源库包含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浓硫酸的腐蚀性与稀释、粉尘爆炸实验、甲烷燃烧等化学实验内容。 初中化学虚拟实验资源库特点 1.    交互式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    虚拟实验器材,节省资源损耗 虚拟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材料可节省实验成本,即使多次操作也无需担心实验资源浪费和消耗问题。 3.    与教材重点实验100%匹配,实验素材丰富全面 化学虚拟实验资源均为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实验内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研发,分章节、分知识点制作,针对性强。 4.    正确操作指引,规避实验风险 明确的实验步骤提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示以及实验知识点总结指引学生正确操作实验,虚拟的实验环境可确保实验安全,不存在实验风险。 5.    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方便学生多次尝试操作 为化学实验教学高效提供便捷安全的平台,耗时长、难演示的实验也能在课堂上展示,并且能无限次练习操作。 6.    虚拟实验环境逼真,提高学生求知欲 通过3D影像、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真实感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体验式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虚拟实验资源库的应用     初中化学虚拟资源库适用于各类3D智能展示硬件设备,结合3D投影机、交互一体机使用效果尤佳。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应用。 1.    实验教学活动 教师可运用资源库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结合课本知识讲解,总结实验要点,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2.    虚拟实验操作 学生可随时练习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点提示可加强学生学习记忆,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更容易理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3.    实验知识检测 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虚拟实验操作的检测,了解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4、其他应用     与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更多应用方式。
云幻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讲座与授课化学实验室模式-化学实验室
    讲座与授课化学实验室独特之处:革新的顶装式集成系统使空间变得简单、灵活。实验桌可根据需求自由移动和组合,轻松实现各种模式的转换。做到“你的教室你做主”。     升降臂:化学升降臂可供应实验室以光、电、气、给排水、通风等系统
广东厚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33 34 35
  • ...
  • 166 167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