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整合蛋白质组学助力“癌症之王”的精准诊疗
揭示了LIF在胰腺肿瘤发生中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并且表明其成为有效的治疗靶标以及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光明前景。基于该项研究所开发的整合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为更好地理解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信号转导网络提供了新颖的系统水平研究工具,为探寻胰腺癌治疗和诊断的分子靶标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线索。 基于本研究发现的LIF在胰腺癌中的关键性作用,加拿大Northern Biologics公司将胰腺癌纳入其anti-LIF·I期临床试验中,并将胰腺癌作为重点适用病症进行测试。 田瑞军课题组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生物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新策略(PNAS, 2015, 112, E1594; PNAS, 2018, 115, E8863; Anal. Chem., 2018, 90, 5879; Anal. Chem., 2018, 90, 12574; Anal. Chem., 2017, 89, 9407; Anal. Chem., 2016, 88, 4864),并在创新药物发现、癌症靶点和标志物开发、肠道微菌群宏蛋白质组分析和干细胞蛋白质组分析等方面实现了系统地应用。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3
基于高通量肿瘤转移类器官的精准用药评价平台
【痛点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道,中国患癌人数已居全球第一,2020年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死于恶性转移的癌症患者高达90%,因此研究癌症转移分子机制能够进一步探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本质,为精准癌症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以类器官等拟人化模型为代表的功能性检测技术为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带来新的选择。2021年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个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的通知》中,把“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重点专项任务。2021年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的《基因修饰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提到,当缺少相关动物模型时,可以采用类器官开展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202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2022年食品和药品修正案》,首次将包括类器官在内的微生理系统作为独立的药物非临床试验评估体系纳入法案,与动物模型等视为同等重要的研究手段。 【成果介绍】 本项目组在肿瘤类器官技术的基础上首创癌症转移类器官培养系统,可根据客户提供的不同器官的CT扫描图像,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的支架,模拟相应癌组织的内部三维结构。独创的细胞外基质替代物,可发挥有效的促细胞黏附和分泌蛋白的作用,通过取代昂贵的进口胶原材料大幅降低生产和存储成本。本项目组已开发出第一代基础款骨转移和肺转移类器官培养系统,并完成高通量制备(图1),在骨肉瘤类器官和乳腺癌肺转移类器官的构建上取得成功,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上与临床样品的相似度可高达80%以上。使用本产品可在体外完整重现癌细胞在转移中的形变、增殖、运动等全过程,有望逐步取代用于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 核心技术包括: ① 原位癌和转移癌微环境的模拟 根据常见肿瘤转移灶的特点,本项目组使用生物材料模拟对应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再进一步进行转移癌肿瘤类器官的构建。目前已经成功构建骨肉瘤原位癌类器官、乳腺癌骨转移类器官和乳腺癌肺转移类器官。 ② 复杂肿瘤类器官的构建 在新鲜肿瘤细胞经体外3D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手段构建包含多种细胞和组分的微生理系统,实现对肿瘤实体、免疫微环境和血管化的多角度模拟。 ③ 高通量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 利用本项目搭建的药物评价平台,模拟真实的药物测试环境,可以进行不同类型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检测。本项目组开发的第一代基础款的肿瘤骨转移和肺转移类器官培养系统,初步实现了复杂肿瘤类器官的批量化构建。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上与临床样品的相似度可高达80%以上,使用本产品可在体外完整重现癌细胞转移的全过程。 【竞争优势】 本项目组开发的肿瘤类器官,旨在实现癌症转移微环境的体外有效模拟,为抗肿瘤药物的个性化筛选提供廉价有效的新方法。凭借“用户友好、价格亲民、存储方便”三大优势(图2),更便于在科研院所、医院、制药企业推广普及。 【资质荣誉】 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2023); 第九届“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23); 第四届医学3D打印技术与临床应用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2022); 华中科技大学第十二届“求是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2022)。 【发展规划】 ① 初期 定点选择高校、研究所、医院和制药企业,向从事癌症研究和药物筛选评价的一线研发人员提供免费的试用产品,旨在将“取代动物实验”的新型类器官产品的理念进行有效渗透,同时收集研究人员使用产品后的反馈意见。 ② 发展期 经过初期的产品使用和意见反馈,对产品进行优化调整,形成行业咨询报告;积极推动“基于肿瘤转移类器官的精准用药评价平台”的商标专利和相关生产工艺的知识产权获取的进程;启动融资和生产扩大化。 ③ 壮大期 利用该产品“价格低”、“货期短”、“使用方便”等优势,形成能够与进口Matrigel、Transwell等产品对峙的半壁江山;进行多轮融资,为上市做准备。 ④ 成熟期 一方面将“骨转移和肺转移类器官药物评价平台”发展成国内从事癌症转移研究必备的明星产品,另一方面根据用户需求打造个性化定制方案,实现“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市场推广+用户反馈”全流程服务;完成公司上市。 【专家介绍】 刘熙秋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外疾病模型的构建。华中科技大学海外引进人才、湖北省回国科技人员创业促进会成员、欧洲癌症研究协会大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类器官和器官芯片分会委员。2007年和2012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生命科学学士和生物材料博士学位,2012-2016年任法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Advanced Materials,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一流期刊,出版英文专著1部。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华中科技大学校级基金2项,授权专利2项。担任英文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和《Acta Materia Medica》编委、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候选专家、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等职务。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21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三届“花果山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华中科技大学 2023-07-11
医疗器械高效抗凝、抗菌、润滑涂层技术
成果内容:用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涂覆改性生物材料及器件可得到优异的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研发的仿生涂层构建技术可简便地用于多种医疗管路、导管及器械表面改性,显著降低蛋白质吸附达90%、细菌粘附99%、凝血及补体激活均减少80%以上。相关研究连续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关键技术通过陕西省技术成果鉴定,发明的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涂层的构建及调控技术国际领先。 成果用途: (1)仿细胞膜人工肺(高端产品)。血液蛋白质吸附减少90%,血小板粘附减少96%,凝血及补体激活均减少80%以上。抗血栓形成时间延长10倍。 (2)对血液透析器涂覆改性后可获得具有仿细胞膜涂层的血液透析器。可以显著降低对血液蛋白质吸附、血小板粘、凝血及补体激活等不良反应,从而大大降低病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瘙痒、头晕、恶心、呕吐、不宁腿综合征等过敏性不适症。 (3)将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涂层构建在导尿管、人造血管等管路内、外表面,可获得高效抗菌、抗凝、润滑等性能优异的医用导管。 成果成熟度:中试产品阶段(已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合作进行产业化攻关) 转化方式:技术转让、合作开发 成果授权情况 专利号 专利名称 专利状态 ZL201110203771.7 利用RAFT聚合技术在材料表面构建仿细胞外层膜结构涂层的方法 授权 ZL201110205373.9 仿贻贝粘附蛋白和细胞膜结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授权 ZL200910219143.0 一种仿细胞外层膜结构修饰涂层制备的方法 授权 ZL201310469385.1 一种通过聚多巴胺涂层构建功能化表界面的方法 授权 ZL201510013872.6 含磷酰胆碱和聚乙二醇的功能聚合物及其抗污涂层的构建方法 授权 ZL201610120275.8 功能型仿细胞外层膜立体结构涂层的构建方法 授权 ZL201510014112.7 贻贝粘附和细胞膜抗污双仿生多臂PEG及其制备方法 授权 ZL201910027531.2 一种仿生聚合物及制作耐久性双仿生聚合物涂层的方法及应用 授权 202011156925.7 一种两性离子聚合物与肝素复合涂层和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受理 202010000137.2 一种交联稳定聚合物刷涂层的构建方法 受理  
西北大学 2021-05-11
应急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的改造策略
“应急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的改造策略“方案充分利用原体育馆附属用房设置病房及医护医技用房,局部利用集装箱增设符合传染病医院污水处理要求的病区厕所和医护洗消模块。并且针对武汉方舱医院大规模病床无物理隔断的缺陷,通过集装箱模块组合,搭建标准化的方舱医院病房,改造利用可逆性强,对原体育馆建筑只需改造空调排风。所有集装箱病房及功能模块均可灾后回收,二次利用。   查看原文
南京大学 2021-04-10
跨区域多机构协同救治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提供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跨区域多机构整合急救资源协同救治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具有以下几大功能:基于 FMC-D 时间的智能转运决策辅助、系统内医疗单元 通讯、系统内医疗单元信息共享及 PCI 医院介入影像质控管理。系统分为医疗单元终端(包 括 EMS 终端、非 PCI 医院终端及 PCI 医院终端)和云计算服务端两部分,通过 3G/4G 无线 互联进行数据交换处理。急救车客户端考虑到用户的操作体验,采用基于 Android 系统进行 开发。云计算服务端处理中心部署在云服务器上,按照 SOA 架构的理念进行框架设计,依 托于数据仓库对业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本系统的特色包括: 体系结构设计以时间轴为中心。时间轴是描述 AMI 患者救治流程的关键事件时间节 点的集合,如:呼叫 EMS 时间,EMS 响应时间,急救车到达时间,首次胸痛发作时间,本 次胸痛发作时间,EMS 首份心电图时间,等。通过对上述关键事件时间节点的统计、分析 通过资源合理调配、辅助决策支持等方式提高针对 AMI 的救治效率。 智能推荐技术。该推荐主要基于以下信息:1,实时的医院医疗资源信息(如床位资 源、医生资源、手术资源等);2,地理位置信息,主要是权衡道路拥堵情况以及距目标医院 距离信息;3,救治能力,主要指通过救治流程中产生的历史数据挖掘分析衡量 PCI 医院救 治能力的信息。 大规模的支持。急救车客户端考虑到用户的操作体验,采用基于Android系统进行开发。 云计算服务端处理中心部署在云服务器上,按照 SOA 架构以及基于 XMPP(Jabber)协议通信 机制的开源架构的理念进行框架设计,依托于数据仓库对业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在北京 等地的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支持区域内多 PCI 医院,多非 PCI 医疗机构,多 EMS 机构并发协 同救治的流程以及流程中产生的 PB 级的数据。在一套完整、独立的 RCTS-AMI 系统内,预计 500-800 家 PCI 以及非医院,12 万台终端,2000-2500 位医生可以使用本系统。
清华大学 2021-04-11
物联网医疗模式构建与关键技术应用
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重大民生需求,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并建立了以“轻量级智能医疗终端+模型化分层技术体系+生态型综合服务平台”为架构的新型健康医疗模式。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王英龙研究员团队从智能医疗终端研发、医疗资源与医疗服务平台构建、健康医疗云综合系统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四个方面进行攻关,创建了“精准感知、可靠传输、高度共享、深度挖掘”的模型化四层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低成本、易操作、云模式、可扩展”的系列化轻量级智能医疗终端20余款,构建了服务于农民、老人、病人三大群体的“闭环生态圈”型健康医疗云平台。系统已在农村医疗、居家养老、医院随访领域获得了大规模示范应用。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4-22
一种插针式医疗垃圾锐器盒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插针式医疗垃圾锐器盒,包括盒体、针座、针座内容物、针座外皮、针座容纳腔、垃圾容纳腔、间隔体轴、盖子、废玻璃瓶容纳腔和开瓶槽;盒体为筒状结构,盒体的内壁竖直方向设有两条沿盒体中心轴线对称的间隔体,将盒体区分成两个相连通的容纳空间的针座容纳腔和垃圾容纳腔,半圆柱状结构的针座的外径大于盒体的内径,针座为平绒布料裁成的针座外皮包裹针座内容物后缝制而成,针座塞入针座容纳腔内,垃圾容纳腔用于盛放废弃输液管、药棉和胶布;防止垃圾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指造成安全隐患,采用一次性垃圾盒,避免消毒造成病毒交叉感染,提高工作效率,其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应用推广和普及,应用环境友好。
青岛大学 2021-04-13
一种可调节的医疗设备放置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医疗设备放置架,属于普外科医疗器械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护理架上放置的医疗设备调整朝向不方便的问题。本可调节的医疗设备放置架包括支架和架板,还包括转轴和活动板,转轴分别与活动板底面和架板顶面中心位置活动连接,活动板底面和架板顶面分别围绕转轴等角度分布有四个相吸附的磁块一和磁块二,还包括转动锁定机构,转动锁定机构包括与活动板一边平行的防护杆,及设在活动板和架板上的两个嵌孔和两个嵌槽,防护杆两端弯折设有活动杆,活动杆端部设有凸块,嵌孔底端加深设有凹槽,两根活动杆分别穿设在嵌孔内,凸块紧配合置于凹槽内,且能向下推动活动杆,使凸块嵌在嵌槽内,并使活动板与架板相固定。本护理架方便放置和调整医疗设备。
青岛大学 2021-04-13
医疗器械高效抗凝、抗菌、润滑涂层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成果内容:用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涂覆改性生物材料及器件可得到优异的血液相容性及组织相容性。研发的仿生涂层构建技术可简便地用于多种医疗管路、导管及器械表面改性,显著降低蛋白质吸附达90%、细菌粘附99%、凝血及补体激活均减少80%以上。相关研究连续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关键技术通过陕西省技术成果鉴定,发明的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
西北大学 2021-01-12
上海康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康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KANGWAY)原上海康为医学教学模型厂股份改制,专注于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医学模型仪器设备制造商。由一群海内外医疗、科研、管理精英共同创建,遵循“诚信、正气、合作成就一体”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员工、股东三位一体”的经营宗旨,从事医学模型生产、教学仪器设备代理、医疗投资服务、医院资源整合、能源技术应用等多个健康领域。走产、学、研、销一体化道路。公司销售中心座落在上海繁华商圈江宁路上,离南京路商业圈5分钟车程,距离上海火车站、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交通非常便利。公司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嘉定马陆工业开发区尚学路与彭封路交界,厂区占地面积7500平米,其中生产办公厂房4200平米,配套仓库1200平米,现有科研技术人员及生产技师六十余人,其中,大学以上高级工程师17人,中级职称工程师22人,高级管理精英4名,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科规正确,选料精良,品种齐全。 生产的“康大夫 KANG  DOCTOR”品牌系列医学急救、护理、解剖、妇幼等医学教学模型设备,以其造型逼真、工艺标准、材料考究、质量先进等特点,获奖无数,并成为各大院校中标产品,并出口东南亚日本、西德、俄罗斯、意大利、中东、南美、东欧、西欧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被卫生部、教育部作为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卫生学校、护士学校、师范学校、体育院校、公安警校、大中型医院上等级评估达标配备指定推荐使用产品 目前,第一批新产品心肺复苏模拟人、触电急救模拟人、中医脉象模拟手、中医舌象分析系统、光电感应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液晶触摸屏足部反射区教学系统、智能全功能护理人、高级解剖学模型等八大系列产品陆续投放市场,获得全国各大医学、卫生、护士院校、医院等中医模拟教学机构一致好评。本公司将再接再厉,不断开发出优质的人体模拟训练技能系统及中医教育仪器设备,力争成为行业翘楚。 公司已逐步建立力医学模型车间、塑胶车间、彩绘车间、电子车间、装配车间、不锈钢制品车间、中医科研实验室等。并经营代理美国NASCO、METI、伊默森、戈马德、挪威LEARDAL、德国3B、英国AR、丹麦Ambu、日本坂本等系列进口医学模型及教学仪器、实验仪器、检测仪器、运动康复、体质检测、生理心理、生物显微等测试实验仪器设备及不锈钢系列解剖、护理器械设备。   
上海康为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1-01-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14 1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