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二 步法离子分离膜技术
首先预处理除去非离子大分子,防止其对离子分离膜的污染,如采用微滤膜、反渗透膜、超滤膜等。再采用一种特殊的、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薄层高分子,它能使流体内的一种或几种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离子透过,其他非离子不透过,从而起到浓缩和分离的作用。此薄层高分子由聚合物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得,具有分离流体混合物的功能,此分离膜亦称为隔离器,在电位差的推动力下,借流体混合物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速率不同,使之在膜的两侧分别富集。离子分离原理:在外加直流电场的驱动下,利用离子膜的选择透过性(即阳离子可以透过阳膜,阴离子可以透过阴膜),阴、阳离子分别向阳极和阴极移动。离子迁移过程中,若膜的固定电荷与离子的电荷相反,则离子将通过;若电荷相同,则离子被排斥,从而实现溶液淡化、分离、浓缩、精制、纯化和回收利用的目的。离子分离膜的制备可采用共混、嵌段或接枝共聚法。制备方法可采用流延法、溶胶凝胶法或中空纤维法。由于采用二步法膜分离,其预处理可以除去非离子杂质对离子膜的污染,项目的实施可以提高膜的分离效率、选择性和使用寿命;项目作为千瓦级沼气燃料电池的研制(编号 06088018)项目的成果之一,已于 2009 年通过省科技厅专家验收,现属于应用推广阶段。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4-13
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自动控制与性能优化技术
1.项目背景 化学反应器与精馏装置是石化生产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设备,也是最主要的耗能单元,反应器与精馏塔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反应与分离强化过程通常由多个单元耦合联接而成,其不仅涉及反应与分离能力的协同机制、多单元组合与系统整体运行效能的关系,而且强化过程具有强非线性、大滞后和多变量耦合特性,以及经济、环境与安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都对强化过程的平稳操作、协同调控与分级优化带来诸多的挑战。 采用反应与精馏强化技术,通过传质与传热的强化、物质流与能量流相互耦合,使强化过程具有大幅度提高反应转化率或选择性,降低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等优越性。然而这种集成优势只有在反应能力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作用条件下才能被充分发挥,而且强化过程具有多稳态、强非线性和多变量强耦合特性,这些都对强化过程的自动控制与优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采用传统控制模式,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很容易引起反应与分离能力动态失调和工况发生大范围波动与偏移,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和能耗增加等控制难题。因此,在传统控制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动态协同调控方法与动态优化理论,对解决集成装置的平稳操作与自动控制难题,切实提高系统运行品质,有效降低装置生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技术原理 南京工业大学绿色化工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不同工况反应与蒸馏集成技术,可根据不同体系的特殊要求,实现不同工况反应与精馏的最佳匹配,解决了反应与蒸馏操作条件必须一致等问题。本项目在对强化过程机理模型、经济稳态优化和动态特性分析的前期研究基础上,研究反应能力与精馏能力的动态协同调控新方法和强化过程的分级优化理论,提出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一体化设计思想,对传统多单元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项目针对反应与精馏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优化调节方面主要开展以下技术: (1)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多变量自动控制方案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在对反应与精馏过程机理建模、经济稳态优化设计和动态特性分析基础上,采用稳态增益矩阵和奇异值分析方法,合理选择过程被控变量和操作变量配对模式,运用传统控制策略设计反应精馏强化过程多变量自动控制方案,采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和ASPEN DYNAMIC模块进行控制方案的动态模拟测试,并根据实际工艺扰动情况,通过在动态流程模拟系统上分别加入不同幅度和方向的多种扰动和改变系统设定值,评价传统控制模式闭环系统性能,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动控制方案设计,确保设计的自动控制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维持平稳有效运行。 (2)生产负荷自动调节和优化技术原理 反应与精馏过程的生产负荷经常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负荷的变化将可能引起系统工况的波动,产品质量下降,能耗增加等问题,甚至造成系统不稳定而被迫停机。本项目采用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偏差区域容忍动态矩阵控制与传统控制相融合方法,实现反应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调控;本项目在多变量基础控制系统上,在关键控制回路增加设定值智能调节模块和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模块,分别采用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偏差区域容忍动态矩阵控制(Error tolerant DMC)与传统控制相融合方法,实现反应能力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调控,使系统获得了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解决传统控制模式下扰动引起反应与分离动态失调,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增加等控制问题。在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模块设计中,对于反应器出口成分和产品质量等不可在线测量的关键变量,采用机理模型和经验模型建立产品成分软测量模型,实现对产品成分、反应转化率等不可测被控变量的在线估计。 (3)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系统性能优化技术 在经济稳态优化设计前期研究基础上,开展多目标多约束动态优化与多变量跟踪控制相结合的分级优化理论研究。在上层多目标多约束的动态优化设计中,是以能耗和操作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质量、尾气/废液排放和过程动态模型等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强化过程的关键操作参数进行动态优化计算,给出工况最优调节方案。根据多目标动态优化给出的关键参数设定值最优调节方案,采用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给出多变量预测控制的参考轨迹,通过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和基础控制回路的跟踪调节,使系统输出快速跟踪设定值的最佳操作值,实现工况优化与平滑调节,确保系统维持高品质运行特性,从源头降低工况大范围波动和事故发生的概率。 3.关键技术路线 项目针对反应与精馏过程,融合了化学工程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智能学习算法与计算机模拟技术,采取理论研究、模拟实验和工业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项目分别开展反应精馏过程的多变量基础控制系统设计、反应与分离能力动态协同调控新方法、强化过程分级优化理论研究,并将项目成果融合,开展不同工况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的一体化工程设计,研制一套流程模拟综合实验平台,进行模拟验证和工程应用研究。 4.项目技术特色和创新性 (1)针对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在传统控制模式下扰动引起反应与分离动态失调和工况偏移,导致集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工程问题,项目提出将设定值多步长滚动优化、偏差区域容忍动态矩阵控制、多目标多约束动态优化与传统基础控制相融合的动态协同调控新方法与分级优化理论,在反应与分离动态协同作用下实现工况的优化与平滑调节,确保系统维持高品质运行特性。 (2)项目沿着学科交叉与融合方向,将化学工程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智能学习算法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相结合,提出不同工况反应与精馏强化过程流程模拟、控制系统设计与集成优化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工程设计思想,并在常压反应与减压精馏集成的甲苯氯化反应精馏工业装置上进行工程应用研究,解决装置自动控制与平稳操作等实际控制问题,发挥强化过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低能耗的集成优势。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CO2 分离膜制备技术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用于 CO2 分离的膜技术在天然气、沼气的 净化,三次采油中的 CO2 回收,密闭空间中的 CO2 脱除以及减轻温室效应等领 域有广阔的应用性前景。与传统的 CO2 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方法具有投资少, 能耗低,环境友好,设备简单紧凑、节约空间、高效灵活、易于操作等优点,而 且 CO2 浓度越高,膜法分离越经济,即使 CO2 浓度低于 5%,用膜法的费用也 仅为吸收法的 64.7%。 18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19 可以用于脱除酸性气体的膜主要有液膜、无机膜和高分子膜,实际应用中满 足气体分离要求的目前只有高分子膜。但普通的高分子膜也存在高的渗透性和选 择性不能兼得的缺点。含有固定载体的促进传递膜兼具液膜和普通高分子膜的优 势,能同时具有高的分离系数和透过速率,而且稳定性好,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 的气体分离膜,已引起国际上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本研究成果合成了几种对 CO2 具有促进传递作 用的固定载体膜材料,通过载体与 CO2 的相互作用促进 CO2 在膜内的传递,因 而具有较高的渗透选择性。同时由于载体是以化学键固定在高分子上,因此具有 很好的稳定性。 本成果以自主开发的固定载体膜材料为分离层,以多种材质的超滤膜为基膜, 制备了用于 CO2 分离的固定载体复合膜。所研制的复合膜,其 CO2/CH4 透过分 离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所制备的固定载体复合膜 CO2/CH4 分离因子 可达 100~300,CO2 渗透速率可达 10-6~10-5 cm3(STP)/cm2·s·cmHg。 本研究成果共获得发明专利 3 项,分别为: 1. 用于酸性气体分离的固定载体复合膜制备方法(专利号:ZL02148632.8) 2. CO2 气体分离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专利号:01144974.8) 3. 用于分离酸性气体的固定载体复合膜制备方法(专利号:ZL02158530.X) 本成果与所在课题组其他成果一起,获 2004 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本研究成果所开发的 CO2 分离膜制备技术其经 济效益是明显的。首先,采用 CO2 膜分离可以降低我国能源生产的成本。我国 目前的天然气产量已经超过 300 亿 m3,若其中的 10%以膜分离方法来进行净化, 则需要约 12 万 m2 的膜才能满足需要,与传统方法相比每年可节约 4000 万元。 此外,由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其他工业垃圾生 产沼气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今,我国已建设了大中型沼气池 3 万多个,总 容积超过 137 万 m3,年产沼气 5.5 亿 m3,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这些沼气也需要 大量的 CO2 分离膜。最后,随着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生产中气肥的大 量使用,对 CO2 分离膜的需求和产生的效益也很大。天津大学科技成果选编 应用领域: 1. 天然气、沼气的净化; 2. 三次采油中的 CO2 回收; 3. 密闭空间中的 CO2 脱除; 4. 农业生产中气肥的使用。 该项目需要以下条件: 1. 聚合物合成的相关设备及原料:反应釜,冷却装置等。 2. 复合膜加工设备及原料:涂膜机,干燥器,膜交联设备,交联剂等。 3. 膜组件加工设备及原料。 4. 需要厂房面积大于 1000m2。 合作方式及条件: 由天津大学提供膜材料合成、复合膜制备、交联等相关技术,由合作方提供 厂房、设备、原材料及相关的人员配套。 
天津大学 2021-04-11
生物质材料提取分离铼技术
研发了几种高性能的提取及分离稀散金属铼的活性体系。以生物质废弃物废纤维素为原材料,胺基修饰制备得到了六种胺基化废纸吸附剂,对 Re(VII) 表现出较高的吸附性能。针对含铼料液中经常伴生钼的问题,研制了以稻壳、秸秆为原材料的吸附剂,经酯化后,得到了两种吸附材料 ORH 、 OCS ,以另一种天然生物质褐藻为原材料,经酯化后,得到了具有活性的交联吸附剂 CAS 。通过对实际料液分离铼的动态模拟实验,验证了这几类吸附剂的实际应用性,对 Re(VII) 的回收率可达 97% 以上,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传统铼的液相分离体系,研制成功多种用于固相萃取的树脂微球,其分离过程可避免传统液液萃取体系易产生第三相,以及产生大量无机废弃物等弊端,实现了快速、绿色的分离效果。以工业液液分离反应器为蓝本,自行设计建制了一套恒温萃取装置,温度控制范围在 5 ℃ -80 ℃,控温精度可达± 0.05K 。在此装置上测定了 10 余套铼的液液分离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以经典的统计力学结合溶液化学理论,计算得到了液液分离过程的热力学参数,进一步解释了萃取反应过程中的溶液化学理论,为反应器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辽宁大学 2021-04-11
中药注射剂膜分离技术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注射剂的产业化研究”。 【技术特点】首次对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生产装备进行研究,建立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及标准操作规范(SOP)。 【主要技术指标】 以多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膜分离技术与工艺规模的匹配:考察了各种药液体系的膜滤时间,考察了离心、微滤和超滤过程中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操作上的匹配。 2.药液前处理方法:考察离心、抽滤、壳聚糖絮凝、活性炭脱色等前处理方法,测定膜污染情况、超滤时间、药液通量,确定最佳的前处理方法。 3.膜分离(超滤)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药液浓度、膜孔径为考察指标,研究超滤工艺。 4.膜污染防治:通过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不同PH值时对膜污染程度的影响,不同操作压力对通透膜的影响,不同清洗方法对膜通量恢复情况的影响,对中空纤维膜试验了反冲洗防污染方法,探索了有机膜在中药制剂应用中易被污染问题有效控制方法。 5.对膜分离设备系统完整性进行研究:膜装备的检测方法研究,膜装备完整性的在线监测手段初步研究。 6.膜分离技术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方法:以14个中药有效成分为对象,研究了超滤工艺对各类中药有效成分透过情况的影响,评价产品质量。考察了超滤膜对杂质和热原的去除情况,评估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 【推广应用前景】中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节能技术,且无需使用有机溶媒,对环境影响较小,为绿色环保技术。膜分离技术制备中药注射剂的产业化研究,可以解决膜分离技术在中药行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工艺设计及其成套技术设备研制提供支撑,从而推进中药行业的高新技术化。所制定的中药注射剂膜分离技术标准化操作规程对该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具有广阔的市场。 【进展情况】获得发明专利1项“含水飞蓟宾和三七总苷的保肝制剂及其制备与质控方法“,制订了膜分离技术用于中药注射剂生产的技术要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从煤焦油馏分提取高纯度喹啉异喹啉的工业生产技术
项目简介本项目技术从甲基萘馏分和洗油馏分中萃取、 分离出喹啉异喹啉馏分, 然后通过精馏分离出高纯度的喹啉、 异喹啉产品。 所涉及的主要设备有: 精馏塔、 空气冷却器、 再沸器、 真空泵、 离心泵, 操作成本主要来自中压水蒸汽的消耗。 精馏法提取喹啉异喹啉工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技术成熟、 操作弹性大; 一机多用(稍作调整, 可用于多种煤焦油化学品的提取)。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成熟程度: 本喹啉异喹啉工业生产技术是在国内宝钢化工有限公司吡啶、 喹啉工业生产技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LC-1型馏分燃料冷滤点抽滤器
仪器概述 本仪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H/T0248-1992《馏分燃料冷滤点测定法》规定的要求设计制造的馏分燃料冷滤点抽滤器,适用于按SH/T0248-1992标准规定的测定方法、再配以冷浴等其它装置,测定柴油机燃料和粗柴油、包括含有流动性改进剂的燃料的冷滤点。 技术参数 1、工作电源: AC(220±10%)V,50Hz 2、抽气压力: U型管压差计1961Pa(200㎜H20) 3、试杯: 玻璃、平底、圆形,内径31.0㎜~32.0㎜,壁厚1.0~1.5㎜,杯高115㎜~125㎜,杯上45ml处有一刻度线 4、过滤器: 黄铜材料制成,过滤网网孔尺寸45um(330目) 5、工作环境:环境温度-10℃~+35℃;相对湿度≤85% 6、整机功耗:不大于150W 7、外形尺寸:250×150×380㎜(长×宽×高) 8、重 量: 4.5㎏ 性能特点网址链接 http://www.csscyq.com/proshow.asp?id=761
长沙思辰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2021-12-23
模拟移动床分离手性药物技术
手性药物在化学药物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化学合成药物中有1/3甚至更多的手性或者手 性对映体构成的外消旋体。药理学研究表明,手性药物的各对映体在进人人体后药理作用有着 明显差异,这使得对光学纯单一对映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其纯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手性药物的分离中,模拟移动床色谱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分离效率高、固定相利用 率高、流动相循环使用、自动化连续操作等优势,已被国际上公认为制备规模拆分手性药物的 最有效手段。采用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手性化合物的技术一直被美国UOP、法国Novasep、德 国Knauer、日本Daicel Chemical等少数几家大公司所垄断。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对 SMB过程的研究无论从基础体系的设计,还是此项技术的工程应用都相对发展缓慢。 通过研究同步和异步模拟移动床过程模拟优化设计理论体系,建立了大规模手性化合物拆 分的新方法。采用VARICOL-Micro 装置,可成功分离愈创甘油醚、反-均二苯乙烯氧化物、氨 鲁米特,得到单一对映体产品纯度达到 99.0%以上。VARICOL-Micro 装置从法国诺华赛公司引 进, 该装置同时具备SMB (同步切换) 和Varicol (异步切换) 两种操作模式。与传统同步控制的模 拟移动床技术相比,异步控制的Varicol技术能够在少于同步控制SMB色谱柱数量的条件下实现 同样的分离效果,降低分离成本并更有效的利用了固定相。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选择性固固分离平台技术
清华大学化工系以混合物微观结构调控为基础,打破常规,独创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选择性固固分离技术”,实现了混合体系的全面、高效、连续、廉价分离与除杂。 主要特点如下: 1、化学法高效解离混合颗粒,能耗大幅降低。 2、选择性界面活化,强化不同组分在浆液中的差异,为后续分离打基础。 3、多种分离技术和工艺耦合,实现高选择性精准分离和回收。 
清华大学 2021-04-11
超导磁分离污水处理技术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导磁分离废水处理装置,包括磁种和絮凝剂投放器、混合器和超导磁分离器;所述磁种和絮凝剂投放器用于向混合器投放磁种和絮凝剂;所述混合器接有入水管,用于将所述磁种和絮凝剂与废水充分混合;所述磁分离器的一端与所述混合器通过管道连接,另一端接出水管,所述磁分离器中具有铁素体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过滤装置。本发明预先加入磁种,使本身无磁性的有害物质与磁种充分结合,从而实现超导磁分离净化废水,因此能够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废水处理。同时,本发明成本低、效率高、耗电量小、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运行。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681 68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