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低压膜雨水快速净化利用装置
项目简介 本成果是一种低压膜雨水快速净化装置,包括混合池、沉淀池和膜组滤池,混合池 使雨水与药剂充分反应,沉淀池使加药反应后雨水沉淀,低压膜组滤池使雨水进一步过 滤,使出水可以直接排放下游水体或回收利用,本发明装置可以根据雨水量大小设计装 置大小,不受水量大小限制,同时由于采用加药、沉淀、低压膜过滤使得净化效果好。 产品性能、指标 (1)集成化高集加药、沉淀、低压膜组过滤为一体;(2)净化雨
江苏大学 2021-04-14
济南杰康净化设备厂
济南杰康净化设备厂,是山东省唯一一家从事专业生产空气净化设备、实验室设备的独资企业。产品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大力开展了出口业务,产品销往许多国家和地区。本厂历来注重高科技的开发,高水平技术人员的投入,使企业的管理和产品的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着用户第一、技术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先后设计生产出几十种不同型号系列的产品。注册商标为“鑫洁康”.主要有"鑫洁康"牌 JHT系列: 超净工作台、A2 B2型:生物安全柜.TFG系列:通风柜、FLS系列:风淋室、CL系列:百级层流罩. KJX系列:空气循环净化器.[壁挂式]:空气净化消毒器、[家用]:空气净化消毒器.[车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实验工作台系列、101系列: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202系列:电热恒温干燥箱、303系列:电热恒温培养箱等...
济南杰康净化设备厂 2021-01-15
实验室专用废气净化仪
产品介绍: 毕恩思BC-AIR实验室专用废气净化仪系列专为吸附净化实验室有毒有害废气而设计,适用于各种领域,能吸附多 种化学品类型,如有机溶剂、无机酸类、甲醛、氨气、盐酸等气体。可适用于绝大部分实验室,对实验室本身的气体具有极 强净化能力,可24小时持续净化实验室空气,废气去除率达99%,环保效率高。 产品特点: ●无需安装管道 工程,安装便捷,废气不外排,新型环保。 ●无需消耗空调能耗, 节省能源效率高。 ●化学品类别可选配过滤模块系统,满足多种不同种类的化学品吸附。 ●移动方便,就近存放,提高工作效率。 ●好的模块化过滤技术,完全吸附过滤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颗粒粉尘等物质。 ●弥补通风系统设计不足,净化室内异味。 规格型号: 型号 外部尺寸 产品重量(毛/净) 产品功率 适用面积 配置 BC-AIR550 550*380*370mm 13.5/16kg 78w 20-30㎡ 风速调节:四档 风机:1个 显示屏 控制系统:1套 VOC报警系统:1套 温湿度报警系统:1套 PM2.5检测仪:1套 电源线:1根 遥控器:1个 过滤器种类(选配) :有机过滤器/无机过滤器/甲醛过滤器/氨气过滤器/ HEPA过滤器
苏州毕恩思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2022-09-16
智能净化试剂柜SAN-7140245
乐普乐吉智能净化试剂柜是针对实验室、试剂库等存储场所的有害化学试剂及挥发性试剂设计制造的一款自循环式智能存储设备,柜体搭载了智能分子级净化装置,通过净化装置过滤柜内化学品气化产生的有毒有害蒸汽,帮助实验室操作人员减少对有毒有害化学气体的直接接触。 智能净化试剂柜由柜体、层板、化学高分子过滤装置/活性炭过滤装置、微电脑液晶控制面板、室内环境检测、环境数据显示、超静音风机、风机调速器等零部件组成。  
乐普乐吉安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022-07-26
洪森医用空气消毒机|洪森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产品详细介绍紫外线杀菌原理:当有机污染物经过紫外线照射区域时,紫外线会穿透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核,破坏DNA的分子键,使其失去复制能力或失去活性。因此细胞不能复制,微生物不久就会死亡。循环风紫外线消毒设备对经过其照射范围内的微生物产生累加的影响,也就是说,对第一次经过紫外线照射区域没有被杀死的微生物,在随后的循环中将会被杀死。紫外线会破坏生物的再生能力,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细菌在24小时内会繁殖成百上千甚至上百万细菌,这也意味着即使最有效的空气过滤器也不能完全去除微生物,所以利用紫外线灭菌是治本之道。一种微生物被紫外线杀灭所需要的剂量取决于紫外光强度和照射时间。公司承诺整机保修一年!详情请登陆www.hsbgsb.com ,或咨询:028-87696653 13396539811 联系人;洪忠伟          洪森带给你的永远比别人更多一点!!!
四川档案用品经营部 2021-08-23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土壤-空气换热回收建筑新风系统
一、 项目简介 一种基于土壤-空气换热回收的新型建筑新风系统,其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浅层地表土壤来预冷或预热新风,然后通过室内外空气热回收利用,达到降低建筑新风负荷、节约能源的目的,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现场实验、中试工作,已经建立了示范系统,该技术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三、 技术指标该项目采用专业土壤-空气换热系统设计软件(EAHE Designer),能够完成不同气候条件以及干、湿工况下土壤-空气换热系统的优化设计,最大程度提高地下换热效率;在全热回收机件设计上,采用了新型强化换热技术,改善空气换热效率,提高全热回收效率。整体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性能指标如下:1)地下换热效率不低于0.7-0.85;2)室内CO2浓度不高于800ppm(国标规定小于1000ppm);3)全热回收装置效率不低于80%;4)系统节能率不低于30%。已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土壤-空气换热的建筑新风系统”(ZL2012 2 0288881.8)四、 市场前景我国约90%以上既有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其中新风能耗约占建筑空调、供暖能耗的20-30%和50-60%,因此降低新风系统能耗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重点内容之一。2013年1月6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城镇新建建筑将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对于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该项目属于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其成功研发和推广将对建筑节能领域产生积极影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规模约为100-200万元,对厂房无特殊要求,主要涉及风管、空气换热器等部件加工。前期可以委托企业按图纸定制加工系统部件,后期可以自行生产相关部件,具体设备面谈。六、 生产设备具体设备面谈。七、 效益分析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工厂、行政办公、商业建筑、学校、实验室、会议室、餐厅等中小规模建筑类型,单体建筑规模主要为200-1200m2。单位建筑面积建设费用在150-200元,推广50万平米可获得销售额接近1亿元左右。八、 合作方式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 或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王华军,电话:15122700298,邮箱:huajunwang@126.com十、 附件:图1 土壤-空气换热回收建筑新风系统示意图图2 土壤-空气换热器优化设计示意图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检测
研究团队 2013 年针对中国室内空气环境与儿童健康课题,进行了 450 余个住宅家庭室内空气品质的检测,还曾经对多幢公共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测量,积累了丰富的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检测经验。主要检测参数有:颗粒物浓度(PM2.5、PM10 等)、二氧化碳(CO2)、甲醛(HCOH)、有机化合物(VOCs)、苯系物、臭氧(O3)、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氨(NH3)、氡、菌落等,并对室内部分污染源的处理和消除提供科学公正的咨询服务。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空气侧传热表面的强化技术
本项目产品应用于换热器中(如空调中冷凝器、蒸发器或表冷器),可用于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制冷和空调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本成果是换热器中空气侧的传热强化技术。本项目从传热学基本原理出发,并结合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影响翅片性能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获得近似优化参数组合,在保证换热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省换热器的管材和翅片材料。 该成果发展了强化传热的原理,在翅片侧强化传热的设计原理和准则上有所改进突破,已形成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换热技术,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345 34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