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多媒体
球
幕投影演示仪(多点触控)
多点触控多媒体球幕投影演示仪是羿飞教育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装备标准及新课程标准而自主研发的一款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科学、初中、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一种现代化数字示教平台。 该产品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型教具的单一性及缺乏趣味性的互动演示模式,为提倡师生互动教学增添新意,极大的满足教学应用需要。另外,该产品还能与电子白板、数字立体地形、大屏幕液晶电视等多媒体设备无缝对接,使产品的教学应用的市场前景更为广泛。 多点触控多媒体球幕投影演示仪,把枯燥单调的地理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生动鲜活,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突破了地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使教学倍加轻松。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对象的开发和演示,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有利推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无锡羿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XM-428眼
球
与眼眶放大模型
XM-428眼球与眼眶放大模型 XM-428眼球与眼眶放大模型在上颌骨上方将眼球水平切,由眼眶、眼球壁巩膜、上、下半侧、晶状体、玻璃体以及眼球外肌和视神经等10个部件组成,并显示眼球壁(巩膜、角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和视网膜)、眼球内容物、眼球外肌、眼副器以及血管和神经等结构。 尺寸:放大3倍,19×18×22cm 材质:PVC材料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纳米
铜粉
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SCISR)(中国专利申请号 Chinese Patent App No 02138720.6)能强化液相体系微观混合的特性,其适用于快速反应沉淀过程的规律,在超细粉体研究制备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且从反应器尺寸上来说,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比一般实验室反应器要大得多,工业化的放大问题容易解决。 在浸没循环撞击流反应器中,以CuCl2作原料、KBH4作为还原剂、氨水作络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分散剂,反应—沉淀法制取纳米铜粉。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得粒径5.1~10 nm左右、粒径分布比较窄的纳米铜粉。制备工艺比较温和,反应温度为常温,实验制备产品粒径重复性好,实验室制备成本为3600元/公斤。产品经武汉大学检测中心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检测,分析得到产品单质铜含量较高,产物均为球形颗粒,无针状结晶。与已有的同类方法但采用不同反应技术制得的纳米铜粉数据相比,本产品更细、粒径分布更窄,是所见报道中粒径最小的。 纳米铜粉是一种新型的纳米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产品可通过包覆银膜制备铜银双金属粉替代贵金属银、钯粉末应用在电学领域的如导电胶、导电涂料和电极材料的制造等,包覆量仅为30%就可以具有常温抗氧化性能;同时制得的纳米铜粉可以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直接分散在高级润滑油中可提高润滑性能达到40%-50%,它的研发成功将为我国汽车发动机高级润滑油等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一种新型抗磨添加剂产品,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纳米
药物开发
设计了一种基于非编码RNA靶向递送的多模态可视化纳米药物,初步实现了对体内肝癌细胞模型中肿瘤干细胞和侵袭转移的抑制。郭若汨博士、吴志强博士和王晶医生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附属第一医院郭宇副主任医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首先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分析,发现肝癌的非编码RNA治疗靶标。进而利用前期开发的肝细胞癌特异性“诊断-治疗一体化”纳米载体技术,实现对体内肝癌细胞的基因治疗和疗程中MRI实时显影。研究中发现,开发的纳米药物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干性,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和增殖。同时,负载治疗基因的纳米药物也具有磁共振成像等多模态分子显像功能。
中山大学
2021-04-13
医用
纳米
探针
通过大规模筛选,鉴定出PBOV1等一系列肝癌相关基因,并证实PBOV1确实是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进一步的体外功能实验中发现,PBOV1可通过调控β-catenin信号通路增强肝癌干细胞的功能,进而促进肝癌进展和转移,具有作为肝癌特异性基因治疗位点的可能性。但是,目前肝癌治疗基因的体内载体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所以,该团队利用帅心涛教授长期研究开发的肝癌细胞靶向化纳米载体平台,将治疗基团导入肝癌模型,实现对肝癌细胞的精准体内抑制。更为巧妙的是,该纳米载体在进行肝癌体内基因治疗的同时,可以作为高灵敏度的分子影像探针,方便地进行MRI-近红外荧光多模态活体成像,实现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的实时显像,动态展示纳米药物的体内实时分布和病灶在治疗过程的变化,便于后期个体化治疗技术的开发。
中山大学
2021-04-13
纳米
能源材料
通过“二维限制效应(two-dimensional confinement, 2DC)”能够使无催化活性的非晶态材料转变成为高性能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材料即二维非晶光催化剂。他们采用自己发展的“金属氧化物纳米晶LAL(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非晶化”技术,在纯水中将Ni纳米晶转化为二维非晶NiO纳米片,并且证实了其在不添加任何贵金属助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高效光
中山大学
2021-04-14
均一Fe3O4微
球
从
纳米
到微米级尺寸控制合成及癌症早期诊断与预警的血液肿瘤细胞快速检测
该成果采用两亲性多元醇还原的溶剂热法可控制备具有高度单分散性的 Fe3O4 微球,实现了微球尺寸在 50~1200 nm 范围的可调,其>500 nm 的高单分散性的大尺寸磁珠未见文献报道。以 SiO2 等包覆所获得的高单分散性磁珠易于氨基和羧基化,从而在偶联剂(如碳二亚胺)等作用下,易于实现纳米磁珠与 CD45 等抗体的有效结合。目前磁珠表面包被 CD45 等抗体的试验已顺利完成。 该成果提出了纳米磁珠的全尺寸控制合成新思路,在高效包被 CD45 等抗体阴性富集实体瘤循环血液中稀有癌细胞的检
扬州大学
2021-04-14
现代羽毛
球
专项竞赛体系与训练参赛机制
《现代羽毛球专项竞赛体系与训练参赛机制》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世界运动竞赛体系及其演变、羽毛球专项竞赛发展特征,以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参赛特征入手,比较全面的梳理了世界范围运动竞赛的整体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羽毛球专项竞赛的体系特征与发展特点,为更好的理清并把握世界运动竞赛发展特征,系统规划我国运动竞赛改革,有序推进竞赛、训练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该成果基于对世界运动竞赛体系的系统分析,结合羽毛球项目的奥运备战需求,与国家羽毛球队紧密合作,从世界羽毛球项目的竞赛体系特征、高层级比赛的年度安排、积分规则与排名情况、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参赛数量与积分排名变化、年度训练时间与参赛时间安排、年度参赛的结构特征与训练的阶段性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数据分析,丰富了现代运动竞赛理论,更为国家羽毛球队科学规划奥运备战训练与参赛过程、提高训练参赛效益、如期完成奥运会备战与参赛任务并夺取金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取得预期的科技效益,获得国家队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积极肯定。
北京体育大学
2021-02-01
平板显示用上转换光扩散微
球
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平板显示用上转换光扩散微球及其制备方法,该光扩散微球为多壳层结构,微观上表现为“三明治”结构,最内层为铒镁双金属复合氧化物Er2O3?MgO微球,其平均直径为2~4μm,中间层为多孔g?C3N4,层厚为100~200nm,最外层为聚硅氧烷缩聚物,层厚为400~600nm;该光扩散微球是通过先在Er2O3?MgO微球上原位生长一层多孔g?C3N4制得多孔g?C3N4/Er2O3?MgO复合微球,再在该复合微球上原位水解缩聚硅氧烷单体制得,具有上转换发光现象,在980nm激光器激发下呈现绿光;由其紫外光固化制备的光扩散膜具有较佳的光扩散效果,光扩散膜的可见光透过率为90%~95%、雾度为80%~88%,同时具有上转换发光性能、良好的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和阻燃特性,实现了光扩散膜的多功能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东南大学
2021-04-11
去甲斑蝥素缓释微
球
及其制备方法
去甲斑蝥素是我国首先合成的抗肿瘤药物,具有提高白细胞、保护肝细胞、调节免 疫功能等作用,其抗癌机制正逐步得到阐明。但由于其仍具有一定的脏器毒性,限制了 其临床使用的剂量,影响了抗癌效果;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去甲斑蝥素不具备生物降解 性,也没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仍然存在毒性高,需要频繁服药等缺点。国外对于去甲斑 蝥素的研究主要在药理方面,剂型研究仍为空白。 本发明提出一种去甲斑蝥素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微球包裹的药物为去甲斑蝥素, 药物载体为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其重均分子量为 5000-50000,可稳定释放 60 小时以 上。 在制备方面,以聚合物二氯乙烷或乙酸乙酯溶液作为油相,加入表面活性剂的去甲 斑蝥素水溶液作为水相,两相均匀混合,形成初乳;将初乳加入含有聚乙烯醇的水溶液 中,搅拌或蒸发,得到复乳;将复乳进行透析,出去游离药物;最后冷冻干燥成粉,密 封保存即可。 功能特点: 1、聚合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提高了亲水性,可调节降解速度和相对分子量。 2、微球能够降低巨噬细胞的作用,提高在血液中循环时间,提高其靶向性。 3、制备操作简单,对水溶液药物包封率高,药物释放稳定,缓释性能可调。 4、可在其它药物中进行推广,满足更多的使用要求。
同济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13
14
15
...
110
1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