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大型复杂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与脉冲放电复合抛光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与脉冲放电复合抛光加工 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射频振荡产生等离子体磁流体通道,对待抛光 加工的金属表面凸起部位进行脉冲放电,产生的等离子弧经过磁流体 通道后,得到强度和密度增强的等离子弧,该增强等离子弧对金属表 面凸起部位进行轰击,使该部位形成阳极斑点后蒸发去除,并通过放 电极性的调节实现去除凸起的光亮化,实现该位置的抛光加工。本发 明方法解决了常规金属表面抛光方法的加工效率低、易产生加工应力 和表层损伤等问题。能够在大气压下进行,可实现粗抛、细抛和精抛, 不需要在金属抛光表面涂上任何研磨液和化学反应物,精密化抛光后 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小,可达到 Ra0.2μm。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一种鲜切果蔬的常温常压等离子体杀菌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鲜切果蔬的常温常压等离子体杀菌装置,包括绝缘材料介质板的箱体、小箱体、套管,等离子体发射装置、等离子体发生器、搁物容器、调节旋钮等部分;箱体内设有小箱体,小箱体底部设有可以调节高度的调节旋钮;等离子体发射装置设置有电源开关、功率调节旋钮、时间调节旋钮,通过线路穿过设有绝缘材料套管进入小箱体,与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发生器相连,等离子体发生器电极板上设有10‑20个的针头式发射电极,通过调节旋钮实现极距的调节,下极板上方放置盛放鲜切果蔬的搁物容器。本实用新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杀菌过程中保持了果蔬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黄曲霉毒素的沸腾式等离子体降解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黄曲霉毒素的沸腾式等离子体降解装置,所述黄曲霉毒素的沸腾式等离子体降解装置设有等离子发射器、等离子体发生器、鼓风机及控制面板。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黄曲霉毒素的沸腾式等离子体降解装置,主要用于粮食表面黄曲霉毒素的降解,可以快速地降解每粒粮食表面的黄曲霉毒素,降解过程低温、无溶剂残留,无环境污染,且能保护粮食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无溶剂涂料及智能喷涂系统
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家电绿色智能涂装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经过多年的潜心基础研究,并针对家电、木器涂料及金属防腐涂料进行了三年多的应用研究后推出了创新性的无溶剂涂料体系。该无溶剂涂料体系彻底解决了溶剂型涂料的VOC排放问题、水性涂料性能较差和施工复杂及成本高等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该类无溶剂涂料的典型特点如下: 1)固化有效物含量近100%。涂料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VOCs排放极低,无需VOCs处理装置。 2)涂层性能优异。涂膜铅笔硬度不低于2H,抗划伤性、抗冲性、耐污性、通透性、光泽和丰满度好;耐水、耐候、耐溶剂及化学品性极好;耐高温及高低温循环性好;金属防腐性能好。 3)基材适应性好。在金属、塑料、木材、玻璃、陶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混凝土等表面附着力优异。 4)粘度低、施工性好。可喷涂、辊涂、淋涂、刷涂、擦涂和拉涂(渔具等的特有涂装方式);可室温固化、可高温快速固化(120℃×15min),对涂装施工环境的温湿度依耐性低,可在冬天0℃及夏天高温高湿环境施工及固化。 5)涂装产品环保。除涂料生产和涂装施工环境“无味儿”,无溶剂木器涂料在涂装时不会产生有机溶剂(稀释剂)被木材(特别是纤维板及低密度木材)吸收造成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不适气味的现象。因此,采用该类无溶剂木器涂料涂装的家具是绿色环保产品,将彻底告别家具“有味儿”的时代。 6)无闪锈风险。无溶剂金属防腐涂料由于体系中不含水,彻底解决了水性金属防腐涂料作为底涂时的闪锈及防腐性能差等问题。 7)涂装施工流程及时间短,施工成本低。由于该无溶剂涂料体系固化有效物近100%,涂料的填充和覆盖性极好,可单次厚涂,且固化速度快,因此涂装施工流程及时间短,施工成本低。 因此,该类无溶剂涂料将有效解决现有涂料的环保性能、涂层性能和施工性能,有效解决我国涂料和涂装过程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智能涂装系统 同时为了实现全产业链的贯通,打通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利用川大优势,我们成立了智能涂装团队,智能涂装团队由北京东方昊为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东土科技、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相关团队组成,主要从事表面处理涂装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着力于涂装设备、智能设备、环保设备三条主线。团队拥有涂装项目中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专家级技术人员,具有智能涂装及相关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环保设备、暖通空调等各个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有非常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可以提供总体解决方案。
四川大学 2021-05-11
无溶剂涂料及智能喷涂系统
所属领域:新材料及其应用项目成果/简介: 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家电绿色智能涂装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经过多年的潜心基础研究,并针对家电、木器涂料及金属防腐涂料进行了三年多的应用研究后推出了创新性的无溶剂涂料体系。该无溶剂涂料体系彻底解决了溶剂型涂料的VOC排放问题、水性涂料性能较差和施工复杂及成本高等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该类无溶剂涂料的典型特点如下: 1)固化有效物含量近100%。涂料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VOCs排放极低,无需VOCs处理装置。 2)涂层性能优异。涂膜铅笔硬度不低于2H,抗划伤性、抗冲性、耐污性、通透性、光泽和丰满度好;耐水、耐候、耐溶剂及化学品性极好;耐高温及高低温循环性好;金属防腐性能好。 3)基材适应性好。在金属、塑料、木材、玻璃、陶瓷、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混凝土等表面附着力优异。 4)粘度低、施工性好。可喷涂、辊涂、淋涂、刷涂、擦涂和拉涂(渔具等的特有涂装方式);可室温固化、可高温快速固化(120℃×15min),对涂装施工环境的温湿度依耐性低,可在冬天0℃及夏天高温高湿环境施工及固化。 5)涂装产品环保。除涂料生产和涂装施工环境“无味儿”,无溶剂木器涂料在涂装时不会产生有机溶剂(稀释剂)被木材(特别是纤维板及低密度木材)吸收造成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不适气味的现象。因此,采用该类无溶剂木器涂料涂装的家具是绿色环保产品,将彻底告别家具“有味儿”的时代。 6)无闪锈风险。无溶剂金属防腐涂料由于体系中不含水,彻底解决了水性金属防腐涂料作为底涂时的闪锈及防腐性能差等问题。 7)涂装施工流程及时间短,施工成本低。由于该无溶剂涂料体系固化有效物近100%,涂料的填充和覆盖性极好,可单次厚涂,且固化速度快,因此涂装施工流程及时间短,施工成本低。 因此,该类无溶剂涂料将有效解决现有涂料的环保性能、涂层性能和施工性能,有效解决我国涂料和涂装过程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智能涂装系统 同时为了实现全产业链的贯通,打通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利用川大优势,我们成立了智能涂装团队,智能涂装团队由北京东方昊为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东土科技、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相关团队组成,主要从事表面处理涂装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着力于涂装设备、智能设备、环保设备三条主线。团队拥有涂装项目中所涉及的所有专业的专家级技术人员,具有智能涂装及相关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环保设备、暖通空调等各个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有非常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可以提供总体解决方案。应用范围: 应用领域: 1)涂料制造 2)家具制造 3)家电制造 4)造船及海工装备 5)轨道交通 6)(新能源)汽车制造 7)钢结构建筑 8)工程机械 9)医疗设备 10)机械设备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知识产权编号:201910882807.5(等待实审)技术成熟度:可以量产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获得经费:185.00万元自筹资金:1000.00万元
四川大学 2021-04-10
金属电弧喷涂快速制模技术
高校科技成果尽在科转云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金属电弧喷涂快速制模技术
金属电弧喷涂快速制模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弧喷涂、快速原形、机器人控制和材料科学的模具制造工艺。它通过电弧喷涂工艺制造模具的金属型壳,通过材料累加原理制造出具有材料梯度、功能梯度结构的模具,是一种近净成形的模具制造技术。该技术可用于制作金属冲压模具、热压成型模具以及塑料模具等。目前已经在飞机、汽车、拖拉机、家电、塑料、制鞋等行业中成功应用,特别适用于为新产品开发、试制以及小批量生产提供快速、低成本模具的场合,属于极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模具制造新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金属电弧喷涂快速制模技术
金属电弧喷涂快速制模技术是一种基于电弧喷涂、快速原形、机器人控制和材料科学的模具制造工艺。它通过电弧喷涂工艺制造模具的金属型壳,通过材料累加原理制造出具有材料梯度、功能梯度结构的模具,是一种近净成形的模具制造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北京大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公开招标公告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国投财富广场6号楼1601室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7月11日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北京大学 2022-06-2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竞争性磋商公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竞争性磋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2-06-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43 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