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聚合物材料抑制银屑病的重要进展
 尽管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很复杂,近年有报道指出游离核酸(cfDNA)在银屑病进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临床数据显示在银屑病重症病人的血浆中cfDNA含量明显上升,而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在破损皮肤中大量存在的抗菌肽LL37可与银屑病病人自身DNA形成免疫复合物打破免疫耐受,引起非正常免疫反应。因此,陈永明教授和刘利新副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阳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cNP)涂抹到银屑病皮肤上进行局部治疗,利用cNP与cfDNA的高结合力来破坏DNA-LL37免疫复合物,抑制核酸复合物引起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原代表皮细胞的激活,达到了减缓银屑病模型中红斑、鳞屑、硬化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cNP在银屑病样食蟹猴中仍然发挥出有效的治疗效果,且cNP在皮肤各层有较多的积累,却没有过多进入系统循环去各个脏器,因此没有产生明显的系统毒性,具有很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这些研究结果展现一个结合游离核酸材料作为外用药治疗皮肤炎症的崭新策略,尤其是在非灵长目实验动物上取得效果表明该项研究具有很高的临床转化前景,有望进一步用于银屑病临床治疗中。
中山大学 2021-04-13
皮肤病无创检测的光学成像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利用宽带光波场的低相干性来探测被测组织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散射光信号,是继超声波、XCT、MR技术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检测和成像技术。自1991年首次被提出以来,该技术便得到了国际生物医学光子学界和医学成像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并被证实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现代生物医疗仪器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热点,在眼睛、耳鼻喉科、胃肠病、妇科、牙科等等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主要指标:    OCT技术的探测深度为15~2毫米,分辨率为几到十几微米,可非接触、无创、原位及实时地诊断表皮、上真皮及皮肤附属器的一些病变特性,如活动性炎症、坏死和角化过度、角化不全、真皮内空洞形成、大疱性疾病、恶性黑色素瘤、湿疹、疥螨及银屑病等皮肤疾病,可精确给出病灶或可疑病灶区域的大小、形状和所在位置。    应用状况:    OCT技术涉及光、机、电、控制、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光生物学及生物医学诊断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我校自2003年底以来一直从事光学相干层析术的研究,搭建了光纤型光学相干层析系统样机,在进一步优化系统各项技术指标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包括系统的噪声分析、图像处理及信号处理等,为皮肤病无创检测系统的实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3
金雀异黄酮防治根尖周病的新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金雀异黄酮防治根尖周病的应用。本发明通过体内实验发现金雀异黄酮可显著抑制开 髓所导致的根尖周病变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并通过降低 RANKL 表达水平、促进 OPG 表达, 动态调节根尖周病灶局部 RANKL/OPG 比值,达到治疗根尖周病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金雀异黄酮是一 种有效防治根尖周病的药物,金雀异黄酮可用于制备
武汉大学 2021-04-14
大骨节病亚临床期诊断与分期综合治疗
在国内外大骨节病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省阿坝州大骨节病高发区的易感人群与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工作。在影像学、组织学和酶学、细胞因子的层面研究亚临床期诊断方法和标准,探索亚临床与早期患者减缓或阻断病程进展的干预措施,使阿坝州大骨节病新发病例明显降低,现症病人减轻症状,阻止病情恶化,改善功能,减轻残障程度,为全国现有高发区的防治工作提供可借鉴与推广的经验。
四川大学 2016-04-29
禽白血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
成果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试剂盒可用于禽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种禽禽白血病的净化与根除,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高,费用低,适于大规模检测等特点。
扬州大学 2021-04-14
皮肤病无创检测的光学成像技术
光学相干层析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 利用宽带光波场的低相干性来探测被测组织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散射光信号,是继超声波、X-CT、MRI技术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检测和成像技术,并被证实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现代生物医疗仪器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热点,在眼睛、耳鼻喉科、胃肠病、妇科、牙科等等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OCT技术的探测深度为1.5~2毫米,分辨率为几~十几微米,可非接触、无创、原位及实时地诊断表皮、上真皮
南开大学 2021-04-14
眼常见病模型常见眼病模型XM-433
XM-433眼常见病模型   XM-433眼常见病模型包括20种常见眼病的形态,每套模型由20只组成,分装入箱内展示正常眼、正常睑结膜、沙眼、、眼睑内翻、溃疡性睑缘炎、眼睑外翻、霰粒肿、麦粒肿、慢性泪囊炎、翼状胬肉、流行性出血性角结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粘连性白斑、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巩膜炎、急性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结膜异物、眼睑湿疹形态。 尺寸:放大3倍,37.5×56.5×9cm 材质:PVC材料   20种常见眼病: 1、正常眼:显示上下眼睑、睑缘、泪点、球结膜、巩膜、角膜、虹膜和瞳孔。 2、正常睑结膜:显示上下眼睑睑结膜,表面光滑透明,血管分布清楚。 3、沙眼:显示沙眼第二期重度(Ⅱ++),上眼睑睑结膜炎症,超过1/3以上面积,并有疤痕形成。 4、沙眼性血管翳:显示角膜上部有血管进入角膜组织,占角膜面积1/4。 5、眼睑内翻:显示上眼睑睑缘向内侧翻转,睫毛触及眼球角膜,造成角膜上部沙眼性血管翳,球结膜充血。 6、溃疡性睑缘炎:显示睑缘充血肿胀,睑缘睫毛根部有小脓泡溃疡和脓痂。 7、眼睑外翻:显示下眼睑向外侧翻转,睑结膜色红,肥厚,少光泽,下眼睑睑结膜与球结膜粘连。 8、霰粒肿:显示上眼睑睑结膜上蚕豆大小紫红色隆起肿块,中央呈灰黄色。 9、麦粒肿:显示上眼睑皮肤红肿,近鼻侧有黄色脓头隆起 10、慢性泪囊炎:指压泪囊部,从泪点流出黏液脓性分泌物。 11、翼状胬肉:显示角膜鼻侧有三角形翼状膜,头部进入角膜组织,体部血管丰富,肥厚,隆起。 12、流行性出血性角结膜炎:球结膜充血、水肿,有片状出血,角膜内有灰白色浸润点,下眼睑红肿。 13、角膜溃疡:角膜周围有明显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和基质脱落缺损,形成角膜溃疡,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14、角膜粘连性白斑:瞳孔梨状,梨蒂有白斑,为角膜病变所造成。 15、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混合性充血,瞳孔缩小不正圆。 16、巩膜炎:球结膜水肿,其下方巩膜呈紫红色充血。 17、急性青光眼:眼睑水肿,混合性充血,瞳孔中等散大,呈绿色反光。 18、老年性白内障:显示晶状体混浊,呈灰白色。 19、结膜异物:显示上眼睑睑结膜上黑褐色(铁屑)异物,伴结膜充血。 20、眼睑湿疹:显示下眼睑湿疹,睑缘充血肿胀,滤泡透明呈圆形。
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组合及其共载脂质体和制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组合及其共载脂质体和制备。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组合中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的质量比为1‑100:1‑100。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共载脂质体,由药物、磷脂、胆固醇类化合物和水相介质制成;其中,药物、磷脂和胆固醇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2‑100:0.8‑35;所述的药物为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利用伊立替康类药物和氯喹类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了伊立替康类药物对结肠癌敏感株细胞的杀伤作用。所述的共载脂质体的制备方法采用pH梯度法或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工艺简单,控制的参数较少,反应条件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易于工业化生产
浙江大学 2021-04-13
抗肿瘤候选药物HLY-0019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能够有效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活性,促进组蛋白 及非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已有多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被开发,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其中,伏立诺 他(Vorinostat),是Merck 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抑制HDAC的新型抗癌药物,该药于2006年 10月6日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是首个获批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临床用于其它药物无 效、恶化或病情反复的转移性皮肤T淋巴细胞瘤。 候选药物HLY-0019是本项目组采用临床导向性药物设计策略 (Clinic-directed drug design) 和拼合原理,将异羟肟酸类HDACi和短链脂肪酸类HDACi拼合,而得到的异羟肟酸的二元 羧酸衍生物。与母体药物伏立诺他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生物利用度和细胞渗透性。 HLY-0019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对HCT116、Hela、A549和MCF7具有明显抑制活性,IC50分 别为3.98μM,0.92μΜ,2.11μΜ和1.22μΜ,高于阳性对照药伏立诺他 (IC50分别为13.6μM, 2.12μΜ,5.51μΜ和7.94μΜ) 。HLY-0019的LD50为2350mg/kg,其急性毒性略小于伏立诺他(LD50 为2000mg/kg) 。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核酸基因药物的体内递送载体
项目简介 基因治疗可用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心血管病、传染性疾病等在内的各种获得性和遗传性疾病。近几年来核酸及基因药物得到快速发展,已有多个核酸药物经FDA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基因治疗相对其它治疗方法有着若干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基因输送载体对于基因治疗来说是十分关键。目前开发基因输送载体的策略主要分为病毒和非病毒介导的输送系统。病毒载体具有非常高的输送效率并且可以保证基因的长期表达,因此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载体。但病毒载体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缺陷,这些缺陷大大限制了病毒载体的应用。为了克服病毒载体的诸多不足,近些年来非病毒载体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研究最广泛的非病毒载体聚乙烯亚胺。PEI是最好的体外转染试剂之一并且已经被一些研究工作者当成聚合物类基因转染试剂的“金标准”。 PEI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主要受其分子量、支化程度、表面电势和粒径的影响。随着分子量的升高,支链PEI转染效率升高;然而,细胞毒性也同时升高。为了消除或降低与PEI有关的细胞毒性,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主要包括使用直链高分子量PEI,用多糖、亲水性聚合物(如PEG)、二硫键连接臂、脂质基团等取代或连接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的支链PEI市场上销售的PEI分子量范围非常广泛,从1000 Da以下到1.6 × 103 kDa都有。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化合物,它包括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其中α-生育酚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含量最丰富并且活性最高的维生素E形式。维生素E的生物功能除了最熟知的抗氧化功能之外,还涉及酶活性的调节、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神经生物学功能等。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浆的维生素E经受体介导进入肝细胞,进入肝细胞的维生素E又在维生素E结合蛋白的运输下进入肝外组织。维生素E本身的疏水性质、丰富的生物调节功能以及其受体介导的肝细胞摄取方式都预示着用它来修饰PEI有助于实现基因的器官靶向的递送。 因此,我们开发了维生素E修饰的聚乙烯亚胺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维生素E的修饰有利于基因质粒的包载、递送和释放,其毒性随着PEI上的维生素E饰数目的增加而降低,维生素E的修饰能够大大增加pDNA质粒的细胞摄取后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动物体内实验表明PEI衍生物可成功将pDNA质粒输送到小鼠的肝脏和肺脏中,该复合物(PEI/pDNA)能进入肝脏和肺脏细胞并进一步释放质粒DNA和基因表达。本成果具有聚乙烯亚胺衍生物作为基因输送载体具有毒性低、转染效率高和基因药物已释放等优点。项目团队 项目团队包括北京大学药学院汤新景教授,以及课题博士后和研究生组成。汤新景教授为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实验室P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应用范围 该项目可用于核酸基因药物的包载和递送材料,实验研究中的基因递送试剂盒等。项目阶段 目前该项目处于临床前研究(动物研究阶段)。知识产权 已申请专利(201610802130.6),北京大学为唯一专利权人。合作方式 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共同开发等。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48 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