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
急救
止血护理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急救止血护理带,包括带体、气囊和敷料;带体两端设置绑带,带体内侧中部固定设置若干气囊,气囊之间贯通联接,气囊与导管相连,导管的末端设有充气装置,导管上设有开关;带体内侧靠近绑带的两端分别设置钩面粘扣;敷料由表面层、降温层和止血层组成;表面层外侧两端分别设置毛面粘扣,毛面粘扣的位置与所述钩面粘扣相配合;所述表面层内侧设置降温层和止血层,降温层夹在表面层和止血层之间。本结构止血效果好,不会勒伤病人,使利用止血层止血与利用充气按压的方式止血相结合,凝血效果更好,降温层对伤口起到冷敷和镇痛的作用,方便更换敷料中的止血层,带体、气囊和敷料的表面层可多次利用,快速卫生,降低成本。
青岛大学
2021-04-13
5G+智慧
急救
区域协同平台
项目成果/简介:5G智慧急救协同平台既可满足市县级地区本地社区120急救、本地二级医院120转运以及外地市120急救转运的急救需求,又具备充分扩展性,下一步面向全省。平台可对接现有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利用5G实现急救车与院内专科中心互联互通,支撑急救现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和专科救治等多方紧密协作,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胸痛中心作为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的核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以此为基础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五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的区域急救协作过程,分别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和急救医疗时间轴进行服务监管和持续改进,从患者现场呼救第一时间开始,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监控多部门协作的资源调度和急救转运效率。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通过急诊急救医疗时间轴,监控急诊急救医联体的多学科协作环境下,急危重症医疗业务协同效率和临床服务质量。平台对接各国家专科上报系统,实现质控数据自动上报。平台整体拓扑如下图所示:利用5G技术连结成网,以医院为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创建国内领先的区域急危重症智慧化急救平台,建立涵盖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医院急诊重症的急救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同一平台上急救信息共享,开展协同救治、实时质控,提高急救的效率、质量、救治效果。逐步建成本区域智慧急救信息化云平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由我院牵头,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逐步覆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甘肃省区域各救治医院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急救第一现场,改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合理配置和利用急救资源,规范急救流程;建立实时质控体系,升级改造救护车,实现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救治医院和救治中心以及卫健委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设急救电子地图,并利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远程急救与应急指导,院内外信息的无缝对接;建立音视频会诊系统、移动协同应用,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指导思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院后随访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实现如下目标:1、区域急救医疗资源统一应用在院内急诊规范化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转运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覆盖每台急救车、每个网络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上报机制,形成急诊急救资源动态电子地图,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医疗资源最优配置和患者转运治疗方案最佳选择。2、院前急救战线前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改变原有的院前转运和院内交接串行的衔接模式,通过院前病情评估分诊和预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护和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院内医护端移动协同应用等方式,实现院内专科救治战线向院前前移,最大程度压缩急救时间延迟。3、院内急诊多病区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的预检分诊,实现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有序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抢救、留观区患者与家属的无效移动;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红黄绿区快速流转和统一管理,支撑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进行急救的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通过优化收费模式,科学核算服务成本,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4、实现多学科高效协作与绿色通道,压缩抢救时间根据规范化的急救路径自动采集诊疗过程数据,进行绿色通道医疗行为监控,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并加强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自动统计绿色通道运营指标,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5、急危重症临床决策支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通过可扩展的、全程覆盖完整危重救治链的质控平台,将多种病种的临床急救指南固化为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在对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临床质量控制与临床决策支持高度融合,支撑流程的持续改进和急救医学服务的均质化。6、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的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将急诊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通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和院后康复的闭环流程,以胸痛、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7、急诊急救远程教育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开展急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技术培训,开展公众急危重症预防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化和标准化兼备、全民参与的“大急救”。8、采用微服务架构,适用区域智慧急救模式,践行“时间即生命”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既提供基于PC的WEB应用,又提供移动APP应用,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随数据量和业务量的增长可横向扩充。B/S架构保证了平台部署快捷方便,低运维成本。平台还利用业务集成网关,便捷、灵活的对接各医疗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周边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既能使平台闭环有效运转,又能让平台顺畅融入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避免信息孤岛与烟囱式应用,充分体现“端”+“云”的应用架构优势。利用平台,可有效缩短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9、患者精准定位,时间自动采集,确保质控时间点真实性项目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替代传统手工填写的方式,自动无感地记录五大中心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救治环节及时间、时长。监控急救病人的流向、到达/离开关键节点的时间、可视化的全流程时间轴、历史轨迹查询和回放,使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时间节点明细表准确记录采集每一位急诊患者信息、入院方式、到院时间、到达急诊时间、离开急诊时间、到达手术室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等明细内容。并生成时间节点明细表。改变记录不及时、时间不准确、急诊数据信服力不足、浪费人力、不便管理等情况。平台采用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该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技术成熟度:正在研发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获得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无
兰州大学
2021-04-10
5G+智慧
急救
区域协同平台
5G智慧急救协同平台既可满足市县级地区本地社区120急救、本地二级医院120转运以及外地市120急救转运的急救需求,又具备充分扩展性,下一步面向全省。平台可对接现有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利用5G实现急救车与院内专科中心互联互通,支撑急救现场、基层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和专科救治等多方紧密协作,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胸痛中心作为省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网络的核心,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以此为基础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五大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平台的区域急救协作过程,分别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和急救医疗时间轴进行服务监管和持续改进,从患者现场呼救第一时间开始,通过急救转运时间轴,监控多部门协作的资源调度和急救转运效率。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开始,通过急诊急救医疗时间轴,监控急诊急救医联体的多学科协作环境下,急危重症医疗业务协同效率和临床服务质量。平台对接各国家专科上报系统,实现质控数据自动上报。 平台整体拓扑如下图所示: 利用5G技术连结成网,以医院为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与医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创建国内领先的区域急危重症智慧化急救平台,建立涵盖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和医院急诊重症的急救网络。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在同一平台上急救信息共享,开展协同救治、实时质控,提高急救的效率、质量、救治效果。 逐步建成本区域智慧急救信息化云平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由我院牵头,建设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逐步覆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甘肃省区域各救治医院信息化水平、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和急救第一现场,改善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无缝衔接,合理配置和利用急救资源,规范急救流程;建立实时质控体系,升级改造救护车,实现急救中心、急救车辆、救治医院和救治中心以及卫健委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设急救电子地图,并利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远程急救与应急指导,院内外信息的无缝对接;建立音视频会诊系统、移动协同应用,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指导思想,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通过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院后随访无缝衔接、分级救治和协同救治并举,实现如下目标: 1、区域急救医疗资源统一应用 在院内急诊规范化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转运全过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覆盖每台急救车、每个网络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上报机制,形成急诊急救资源动态电子地图,提高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医疗资源最优配置和患者转运治疗方案最佳选择。 2、院前急救战线前移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改变原有的院前转运和院内交接串行的衔接模式,通过院前病情评估分诊和预报、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转运过程中的远程监护和实时音视频远程指导、院内医护端移动协同应用等方式,实现院内专科救治战线向院前前移,最大程度压缩急救时间延迟。 3、院内急诊多病区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规范化的预检分诊,实现急诊患者分级分区有序管理,最大程度减少抢救、留观区患者与家属的无效移动;通过智慧急救平台,实现红黄绿区快速流转和统一管理,支撑以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进行急救的全程跟踪和闭环管理。 通过优化收费模式,科学核算服务成本,引导公众合理急救需求。 4、实现多学科高效协作与绿色通道,压缩抢救时间 根据规范化的急救路径自动采集诊疗过程数据,进行绿色通道医疗行为监控,通过触发关键环节上的预报提醒和会诊通知,将串行步骤并行化,并加强多学科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自动统计绿色通道运营指标,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运行效率,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5、急危重症临床决策支持与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通过可扩展的、全程覆盖完整危重救治链的质控平台,将多种病种的临床急救指南固化为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在对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最小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将临床质量控制与临床决策支持高度融合,支撑流程的持续改进和急救医学服务的均质化。 6、心脑血管等急危重症的分级诊疗和综合防治 将急诊急救与慢病管理相结合,打通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救治和院后康复的闭环流程,以胸痛、卒中高危人群为重点,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 7、急诊急救远程教育和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远程音视频技术,开展急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技术培训,开展公众急危重症预防与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升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社会化和标准化兼备、全民参与的“大急救”。 8、采用微服务架构,适用区域智慧急救模式,践行“时间即生命” 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既提供基于PC的WEB应用,又提供移动APP应用,业务数据集中存储,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随数据量和业务量的增长可横向扩充。B/S架构保证了平台部署快捷方便,低运维成本。平台还利用业务集成网关,便捷、灵活的对接各医疗设备和物联网设备、周边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既能使平台闭环有效运转,又能让平台顺畅融入整个医院信息化环境,避免信息孤岛与烟囱式应用,充分体现“端”+“云”的应用架构优势。 利用平台,可有效缩短急诊胸痛、卒中、创伤等患者的救治时间,体现了“时间即生命”的救治理念。院前由随车医生及远程会诊专家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及可能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有一个心理承受过程,在需要行急诊PCI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需时间也相应缩短。将所有可能造成急救时间窗延误的情况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9、患者精准定位,时间自动采集,确保质控时间点真实性 项目采用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替代传统手工填写的方式,自动无感地记录五大中心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救治环节及时间、时长。监控急救病人的流向、到达/离开关键节点的时间、可视化的全流程时间轴、历史轨迹查询和回放,使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的救治服务。 时间节点明细表准确记录采集每一位急诊患者信息、入院方式、到院时间、到达急诊时间、离开急诊时间、到达手术室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等明细内容。并生成时间节点明细表。改变记录不及时、时间不准确、急诊数据信服力不足、浪费人力、不便管理等情况。 平台采用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采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该技术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截获能力低,定位精度高等优点。
兰州大学
2021-05-11
公众应
急救
护系列解决方案
基于基地共建企业的主体优势,拟将基地建设成为包含智慧化学训赛考管“五位一体”管理平台,先进的智能模拟教室,MISE(Medicine Intelligent Simulation Education)医学模拟智慧技能竞赛考核广场,经典科室多功能实训教室等。届时,将满足公众应急救护不同培训实践需要,打造成为行业内具有代表意义的标杆性模拟实训基地。
营口巨成教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23-04-25
煤矿
救援
探测机器人
西安科技大学自 2006 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开始煤矿救援探测机器人的研发工作,研发适用于爆炸、塌方等矿难复杂环境下参与救援的煤矿救援探测机器人,目前已研制出六履带四摆臂探测机器人和两履带式探测机器人两种样机,并分别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煤矿井下模拟巷道试验,研制的机器人能够代替或部分代替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地进入灾难现场,及时准确地获取现场信息,为救援指挥赢得时间并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成果已申报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收录 16 篇。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
紧急
制动防误操作装置
(专利号:ZL 201210434621.1)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急制动防误操作装置,属于机动车刹车技术领域。该装置由增速机构、触发机构和执行机构三部分构成;增速机构由油门踏板、轴一、大齿轮和小齿轮构成;触发机构由液力耦合器、轴二以及轴三组成,其中液力耦合器由泵轮、转动外壳和涡轮构成;执行机构由棘轮、棘爪、轴三、制动推杆、位置开关、圆柱凸块、刹车踏板、连杆和推杆组成。大齿轮与小齿轮的啮合来实现增速机构的增速功能,其中大齿轮与小齿轮齿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归家行动-智能
救援
指挥系统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学号 隋滨声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8/2022 201831062406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王申申 龚彦 西南石油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助理研究员 实验师 软件开发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主要应用群体是救援队的志愿者,内容是帮助开展协助家属寻找走失家人的志愿服务,协助群体主要是因阿尔茨海默病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 主要开发语言是Java和JavaScript,开发有移动应用客户端和Web端。移动端采用uni-app框架,能够便捷地在多平台(Android、iOS、微信小应用程序)进行安装部署并使用。Web端采用Springboot框架,提供人工智能人脸比对功能、管理指挥功能和大数据可视化展示功能,帮助救援队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做好后台保障。
西南石油大学
2023-07-20
一种矿井安全预警
救援
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水流穿过内腔底座时,通过击打搅拌桨使得搅拌桨转动并带动控制齿轮,内螺纹管转动并带动螺纹轴上升;由于固定通孔与转动配合轴啮合,第一行星轮分别带动外齿圈、内齿圈转动,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转动并通过摆动件带动转动轴前后移动,扇形盖体翻转,水流穿过内腔盖体机构;当水流流速较小时,扇形盖体不会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该申请能够在使用时,根据水压的强度进行灵活变换水流通过效率,便于对不同水压的多煤层内部进行疏水使用,避免在使用时疏水管受压过大造成破裂,有效的增强了疏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一种矿井安全预警
救援
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井安全预警救援装置,包括控制舱体、避难硐室、预警安全帽以及自救援装置,所述避难硐室顶面设有接收通道,所述接收通道与控制舱体相连通,所述控制舱体内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预警安全帽和自救援装置分别与控制器的不同接口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前侧面均布有传感器数据接口。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舱体的设置,便于观察井下作业状况;通过预警安全帽的设置,在保护井下作业人员的同时,具有异常状况提醒功能;通过自救援装置和避难硐室的设置,井下作业人员被困时,可转移至自救援装置,在对自身进行防护的同时,等待遥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1-12
两级煤矿
救援
机器人系统
成果是由能在煤矿井下巷道自主行走的轮式运载车加六履带四摆臂的探测机器人组成的两级煤矿救援机器人系统。井下发生事故后,运载车(第一级机器人)载着探测机器人(第二级机器人)利用其自身的自主导航功能沿井下巷道运行到所能到达的距事故地点最近处,且在行走过程中能够随机布放通信中继,快速搭建应急救援无线通信网络。当运载车被障碍物阻止或巷道地面受到严重破坏,不能继续前移时,运载车打开仓门,在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利用应急无线通信网络遥控探测机器人离开运载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探测。两级机器人上均装有 CCD 摄像头、超声测距仪和瓦斯、一氧化碳、氧气、温度、湿度测试仪等传感器,能够随时检测周围的环境信息,并进行记录和处理。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