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笼状与环状化合物的自分类组分动态网络
基于亚胺类动态共价反应以及课题组对于组分动态网络方面的前期研究基础,对有机笼状与环状化合物自分类组分动态网络的设计和动态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该研究首先以两种多胺(T、NON)和二醛(Py)构成的三元混合体系为原料,考察其自分类性能。理论上,各组分基元可以在体系中进行随机的结合,产生由单一或混合组分基元所构成的多元复杂体系。因此,在最简单三元组分基元体系中(Py、T、NON),可能产生三种平衡态:1)Py与T或NON选择性结合,产生Py3T2和Py2(NON)2的同质自分类(homo-self-sorting)结构;2)Py与T和NON同时结合,产生一种特定的异质自分类(hetero-self-sorting)结构;3)Py与T,NON的反应不具备选择性,进而产生具有统计学分布的超复杂混合状态。而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合体系首先产生一系列的复杂中间体,随后这些中间体有序的转化为热力学稳定状态,生成有机笼状化合物和大环的同质自分类产物,即平衡态1进一步将三元混合体系扩展到更为复杂的四元体系,构建出基于有机笼状与环状化合物的自分类组分动态网络。通过对组分基元的合理设计和选择,该网络能够实现对于环境变化由动力学控制的亚稳态到热力学稳定态的动态自适应过程:通过核磁共振对于各个组分分布的实时监控,该混合体系在有机笼状化合物(动力学优势产物)的驱动下首先经历具有失衡组分分布的亚稳态;随着时间的延长,亚稳态产物的含量会逐渐减少,进而最终达到处于相反的失衡组分分布的热力学稳定状态。这项工作首次将自分类的概念扩展到两种不同维度(有机笼状和环状化合物)的有机拓扑学结构,为自分类设计摆脱金属模板化的常规体系,从而实现纯有机自分类体系的构建。为开发物种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并存的复杂化学系统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中山大学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