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德威录播盒
产品详细介绍德威录播盒功能:采集:支持1080p高清采集和1080p环出,提供7寸液晶画面预览切换:支持画面的自动(VGA变化触发)切换、手动切换,切换支持多种特效录制:录制格式MP4(h.264/aac),支持超清、高清、标清等多种网络课程分辨率编辑:支持在线剪辑直播:同步实时直播,可进行远程培训、远程会议等分享:存储方便易于拷贝;课程支持一键分享到各大网校平台、培训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如优酷)等操作及其他:全触摸操作,也提供遥控器远程控制;支持台标、片头片尾添加德威录播盒特点:易搭建:两根HDMI线连接使用设备易操作:支持全自动切换录制易分享:支持一键上传到各大运营平台易携带:全套设备总重量不超过2kg易维护:比课程录制软件兼容性更强
北京德威视创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积木式建筑模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一种静态模型的建筑模型,尤其是一种积木式建筑模型,它以建筑中的常用部 件为基本模块,由柱(1)、雨蓬(2)、屋面(3)、台阶(4)、墙(5)、门(6)、踏步(7)、平台(8)、 接头(9)、 梁(10)、楼面(11)、窗(12)组成,各基本模块之间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可搭接成各种形式、 风格的建筑模 型。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4-11
“空调型”建筑涂料
本发明提出一种在夏季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且又大量发射自身热量,而到冬季时可 自发转换成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且又很少发射自身热量的涂料,即吸收发射比可逆转换 的“空调型”涂料。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由氯化钴与六次甲基四胺混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和三芳 甲烷内酯类化合物组成的在低温下可吸收太阳能、在高温下可反射太阳能的吸收发射可 逆转换材料,以及由氧化钒化合物和氧化钨化合物组成的低温下为低发射率、高温下为 高发射率的可逆转换材料,因此本发明实现了冬季吸热和夏季绝热的可逆转换,本发明 所需原料来源广泛、制作工艺简单,因此易于推广应用。
同济大学 2021-04-11
建筑云雾空调系统
大气改善调节系统是集成了化工原理、环境工程、智能控制和机械设计为一体的高效节能产品。 以环境整体作为能量动态变化和控制的参照系,采用人工智能系统,精确计算自然蒸发速率,控制喷雾量,在环境中形成20微米以下的干雾(相当于自然界中的云),利用水的热辐射吸收,有效的消除太阳辐射能量在局部积累,通过水蒸发带走局部热量,准确调节整个环境的温湿度,以此达到环境整体降温的效果,具有防热效果好、空气流通好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阻挡消除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对空气进行消毒杀菌等作用。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4-14
长春建筑学院
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培养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的摇篮——长春建筑学院。 长春建筑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农、艺、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2000年6月;2004年2月,经教育部确认为实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2011年4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7年12月,被确定为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有奢岭、高新2个校区。奢岭校区坐落在5A级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南端,风光旖旎,生态环境宜人;高新校区坐落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炬路1519号。校园占地面积83.43万m²,建筑面积39.20万m²,共有专任教师69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317人,学校图书馆藏书1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87万元。 学校设有建筑与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城建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交通学院、管理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健康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思政教研部、基础教学部、体育教研部15个教学单位。开设了41个行业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管、文、农、艺、医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土建工程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健康类五大主干学科专业集群。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工程造价、环境设计专业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特色专业。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4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306人。拥有长白山技能名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教育科学专家库专家20余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培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依托行业办学,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五位一体”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全面育人体系为支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四实”平台为载体,以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为保障,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职场时态下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在省内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学校是吉林省教育厅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省级精品课4门、省级优秀课2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校企合作开发立项建设课程各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以及其他省级各类教学大赛奖57项。 学校是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高校。学科和学术平台建设在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现有9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分别为吉林省发改委重点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污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筑环境感知与控制实验室: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能源应用与环境控制实验室;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文化产业品牌研究基地;吉林省首批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工程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校重点工程研究中心——VR创新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本土文化艺术数字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团队;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土木工程。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在工程、艺术两个类别的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艺术设计三领域形成了一定研究与创新优势。其中,控制工程领域,依托省发改委“建筑环境感知与控制重点工程实验室”,承担重大横向课题;在污水处理系统先进控制技术、高抗扰信号处理技术--认知雷达研究等方向处于学术领先地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依托省高校“建筑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和“土木工程重点学科”,形成了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与加铺等特色方向;艺术设计领域,依托“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省高校人才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平台,承担文化部文化创新工程、科技提升计划2项课题和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1项,在文化产业园区“政、产、学、研、资、介”一体化模式理论和实践探索、区域民俗文化研究等方向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成果。 学校获得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以及其他科研奖近80项。 作为吉林省首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学校始终注重“特色办学”,建有多结构、高水平和特色鲜明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实践育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校扎实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的校园风气;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组织开展具有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学校强化校、院两级管理,突出分院管理主体责任。开设了全省首家高校行政服务大厅,可同时办理123项业务,极大方便了师生。 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15年、2017年,学校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海峡两岸70余所高校的校长出席论坛,对促进海峡两岸大学交流与合作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初次就业率始终高于吉林省本科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其中,25%左右的毕业生进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就业;30%左右的毕业生进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就业;45%左右的毕业生服务于吉林省经济发展。 学校培养出的2.2万名毕业生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敬业精神、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管理精英和技术骨干。毕业生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新长建品牌。 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校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创新为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转型发展为重点,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提升,实施优特强发展战略,正朝着建成一所以工为主,工、管、文、农、艺、医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阔步前进。
长春建筑学院 2021-02-01
建筑测温仪
产品详细介绍850元/台苏州博飞建筑仪器公司850元/台13776016511JDC-2 型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是根据我国建筑行业施工特点和有关技术规范研制的专业化测温仪器,可直观、准确、快捷地数字显示被测温度,可靠性好、使用范围广、宽温操作环境、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合工地及野外作业;主要用于建筑、建材、水利、电力、冶金、石化、港口、道桥、市政等基本建设工程。       二、适用范围        本仪器适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测温,与测温探头配合可测材料和熟料温度,如:气体、液体、流体、拌合物和颗粒状材料;与预埋式测温线配合可测冬期施工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       三、仪器的构成和功能         主机可分别与测温探头或测温线连接构成测温系统,可根据现场需要和测温点数量灵活配置。(见示意图)       1、主机         主机为便携式仪表,设有电源开关、照明开关、插座和液晶显示屏,可数字显示被测温度值,并有夜间测温读数照明功能。为防尘防潮防磕碰,采用密封性能良好的薄膜轻触开关和背带式仪器套,也可打开主机后面的支架,置于桌面上使用。       2、测温探头         测温探头由插头、导线、手柄和外径为φ5mmX220mm的金属管制成,管内前端封装温度传感器,适宜测量材料和熟料温度。       3、测温线         预埋式测温线由插头、导线和温度传感器制成,适宜测量混凝土内部温度,每支测温线可测一点温度,在施工中可任意布置测温点。为便于分层测温,每支测温线的插头都贴有相应长度规格的标签。       四、主要技术指标       1 测温范围:-30℃~+130℃       2 测温误差:≤ 0.5℃(与测温探头配合);≤1.0°C(与测温线配合)       3 分辨率:0.1℃       4 操作环境温度:-20℃~+50℃       5 显示方式:三位半宽温型液晶显示屏       6 电源,9V积层电池一枚       7 重量:200g       8 主机体积:135mmX72mmX32mm    
苏州博飞建筑仪器公司 2021-08-23
建筑租赁管理系统
为什么选择我们服务与实力并列,解决您后顾之忧 7x24小时无忧服务业内*质的售后服务、7x24小时及时响应确保您运营无忧 高品质按时交付不随意拖延开发工期,保证质量按时交付开发成品 完善的售后服务以服务客户为己任,全方位跟进项目需求,实际解答您的疑惑
青岛安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09-10
紫光LED转换白光用稀土红色发光材料及制备方法
依托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高显色性绿色固态照明材料与器件研制, 2008年7月- 2010年10月,项目负责人 主要成果:将稀土三基色红、蓝、绿(分别对应钼酸盐、铝酸盐、硅酸盐)荧光粉和该红色荧光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涂抹在紫光LED(λ= 400 nm)管芯上所得到的白光LED器件,其白光色坐标为(x = 0.297, y = 0.36)。 成果优势:本发明则涉及一类新型过渡金属激活,并掺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作为敏化剂Sn、 Pb共激活的钼酸盐红色发光材料(λ= 610 nm),这类红色发光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稳定性高、显色性好、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是可用于紫光LED转换高显色性白光用途的高效发光材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4-29
水分散型辣椒红色素微乳液制备技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分散型辣椒红色素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属于包埋技术领域。本技术按质量比 2:1-4:1 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混 合,然后添加由辣椒红色素和食用油按 20:1-1:5 比例组成的油相,在 50-60℃ 下搅拌并添加水,体系会经过先澄清后浑浊的变化,当水添加到一定量时体系 会突然再次变得澄清透明,此时即得到水分散性的辣椒红色素微乳液,微乳液 中辣椒红色素含量在 1.98%-9.86%之间。辣椒红色素微乳液在低温、室温、高温、 离心及稀释时,不会出现浑浊和分层现象,是一种优质而稳定的水分散型辣椒 红色素产品。 技术特点:本技术的优点是将膏状的辣椒红色素制备成了水分散性的辣椒 红色素微乳液,流动性好,澄清透明,色价高,热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在使 用的过程中可加水无限稀释。 应用领域及前景:本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产品可以应用于流 体食品、半流体食品及水分含量较高的食品,拓展了脂溶性辣椒红色素的应用 领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新技术赋能红色故事视听内容生产及传播研究
将新技术赋能红色故事,将是红色故事乃至红色文化在今后传播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新传播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科技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再现当年的情景,让人们更加真切的体验红色故事,同时,也能让红色故事的讲述影像化视听化,在更长的岁月长河里发光发热,让人民群众永远铭记每一段红色故事,铭记每一段不该忘却的红色历史。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曹乾源 中韩新媒体学院 电影学 2020/2024 秦淇姝 中韩新媒体学院 电影学 2019/2023 潘一凡 中韩新媒体学院 电影学 2020/2024 张洪畅 中韩新媒体学院 电影学 2020/2024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董玉芝 中韩新媒体学院 电影学 教授 网络新媒体,文化传播 四、项目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讲好红色故事则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关键一步。将新技术赋能红色故事,将是红色故事乃至红色文化在今后传播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新传播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科技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再现当年的情景,让人们更加真切的体验红色故事,同时,也能让红色故事的讲述影像化视听化,在更长的岁月长河里发光发热,让人民群众永远铭记每一段红色故事,铭记每一段不该忘却的红色历史。我们小组策划了问卷调研和亲身体验两种方式进行项目的研究,我们从线上发放了大量的问卷同样也在线下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采访,同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各种渠道体验了部分新技术赋能红色故事视听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成果,例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VR版,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中4K红色经典影像修复等。我们认为要以新技术加持红色故事传播应以选题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与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用激情的、充满创意的方式进行传播,使红色文化变得接地气、有人气,真正从“仰视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45 4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