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移动互联网未知应用自动识别系统
本技术成果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对未知 应用(包括恶意软件)进行自动发现、自动聚类、自动分析、自动识别的技术
中山大学 2021-04-10
应用于移动平台的语音情感识别系统
结合模式识别及语音情感感知算法,开发了应用于移动平台的语音情感识别系统,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系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采集用户的语音信号,经情感建模和识别算法处理后,实时感知用户语音中包含的六种基本情感信息(高兴、悲伤、惊讶、害怕、生气、嫌恶)。系统特点:1、融合说话人无关和说话人相关两种语音情感模型,用以弥补单一模型无法兼顾算法普适性和准确性的不足;2、具备在线及离线两种工作模式,在线模式下,移动设备可以借助服务器获得更为准确的识别结果,并且节省运算资源;3、对移动设备使用环境中的低采样率与低信噪比环境作了针对性优化,保障了识别算法在一般环境下的鲁棒性。 本系统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多模型融合语音情感识别技术,在移动平台上实现了对说话人情感表达的识别。其能够对说话人相关和说话人无关情形进行相应优化,对于未在系统注册的一般用户,识别准确率为76%;对于已在系统注册的用户,识别准确率可达83%,属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于长度为2s的语音,本系统离线模式下识别时间小于0.5s,在线模式下识别时间小于0.2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基于空中移动平台的高精度位置测量系统
采用无人机搭载相机以及图像处理硬件模块,通过图像识别与跟踪实现对运动员的跟踪、定位功能,并将检测数据通过WIFI传输到数据综合分析系统。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5-08
智能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与系统
系统地研发和掌握了智能自主机器人高精度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地图构建、多视角目标识别与跟踪、自主定位、导航和路径规划、仪表智能识别以及自动报警、高效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和整套系统集成能力。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系统地研发和掌握了智能自主机器人高精度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地图构建、多视角目标识别与跟踪、自主定位、导航和路径规划、仪表智能识别以及自动报警、高效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和整套系统集成能力。主持研制的铁路牵引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实现工程化,在西成客专成功、北京地铁试运行并辐射到地铁牵引供电、动力发电等设施的安全监控与运营维护和智慧农业应用。铁路变电所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主要由智能巡检机器人、铁路变电所智能机器人监控中心、数据的智能处理和机器人充电房等部分组成,具备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与铁路牵引供电SCADA系统无缝连接功能,是引领无人值守牵引变电站新模式的核心装备之一,该机器人系统解决了铁路变电站巡检自动化程度低,人工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同时谱系化该机器人可为城市轨道变电站巡检提供新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 2022-09-13
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配料自动化系统
项目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优秀奖;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叁等奖。 1、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基于无线通信控制的称量配料小车和众多加料装置组成的一种新型自动化配料系统。该系统可全自动完成几十种固体散状物料的连续精确配料。目前该系统已被众多著名耐火材料和汽车摩擦材料生产企业所认同并得到广泛的使用,为几十种以上的工业物料的自动化精确配料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该系统经过进一步改进有望进入飞机刹车片和高速列车动车组刹车片等尖端摩擦材料生产领域,将为国产关键技术装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创新要点 自主研发专用控制器和软件,配料车自动防撞、防尘,变频控制加料,无线技术信号传输,专用破拱装置解决物料结拱。 效益分析 该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高档耐火材料和汽车摩擦材料行业关键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4、推广情况 已累计推广应用 11 套 山东金麒麟集团有限公司(3 套);杭州西湖摩擦材料有限公司(2 套);、济南安达刹车片有限公司;烟台孚瑞克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河北星月制动元件有限公司;杭州吉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浙江科马摩擦材料有限公司;浦江万赛摩擦材料有限公司
江南大学 2021-04-13
红色建筑盲盒——让红色建筑与红色文化燃起来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郭简豪 上海美术学院 2021 彭琳 管理学院 2021 孙思语 上海美术学院 2019 贺泽楷 经济学院 2021 李昱洁 微电子学院 2021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魏秦 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美术学院副系主任、支部书记/副教授 建筑学 陆耀峰 社区学院 研发中心主任/讲师 科技哲学 高琪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 新闻学 四、项目简介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国家一直强调要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红色旅游。长三角地区正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鼓励红色文创产品研发经营,红色旅游市场也呈现了年轻化趋向。 上海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大量的革命遗址。如何以红色建筑为载体,吸引更多青年人的目光,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经过调研发现,当代青年人更喜欢通过以网络平台拍照、打卡的方式旅游;他们更希望拥有体验感、设计美观、新颖有趣、实用性与系列性的文创产品。 盲盒引领消费市场新潮流,深受广大青年人喜爱。项目组以“中共一大会址”等上海黄浦区一批红色建筑为载体,深入挖掘其红色元素,设计一套文化旅游产品——“红色建筑盲盒”,制作了以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原型的建筑模型收纳盒、以上海孙中山故居为原型的建筑模型多功能笔筒,以上海周公馆故居为原型的建筑模型首饰盒及其3D打印模型,并设计了“趣味答题奖励”和微信公众号平台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以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和参观红色纪念地,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让红色建筑与红色文化在青年人中“燃”起来,坚定理想信念,践行青年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大学 2022-08-12
液晶电视移动支架/液晶电视移动推车
产品详细介绍适用于32”-65”平板电视机    最大承重:120 lb (55kg)    预先组装使产品安装更容易更快捷    VESA标准:无限制    电视机可调角度+0°-15°    电视机高度可调节    提供电视机周边设备放置架    立柱采用航空铝材,表面阳极处理    提供完整的挂线装置    全方位刹车功能    适用于:37"-65"    最大孔距尺寸:450x700(mm)    承载重量:55 kg以下     车体高度:1750 mm                                                                           角度调整:±15°        颜色:银色    
长沙金臂视听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高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多能互补采暖及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寒地区近零能耗建筑的多能互补采暖及供热系统,利用太阳能与建筑地基蓄能结合解决冬季采暖、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结合解决生活热水。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蓄热盘管、保温地基蓄热层、板式换热器、暖风机、空气源热泵、热水箱、膨胀水箱、蓄热循环泵、供暖循环泵、热泵循环泵、阀门等。非采暖季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生活热水储存水箱,不足时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采暖季一部分热水流入蓄热盘管储存备用或通过暖风机向室内供暖,另一部分流入板式换热器加热生活用水。当太阳辐射较弱时则由建筑地基蓄热层流入暖风机向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在温度较高的白天运行加热生活热水以储存备用。本实用新型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多能互补解决了高寒地区冬季采暖与生活用热问题,可实现建筑近零能耗运行。
四川大学 2017-12-28
一种用于智能建筑的室内供暖控制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智能建筑的室内供暖控制系统,包括管道、控制模块、室内温度检测模块、室外温度检测模块、压力检测模块、人员数量检测模块、执行机构、无线通信模块和远程管理终端;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室内温度检测模块、室外温度检测模块、压力检测模块、人员数量检测模块、执行机构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远程管理终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检测方便、结构简单的特点,避免室内无人或环境温度适宜时,供暖系统继续进行供暖,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大大降低供暖成本和能源浪费,且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基于移动平台的肌力康复评定系统的开发
基于移动平台的肌力康复评定系统由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和Android设备(移动平台,手机或ipad等)组成。便携式肌力测试仪行肌力数值的采集,并通过无线蓝牙模块与带有Android系统设备之间进行串口通讯,由Android设备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发送至医生监护平台。 移动平台的肌力评定软件获得的参数,对肌力信号进行算法分析,获得评价肌力的指标参数,并为治疗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建立病例库,可长期跟踪测试患者的肌力数据,。通过康复设备采集用户的治疗数据,并由终端传输至医生服务平台,实现患者的远程康复。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 ...
  • 571 57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