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调频广播监测系统
项目简介: 广播段无线电监测系统根据“黑广播"往往是录播并且以对话、交谈为主的特征, 通过统计静音在播放过程中所占比例分布的偏度, 实时、自动监测调频广播, 迅速、批
西华大学 2021-04-14
环境监测技术
研究团队在在线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方面,主要采用光谱技术对水质进行监 测,具体包括:1)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实现了水质 COD 和浊度的在线监测。 自主开发了浸没式、小型化、一体化的采样分析的探头,探头直径仅 50 mm,能 耗低,可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环境工作。该探头经过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的 测试,结果表明,该探头符合国家环保行业相关标准;2)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实 现水体 CO2 含量的在线监测,为水生生态环境的监测提供支撑。目前普遍采用的 CO2 含量监测方案多用于环境空气中 CO2 含量的监测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远程温度监测系统
一种分布式温度监测系统,它融合了光纤和激光技术,利用光纤作为传感探测器进行温度监测,通过适宜安装,它可以连续监测长达30Km区域内的温度变化情况。利用附加的预测功能可以对突发情况进行预测。适用于铁路、公路、电缆隧道火情监测;高压电缆输配电线路及厂矿企业内动力电缆温度监测;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LNG)输送管线或储罐泄露监测;储罐的密封状况监测;大型建筑(如水坝等)的温控和渗漏监测;监测井下水流和温度变化以随时掌握相关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3
臭氧监测仪
产品详细介绍        通过测量254nm的吸收值,判断臭氧浓度。 用户根据不同需求,可选择不同版本: 环境监测用户可以选择20X系列宽范围浓度监测仪,测量范围为1.0 ppb to 100,000 ppb。 工业用户可以选择106-X系列监测仪,其监测范围较窄,在其测量的范围内,测量精度较高,有三种型号可选Low (0-10 ppm), Medium (0-1000 ppm) and High(0-20 wt%)。 一、20X 系列宽范围臭氧浓度监测仪 20X系列宽范围臭氧浓度监测仪有Model 202和Model 205两种型号,205相对于202而言,其测量精度更高,响应时间更快。系统内置数据采集,可以计算2s, 10s, 1min, 5min and 1hr的平均值。 该系列臭氧测定仪提供RS232和0-2.5v输出,方便于其他系统集成。其方法符合美国EPA901-O3臭氧测量标准。 可与GPS相连,系统记录相应地点的相应时间的臭氧值,非常适合野外使用。   Model 202 Model 205 测量原理 通过测量254nm的吸收值,判断臭氧浓度 分析范围 1.5 ppb to 100,000 ppb (100 ppm) 1.0 ppb to 100,000 ppb (100 ppm) 精度 > 1.5 ppbv or 2% for 10-s avg >1.0 ppbv or 2% for 10-s avg 测量间隔 10 s 2 s 流速 1 L/min 1.8 L/min 数据存储 14,336 lines internal; optional flash memory card 数据输出 RS232, 0-2.5 V Analog, LCD Display 电源 12 VDC or 110/220 VAC, 4.0 watt 12 VDC or 110/220 VAC 5.0 watt 尺寸 3.5 x 8.5 x 11 inches (9 x 21 x 29 cm) 重量 4.7 lb (2.1 kg) 5.0 lb (2.3 kg);   二、106-X 系列工业臭氧浓度监测仪 工业臭氧浓度监测仪,根据测量浓度方位不同有三种型号可选。其对应的光程不同,决定其不同的测量   106-L 106-M 106-H 测量原理 通过测量254nm的吸收值,判断臭氧浓度 测量范围 0-10 ppm 0-1000 ppm 0-20 wt% 分辨率 0.001 ppm (1ppb) 0.01 ppm 0.01 wt% 测量间隔 10 s 流速 1 L/min 数据存储 14,336 lines internal; (10 s avg. = 1.4 days; 5 min avg = 1.4 mo.) 数据输出 RS232, 0-2.5 V 4-20 mA Analog, LCD Display 电源 12 VDC or 110/220 VAC, 3.5 watt 尺寸 3.75 x 7.5 x 8.5 inches (10 x 19 x 22 cm) 重量 4.3 lb (2.0kg)     产地:美国
安中达(北京)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气压监测仪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全球抗疫,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度等有关,而这些也是影响动植物的因素。   在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在实际测定时只注意到温度变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没有考虑大气压的影响,因而有可能在结果计算中引入相当的误差。在进行测定时,整个测量气路是一个开放系统,其内部氧气平均压强应与周围环境中的大气压强相平衡。气压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不会影响气压?在密闭的空间当中,随着气体成分及密度的变化,密闭空间的气压会因为植物而变化!   产品介绍 名称:气压监测仪 型号:APM-100 品牌:旭月 产地:中国   简介 应对挑战: 缺少植物样品在活体生理状态下与气压的实时数据 植物在密闭空间中的气压的实时在线记录 解决方法: 非损伤微测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活体样品的动态分离子流速的变化,解决了活体样品实时检测的问题 气压监测仪能够提供环境中的实时气压变化,可以提供密闭环境和开放环境条件的监测   功能特点 1.基本功能: 1.1实时监测、记录并显示活体样品周围环境的气压与温度数值 1.2液晶屏实时显示监测数值 1.3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查看和下载测量数据 2.性能参数:   2.1工作电压:5V 2.2气压测量范围:300hPa~1250hPa 2.3气压测量精度:±1hPa 2.4温度测量范围:-40℃~85℃ 2.5温度测量精度:±0.5℃ 2.6*短检测周期:2s 3. 软件参数: 3.1绘制数据与时间的折线图,并随时保存 3.2下载CSV格式的数据文件,可以查找到任一时间的气压数值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空气净化器.净化消毒器(壁挂式)空气净化消毒器
产品详细介绍空气净化消毒器又名(臭氧发生器)采用高频沿面放电技术,耗电少,臭氧产量稳定,操作简便,消毒杀菌,消毒杀菌效果显著且消毒无死角.主要功能:1.消毒杀菌,臭氧能够杀灭细菌,真菌繁殖体及病毒等一切病原体,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传染,并能够分解空气中有毒气体,消除装修及家具散发出的甲醛,甲苯及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2.净化空气:能够有效去除室内的油漆味,烟味等异味,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空气自然清新.3.有益健康:臭氧分解后可以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的发生. 技术参数:外型尺寸:620×120×220额定电压:220V工作频率:50HZ功率:    75W臭氧产量:4000 mg/h -7000mg/h适用面积:20-80平方 40-100平方特点:安装方便,节省空间,遥控控制,操作简单,定时运行,可调时间 应用场所:医院:手术室。门诊部,注射室,病房等。/制药厂:无菌车间,更衣室,实验室。/食品厂:生产车间,库房,更衣室等。/学校:教室,餐厅等。/公共场所:影剧院,宾馆餐厅,美容院等。/仓库保鲜:粮食,禽蛋,水果蔬菜,肉制品等。/图书馆:防霉,防蛀等。/养殖业:室内养鸡场,动物饲养场等。 
济南杰康净化设备厂 2021-08-23
洪森医用空气消毒机|洪森紫外线空气消毒机|
产品详细介绍紫外线杀菌原理:当有机污染物经过紫外线照射区域时,紫外线会穿透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核,破坏DNA的分子键,使其失去复制能力或失去活性。因此细胞不能复制,微生物不久就会死亡。循环风紫外线消毒设备对经过其照射范围内的微生物产生累加的影响,也就是说,对第一次经过紫外线照射区域没有被杀死的微生物,在随后的循环中将会被杀死。紫外线会破坏生物的再生能力,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细菌在24小时内会繁殖成百上千甚至上百万细菌,这也意味着即使最有效的空气过滤器也不能完全去除微生物,所以利用紫外线灭菌是治本之道。一种微生物被紫外线杀灭所需要的剂量取决于紫外光强度和照射时间。公司承诺整机保修一年!详情请登陆www.hsbgsb.com ,或咨询:028-87696653 13396539811 联系人;洪忠伟          洪森带给你的永远比别人更多一点!!!
四川档案用品经营部 2021-08-23
柴油车排放遥感大数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针对柴油机气态排气污染物遥感检测难题,提出了基于柴油机燃烧过程过量空气系数修正的遥感测试数据反演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柴油车NO等气态排放物浓度实时检测,满足了国家遥感标准中对柴油车NO排放浓度检测要求。 一、项目分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技术分析 针对柴油机气态排气污染物遥感检测难题,提出了基于柴油机燃烧过程过量空气系数修正的遥感测试数据反演计算方法,从而实现对柴油车NO等气态排放物浓度实时检测,满足了国家遥感标准中对柴油车NO排放浓度检测要求。并针对国内遥感大数据提出了遥感大数据处理方法,分工况区域动态确定排放阈值,从而达到动态高精度筛查高排放柴油车的目的。在汽车排放遥感监测领域具有良好市场前景。
北京理工大学 2022-08-16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2-01
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
2020年3月19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何春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定量评估和揭示了中国空气污染防控政策成效,指出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该论文题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以减少PM2.5污染导致的人口死亡(Stronger policy required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deaths from PM2.5 pollution in China)”。 PM2.5污染是指直径小于2.5μm的细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进而影响人类福祉与健康的现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3.9明确指出,到2030年,需要实质性地减少危险化学品以及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根据全球疾病负担项目最新的测算结果,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人死于PM2.5污染。为了控制空气污染及其负面影响,国务院于2013年施行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计划到2017年将城市中的PM2.5浓度降低10-25%。该计划的整体投入约1.7万亿人民币(约合2700亿美元),覆盖了中国三百多个地级行政区,横跨能源、工业、交通、法律和法规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空气污染防治行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宣布该计划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目标顺利达成。然而,“大气十条”相关的PM2.5污染防控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评价“大气十条”健康效益的难点在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受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往往使用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13-2017年的变化量来近似表示“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也有研究通过假设其它因素不变来量化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都很难区分各个因素的相对贡献,部分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施行“大气十条”究竟产生了多少健康效益依然缺乏定论。 为此,该研究结合长期的PM2.5监测数据和最新的流行病学模型,对比了实施“大气十条”前后(2000-2013和2013-2017)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的变化趋势。同时使用解构的思路量化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因素对于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趋势的影响,全面揭示了“大气十条”通过减缓PM2.5污染所产生的健康效益。结果表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2000-2017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71.4万人增加到了2017年的97.1万人,增加了36.1%,年均增长率为1.8%。“大气十条”实施以后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年均增长率在2013年以后有所下降。2000-2013年,中国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新增了2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1%。而在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致死人数增加了3.6万人,其年均增长率为1.0%,明显低于实施“大气十条”之前的水平。进一步的解构分析表明,由于实施“大气十条”后PM2.5浓度降低,2017年的PM2.5污染致死人数比2013年减少了6.4万人。 在此基础上,该研究进一步探索了2030年PM2.5污染致死人数在两种不同的PM2.5控制政策情景(趋势情景和强力政策情景)下的变化趋势。研究假设趋势情景中,中国会延续现有的空气质量控制力度,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逐渐降低到35μg/m3(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在强力政策情境中,中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人口加权的PM2.5浓度会在2030年大幅度降低至10μg/m3(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人口和年龄结构按照现有趋势发展,而疾病死亡率由于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降低。该研究的预测结果表明,趋势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95.3万人,仅比2017年降低了2%。而在强力政策情景中,PM2.5污染致死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55.0万人,比2017年降低了4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延续当前政策趋势,虽然PM2.5浓度依然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老龄化等其它因素的影响,PM2.5污染致死人数依然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3.9所提到的“实质性”降低的目标。中国依然需要在未来实施更强有力的空气质量控制政策,才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PM2.5污染致死人数“实质性”地下降(图2)。 该研究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解构分析全面认识了PM2.5浓度、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和疾病死亡率等多个因素对PM2.5污染致死人数变化的影响,进而准确地估算了施行“大气十条”所带来的健康效益。同时,该研究还综合考虑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未来PM2.5污染致死人数进行了预测,为中国制定未来的环境政策,实现相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 8 9
  • ...
  • 67 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